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同心同德 高位求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灾后恢复重建胜利完成
2011年是完成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任务的最后一年。到9月底,纳入国家规划的恢复重建项目完工98.68%、概算投资完成98.96%,纳入省规划的103个一般受灾县重建项目也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胜利完成,如期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目标。
民生重建:成功解决540多万户、1200多万人的住房修建问题。3001所学校完工2989所,1362个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完工1359个。耕地和宅基地损毁的20万农民安置和生计问题妥善解决,62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成功解决,1449名因灾新增 “三孤”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7万余名地震伤残人员得到医疗康复,受灾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再生育家庭已有3194个新生命诞生。
基础设施重建:4847公里国省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公路完工95.6%,29028公里农村公路重建全部完工,成都至都江堰高速铁路建成运营,1222座震损水库、810公里震损堤防除险加固全部完工,1067个电网和电源重建项目完工96.9%,37个水厂重建全部完工。
城镇重建:北川、汶川、都江堰县城主要市政基础设施全面完成,青川县城框架基本形成,映秀、汉旺、水磨、街子等镇建成旅游名镇或工业新镇,其他30个重点镇重建也基本完成。
产业重建:2440户规模以上震损工业企业恢复生产,4989个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项目完成99.97%。新建5个省级开发区和24个对口援建产业集中发展区。市场服务体系项目全面完成,871个商贸流通项目基本完工。农业产业有效恢复。
防灾减灾和生态重建:2334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全部完工。完成217.8万亩灾毁土地整理复垦。恢复大熊猫栖息地148.7万亩。448.9万亩林草植被全部恢复。
“十二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细化落实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强化形势研判,主动应对挑战,抢抓发展机遇,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趋稳、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经济继续较快发展
贯彻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面启动天府新区规划建设,集中开工了一批重大项目。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主体骨架正在形成,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54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000公里;双流机场客运量达到2907.4万人次,成都上升为全国空港第四城;水运港口建设加快推进,集装箱吞吐能力在建和建成规模达到233万标箱。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取得重大进展,30个续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推进,新开工10个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
启动实施233个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计划,省级财政专门安排20亿元重点支持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市(州)、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全面启动。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建立均衡性转移支付新机制,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共财政正在实现由“吃饭型”向“发展型”转变。
实际利用外资110亿美元,增长57%;到位国内省外直接投资7083.4亿元,增长32.7%。
第十二届西博会四川签约项目6822.8亿元,上届西博会签约项目履约率99.1%。
新引进境外世界500强企业13户,总数达到173户。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
全省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2974亿元,占总支出的63.6%。“十项民生工程”投入1195.5亿元,完成计划的142.2%。
深入实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解决2.6万户牧民定居问题,新录取8612名藏区学生和4131名彝区学生到内地接受免费职业教育,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易地搬迁项目竣工7442户。推进凉山彝区跨越式发展和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建设,在404个村启动实施彝家新寨建设。
全面完成三年医改目标,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9%。
保障性住房开工24.2万套、建成10.1万套,改造棚户区居民住房15万户。
城镇新增就业76.1万人。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 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按照“双核五带”总体布局,做强做大成都发展核心,加强成都都市圈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成德绵乐同城化进程,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沿长江、成绵乐、成内渝、成南(遂)渝、渝广达发展带建设,积极承接“双核”辐射,强化产业协作配套,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和临港经济,推进沿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尽快形成“一核支撑、多头并进”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全面启动天府新区建设
按照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要求,大力发展具有创新性、先导性和带动作用强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吸纳聚集一批跨国公司、优势企业和创新研发机构。
按照“一城六区”组合型城市布局要求,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和产城一体单元建设,突出“一城”,加快上马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和重大商务项目,尽快形成中央商务区功能。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切实保护生态资源、注重文化传承,先行建设一批重大生态项目,加强对历史文化城镇、街区和体现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起步区,加快推进新川创新科技园、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两湖一山”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
加快攀西地区和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发展
大力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促进攀西钒钛稀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强化彝家新寨等民生事业发展。
全面实施促进藏区跨越发展规划,继续抓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
深入实施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优势资源开发,积极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成都国家试验区和省市梯级试点,在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推广试点经验;全域编制城乡规划,开展新村、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
加快新村建设步伐。重点抓好新农村50个省级示范片和10个整体推进县建设,全省基本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村达到1万个以上。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扎实推进民生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用于民生保障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继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省级财政拟安排资金超过200亿元;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75万人;大力扶持自主创业,抓好成都、绵阳和攀枝花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积极稳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引导企业稳步增加普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工资;启动实施农民收入促进计划;适时调整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落实城乡低保调标和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等政策,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孤老、医疗救助、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继续把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作为稳定物价的重点,增加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降低成本,加强监管、规范秩序;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