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内蒙古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内蒙古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内蒙古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非常严重的退化现状,总结出其退化造成的恶果和损失。分析了制约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成因:向草原地区增加了过大的人口压力,对草原的过度无节制开发与利用,资本投入不足,草原牧区经济结构不合理,草原土地制度设计不当等。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 草地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草原总面积近88万平方公里,居我国五大草原之首。广袤的草原是内蒙古1400万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内蒙古以及我国“三北”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又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其毛、绒、肉、乳、皮等畜产品在国内市场举足轻重。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气候的恶化和大面积的垦草种粮,加之超载放牧和不合理开采利用水资源,绿草逐渐稀疏,沙漠开始蔓延,使草原生态日益恶化,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内蒙古草原的沙化退化,不仅严重危及内蒙古数百万农牧民的生存和发展,而且直接威胁着首都北京和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

一、内蒙古草地环境特征以及生态现状

(一)区域特征

内蒙古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面积达7800多万公顷,约占内蒙古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70%,是耕地面积的13.5倍,为森林(有林地、灌木林、林网占地面积之和)面积的3.5倍。从东到西,依次分布着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等草地主要类型。在各主要的草原带中,还镶嵌分布着许多隐域性地貌单元如沼泽和沙地等。由于草原所占的面积大、范围广,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主要受草地植被的状况所影响,甚至整个华北的气候也要受到内蒙古草原的影响。

内蒙古草地的主体为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平原。东部为呼伦贝尔高平原,中部有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高平原,西部有鄂尔多斯以及巴彦淖尔一阿拉善高平原。海拔高度一般在900-1300米之间。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左右,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年平均降水量在各地区变化很大,从东北向西南递减,中部的典型草原区一般在250-350毫米之间。内蒙古草地光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在115-167Keal/cm2之间。全区风力强劲,主风向为西北风。干旱、冰雹、寒流、大风及沙尘暴是主要灾害性天气。土壤以发育在第四纪沉积物母质上的草原土为主。由东向西地带性地分布着森林与草原土壤、草原土壤和荒漠土壤。非地带性地分布着沼泽土、草甸土、冲积土、风沙土灌淤土和盐土、硷土等。

内蒙古草原区动物和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估计有1600多种高等植物和570余种动物。草地植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发育了适应各草原区生活的各种形态、生理、生态特性。典型草原植被是内蒙古草原的主体植被,向东常有草甸植物出现,西部以及西北部则荒漠成分逐渐增多。

(二)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内蒙古草地许多地区属于外界干扰强度超出了系统内部的调节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的时候,使系统结构发生变化,功能紊乱,出现退化,失去平衡,生态系统就处于受损状态,成为受损生态系统。其具体表现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产力下降,物种减少;土壤结构改变,养分降低,水土流失趋于严重;系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敏感,抗干扰能力降低。

二、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分析

(一)草原牧区经济结构不合理

目前,草原牧区经济依然以第一产业为主体,所占比重很大。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单纯利用牧草资源,对草原生态造成很大压力。200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在内蒙古地区,草原占总土地面积的73.3%以上,森林面积为15.8%,而农耕地面积仅占总土地面积的6.4%。在地区生态系统中,草地第一性生产力的主要消费者是草食性家畜。1999年末总存栏量达4370万头(只),折7039.6万个羊单位,平均载畜率为1.23公顷,羊单位。由于多年的人类活动,野生动物数量极少,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已到了不可忽略的地步。在内蒙古地区,草地植被的状况决定着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好坏,而草食性家畜则是控制草地植被的主导因子。

系统的投入和产出平衡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本条件。有关学者研究,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平均每年每公顷流失1.18公斤氮和0.22公斤磷。长期以来,系统内的物流以每年类似于此的规模向系统外流失,造成了生态系统土地基质中营养物质的严重亏空。据有关资料报道,锡林郭勒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近30年来下降了一半。从一定意义上讲,内蒙古的天然草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只出不进的耗散系统,系统的内稳能力必然要逐步下降。由此也可以看出,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中物流的出、入失衡是系统劣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草地生产力的季节性分异与畜牧业生产

