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非文学笔译核心能力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非文学笔译能力有自身的规律和特殊性,探讨其能力的构成对于翻译教学、翻译实践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翻译能力的内涵,重点探讨了非文学笔译的核心能力。
[关键词]非文学 笔译 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032-0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非文学翻译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据统计,在实际翻译活动中非文学翻译占翻译活动总量的95%。非文学翻译活动的对象、目的、操作模式及标准具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其笔译能力也有自身的特殊性,该领域的研究则成为翻译教师、翻译学习者和用人单位关心的问题。
一、翻译能力研究状况
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已有30年的历史,此项目的研究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至今仍无统一标准。李瑞林(2011)指出,当前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主要观点有:自然观、要素观、最简观和认知观。
(一)翻译能力的自然观
该观点认为翻译能力衍生于双语能力,提出只要人具有两种语言,他就自然具备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能力,并认为此种语言技能具有先天性和普遍性。
(二)翻译能力的要素观
此观点认为翻译能力是由各种子能力要素组成,这些子要素间互相作用、互为关联,互相协调,形成完整的能力系统。
(三)翻译能力的最简观
其认为翻译能力为:1.将源语文本转换为可行的目标语文本的能力;2.文本转换的速度、效果和自信程度,即翻译的心理品质。
(四)翻译能力的认知观
认为翻译能力是指一套认知图式,是以新的、有意义的、情境化的方式产生理解并生成译本的能力。
二、非文学笔译能力
(一)非文学笔译能力研究状况
囿于研究条件等问题,笔者仅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国内近十年关于笔译能力研究的成果,仅搜到两篇省级学术期刊的关于笔译能力研究的文章,从宏观上探讨了笔译能力的要素和培养问题,没对笔译能力的本质进行研究。没有找到针对于非文学笔译能力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非文学笔译能力是:译者将非文学文本转译成书面目标文本的综合能力。
(二)PACTE研究成果对非文学笔译的指导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PACTE小组,全称“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小组”,其理论成果对于非文学笔译能力的研究有很强的指导价值。该小组的观点得到学界广泛认可,其核心思想为:1.翻译者应具备关于翻译的专业知识;2.翻译能力系统有可辨认的子能力构成;3.程序化知识在翻译能力中占很大比重;4.翻译能力的核心是策略能力。
根据PACTE的理论,非文学笔译能力构成应为:1.双语语言交际能力。2.语言外能力,包括翻译操作知识、双语语言知识、文化常识等;3.转换能力,理解和呈现;4.工具能操作力,即职业技能;5.心理生理基础,如阅读、写作、思维、身体条件等;6.决策能力,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整个翻译过程起到宏观协调的作用,是能力结构的核心。
三、非文学笔译核心能力
笔者认为,非文学笔译的最终目的是用目标语言的书面语忠实而通顺地对源语言进行表达。所以,其核心能力即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实际上在整个笔译活动过程中就是将阅读理解与写作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其他知识和技能都是对这两项能力的支撑条件。
源语言文化知识和目标语言文化知识处于能力系统的首位,因为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实现有效跨文化沟通的前提,两种语言的语文知识是正确理解的基础,相关专业领域知识是非文学翻译完成的关键因素,那么写作表达能力是整个翻译过程的归宿。这些知识在整个笔译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共同促使了笔译活动的完成。
四、结语
非文学笔译能力是应用型翻译人才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文学翻译能力特殊的规律性和本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虽然目的翻译研究不断深入,但大多数研究还局限于文学翻译。有关非文学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和标准,期待学界关注非文学研究,不断推动此项翻译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2011(1):46-47.
[2]姜力维.浅论非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7).
[3]张东东.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观照下的“给力”一词翻译现象[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