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气论治脑溢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脑溢血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医在治疗脑溢血时,单纯治血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到气的改变,原因是在发生脑溢血的同时,人体也发生了气的变化。
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是指血的流动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的气化功能。气旺则化生血的功能也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也弱。
气能行血: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而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主宣散,肝气主疏泄条达。因此,气虚则推动无力;气滞则血行不利,血行迟缓而形成血瘀,甚则阻滞脉络,结成瘀血,此为气在后。此外,血行也随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而异乱。血随气升时,可见面红、目赤、头痛,甚则吐血;血随气陷时,可见腔腹坠胀,甚则下血、崩漏等。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症时,常分别配合补气、行气、降气等药物,此是气能行血的实际应用,此为气在前。
气能摄血:摄血是指气固摄功能的具体体现。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是依赖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如果气虚而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可导致各种出血的病证,即是气不摄血,治疗时必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才能达到止血之目的,此为气中包含着血。
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血而存在于体内。如果气失于依托,则浮散无根而发生气脱。所以,血虚者气也易衰;血脱者,气也易脱。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多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也在于此。此为血中包含着气。
气与血的临床应用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为治疗中风的名方。方中黄芪用120克,是以补气为主,兼以活血通络。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为君药,当归尾、川芎、赤芍活血和营;桃仁、红花、地龙化痰通络,均为臣佐药。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诸症自可渐愈。王氏比拟人体“阳气”有十成,“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亏五成还剩五成,十去其五则“气亏”,归并一侧则半身不遂,故创用本方,使气足血行瘀去,络通而“还五”,“气”行周身则“十全矣”。故方名日补阳还五汤,该方更强调了气的作用。
笔者曾治―偏瘫发病3天的病人,诊断为脑溢血。其右侧肢体活动受限,伸舌左偏,说话不清,舌暗淡,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辨证为气血双虚、虚风内动,原治以活血祛瘀熄风为主,用药半月,疗效欠佳,后加用补气药,10天即可见右侧肢体活动较前灵活,肌力增加。
临床上用针灸治疗中风病人时,常问病人有无酸、麻、沉、痛的感觉,此为得气,所以针灸治疗中风也离不开气。
综上所述,不论古代、现代,不论药物、针灸,人们治疗脑溢血均离不开气,因而在中医临床上对于脑溢血病人的治疗必须重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