分析研究内蒙古草地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和畜牧业生产中的家畜对饲草的需求后不难看出,季节性的草畜矛盾和区域性的超载过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虽然天然草地的饲草生产力从总体上完全可以满足目前的家畜需求,但季节性矛盾十分突出。天然草地的生产量集中于5-8月的夏季,8月份的天然草地有2/3的饲草料盈余。但秋冬季以及来年的春季面临着严重的缺草问题。秋冬季草地尚有一些枯草可供牲畜拣食,春季饲草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也比较差,此时是牲畜最严重的缺草期。由于春季可食牧草很少,放牧压力也就相对较大,加之土地解冻后松软,牲畜跑青践踏频繁,刚返青的牧草又处于贮藏营养危机期,春季放牧最易对草地植被产生严重的破坏。实践证明,季节性(春季)的超载过牧是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

(三)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对内蒙古草原气象资料的分析表明,从1970-1999年的30年来,年降水和年平均气温均有所上升。与降水相比,温度的上升比较稳定、明显。温度和降水年度间的变率均远大于上升的幅度。特别是降水,丰年与歉年间相差可达3倍以上。从70年代到90年代,年均温平均升高了1-4℃,年均降水升高了15.1毫米。值得注意的是,在这30年中,各草原区气温均呈一致的上升趋势,而降水则有所差异。东部的降水趋于增加,向西逐步减少。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年降水增加了41毫米,而西部的乌兰察布草原减少了11.6毫米。因气候变化引起的植被变化有明显的地带性推进特征,内蒙古草原的退化则表现为全面的、以居民点为中心的点式分布。由此不难推出,本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农田风蚀化、草场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三、内蒙古草原生态治理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在我国整个草原上并非都出现了超载过牧问题,在绝大多数草原超载的同时,还有相当多的草原未曾利用,这部分未利用草原仅仅体现着它的生态功能,如前所述,恰当地利用草原,既能创造出经济价值,又能对草原这

种稀缺资源充分利用,而且,由于草原的特点,恰当地利用草原,对草原的生长比不利用还要好。我国部分地区草原资源利用不足。据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年编的《中国农业资源报告》,我国千公顷南方高山丘陵草山和滩涂草地,尚有一部分未加利用,开发潜力很大,尤其是被誉为“第二个新西兰”的千公顷亚热带高山、丘陵、草山和多千公顷的滩涂草地,充分开发利用后,至少可增加一万个优质商品羊单位,而且还不至于超载过牧。

(二)目前全年放牧,过重依赖于天然草地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不仅对草地生态环境有极大的破坏性,对畜牧业生产也十分不利。季节性的春季短期休牧是兼顾畜牧业生产、农牧民生活和草地生态环境三方利益的可行方案。无外来投入的草地畜牧业不能完全摆脱“夏壮、秋肥、冬乏、春死”的恶性循环。依据饲草的可利用数量,适时调整畜群数量和结构,是减轻缺草临界期草地压力的有效措施。农牧结合,走饲料来源多元化,生产方式多样化的道路。充分利用半农半牧区以及农区相对丰富的秸秆资源,可以减轻对天然草地的压力,有效保护敏感期的草地。这也是一种向天然草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投入的方式。“短期育肥”、“夏牧冬饲”、“北繁南育”、“南粮北用”等均是目前调整生产方式的一些思路,值得试验、总结和推广。

(三)实现内蒙古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和制度保障。尽管对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养护投资有一定的外部性,但由于体现生态效益的防止生态经济系统退化的“生态产品”中,仍然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部分,又由于这类“生态产品”与工业和商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后,能产生整体产业的综合效应,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向土地退化地区投资的行为就产生了。如内蒙古民营企业争着治理京津沙源地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1998年内蒙古的民营企业集团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承包了100万亩沙丘,到目前他们已种植柳树、沙枣等林木达1200万株。内蒙古伊诗兰雅有限责任公司投入3000余万元承包了乌兰布和沙漠10万亩的沙丘。开展植被建设要加大对生态产业的培育力度,才能保护和鼓舞农牧民还草的积极性。“公司农牧户”是促进生态建设的重要途径,它兼顾解决退耕还林还草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纽带作用,将千家万户分散的农牧民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带动农牧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