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长6油藏控制因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长6油藏控制因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长6油藏控制因素,为进一步寻找油藏提供依据。在对钻井、录井、分析测试和试油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盆地中西部地区长6油藏的控制因素。研究区长6油藏的形成受烃源岩条件、岩性圈闭构造、油气运移裂缝及沉积相带分布四种因素控制。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其中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其主要的产油层。研究区位于盆地的中西部地区,具体范围为:西起马儿庄,东到城川,北起安定堡,南至堵后滩,面积约为20×103km2。近几年来通过一定程度的勘探与开发,发现了姬原、靖边、白豹、安塞等油田,但是对这些油田的油藏控制因素认识还不够清晰,对于开发新的地区有一定的阻碍。

一、烃源岩条件

烃源岩的形成是由一定的构造空间、水体深度、丰富的有机物质以及还原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晚三叠世时期该盆地处于较广阔的湖泊环境中,其中尤以延长组长7段处于最为广阔的湖泊环境中,水体最深达到60m。湖泊范围西自华亭、杨家咀子、石沟骚一线,东到子长、清涧、宜川一带,南起铜川、彬县以南,北抵靖边、盐池以北,面积约10x104km2。该湖盆主要发育湖相泥岩,其间夹有三角洲、河流相砂岩互层,顶部可见湖沼相,中部发育半深湖——深湖相的暗色泥岩及油页岩,形成有利的生油岩。这套烃源岩系的有机质类型、丰度、成熟度在延长组地层中最为优秀,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主要的烃源岩。

研究区紧邻生烃中心部位,长6油层组烃源岩为其下部长7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发育厚达70~100m黑色泥岩、碳质泥岩腐泥型生油岩系,总有机碳含量0.2~2%,现今镜质体反射率为0.78~1.02%,累计生油强度为(60~600)×104t/km2,累计排油强度(2~18)×104t/km2,有机质达到成熟阶段,且丰度高,属好生油岩,有利的烃源岩供给是形成油藏的主要控制因素。

二、岩性圈闭条件

研究区在长8-长6沉积期经历过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两期主要构造运动,在地层、构造上留下明显的烙印,此外,喜马拉雅运动也对本区具有一定的改造作用。

本区西南部在印支运动时期受影响较强、东部相对较弱。在燕山运动时期则正好相反,表现为东部略强于西南部。从古地质图上看,在晚期印支运动时期,本区表现为西南部抬升隆起的同时向内部拗陷的特征,在庆阳一线,表现为向斜形态。其中长1油层组在延长组的上部保存较完好,但往西南部方向,依次保存长2、长3、长4+5、长6、长7地层,说明地层在盆地西南部保存不完全,层位剥蚀情况较严重,只有下部地层或油层组保存下来,规律性明显,反映整体古构造形态为在盆地内部东西一线为一向东倾伏的向斜。其上分布一些次级的隆起和洼陷或次级背斜和向斜,是由于延长组沉积末期印支运动差异性升降运动和侏罗系沉积期侵蚀的结果。

三、油气运移条件

在低渗、特低渗储层中,随着埋藏压力的增大、温度的升高,压实、胶结与成岩作用的增强,碎屑岩渗透率发生急剧降低,同时其脆性增大,易形成层控作用明显的裂缝。基底断裂的“隐性”活动造成的落差使上覆沉积层的变形、变位并不明显,但是基底断裂小幅度活动可使地层产生大量的裂缝,大大改善了输导层的渗透性,也参与了石油运移聚集。通过岩心观察、镜下微观鉴定,结合前人野外露头观测结果和相应的研究进展,发现研究区延长组发育多组裂缝系统,主要延伸方位为NW—SE向和NE—SW向,裂缝面相互平行,部分地区裂缝成对出现,平面上构成X型共轭剪节理。裂缝产状稳定、裂缝面平直光滑,以开启缝为主,普遍见有沥青充填,个别裂缝面被后期碳酸盐胶结物充填,且以高角度裂缝(倾角>60°)为主,网状缝、低角度裂缝及水平缝不甚发育。

四、沉积相带分布条件

有利的沉积相带对于油气的生、储、盖、圈、运、移非常重要,因此找寻有利的沉积相带对石油预探区带的评价,以及预测有利勘探目标很关键。延长组从长8到长6,再到长2整体处于一个湖盆形成、发展至萎缩的演变过程,由此导致了砂岩粒度在纵向上由粗到细再到粗的变化,储层物性也相应发生了上述变化规律,长6时期处于低湖平面时期,砂体相互叠置大面积分布,为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

研究区处于湖相三角洲沉积环境,主要包括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及半深湖亚相。其中不同的亚相,由于地质条件和形成时间的不同在捕获油气的优先程度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等亚相中,三角洲前缘亚相的砂体发育最好,砂岩连片性较强,储集性能良好,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相带,其中油藏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砂坝中。研究区南部的湖相中一般都发育有大套砂质碎屑流沉积及重力沉积,主要为粉-细砂岩组成的大段砂岩,也是聚集油气的有利场所。

五、结论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延长组长6沉积期油藏分布面积广,烃源岩的丰度与分布为其成藏提供有利的供给条件,历史上的多期地质构造运动控制了其地层圈闭的范围与规模,研究区内广泛发育的垂直裂缝是其运移的主要通道,而三角洲沉积相中的三角洲前缘沉积的大面积砂体为油藏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综合考虑以上油藏控制因素,为盆地中西部地区进一步的勘探与开发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文正,杨华,李剑锋等.论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优质烃源岩在低渗透油气成藏富集中的主导作用—强生排烃特征及机理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3):289—293.

[2]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3]付金华,郭正权,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J].古地理学报,2005,7(l):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