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什么会是大数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什么会是大数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彼得.德鲁克在1999年写过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超越信息革命》。他开篇明义,表达他是如何理解信息革命带给世界的影响:“信息革命的影响才刚刚显露出端倪,而推动这种影响的并不是‘信息’本身,不是‘人工智能’,也不是电脑和数据处理,而是10-15年以前人们未能预见到或谈论过的‘电子商务’。”

在这篇文章中,德鲁克对比了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异同。首先,“革命”期间,世界的变化都是来势汹汹,无法比较谁更凶猛;其次,两次革命都大幅度降低大多数现有产品的价格,例如,工业革命期间的棉纺织品,信息革命期间的芯片;再者,两次革命都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心理,既有的认知无法帮助人们理解正在发生的变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每一次革命中都会出现一个关键要素,它史无前例地改变人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1829年出现的铁路不仅创造了新经济区域,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的心智地理(mental geography),人类第一次掌控了距离;20世纪末信息革命带来的电子商务,再一次改变了人的心智地理,它消灭了距离,理论上,世界可以变成同一个经济体、同一个市场。

最近我时常想起这段论述,并且琢磨着未来是否会有学者重新定义信息革命——将大数据时代之前称为电子化革命,大数据时

代带来的变化称为信息革命。 关于大数据的论述,一夜之间多了起来。小到一则广告的投放,大到一场流行疾病的蔓延,大数据无所不在,又似乎无所不能。我在上一篇文章《小电影 大时代》里写到一家电影公司的“大数据设想”,它大约可以代表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国非科技公司的“大数据思维”,一种朦胧的玫瑰色憧憬和即插即用的拿来主义,不深究、也不在意大数据到底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

使用者强调相关性,不代表观察者也可以止步于此,作为一种新趋势的观察者,围绕大数据,至少遇上这一个问题,我们是不能绕道而行。

信息革命以来,数据的指数级增长从未消停过,数据一直都有,数据也一直都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术也早有雏形, 2006年前后,大约有100亿美金的资金是用于并购数据处理的商业智能软件。那么,为什么在这个时点(2012年前后),舍恩伯格、巴拉巴西等研究者开始思考、讨论大数据,并为它摇旗呐喊?莫非仅仅因为数据的量级从TB增至PB(1PB=1024TB)、EB(1EB=1024PB),就能实现某种神奇的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形形为大数据摇旗呐喊或是身先士卒的个人或者机构。他们的分享促使我关注两个要素:一是位置数据;二是认知计算力。

毫无疑问,数据量级的变化是重要的,如维克托所说的,分析人员将拥有分析全体数据的可能性,而不需要依靠随机样本作出预测,但这并非最关键要素。更为重要的是,数据的质量在发生质的变化,这是乔布斯留给世人的另一份遗产。

2007年,iPhone引领的智能移动设备风暴,使得嵌有传感器的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大规模地收集位置的数据,尤其是移动中的位置变化轨迹。理论上,它使得大量的数据可以分门别类地与个体相挂钩,勾勒出你我的原型。百度移动.云事业部的一位副总曾经很兴奋地对我说,“手机,或者说移动设备,将比你还要了解你。”自有记载的人类交易历史开始的那一天,了解买家的真实需求是无数卖家的终极追求。位置数据将真正定义所有设备背后的那个你。也就是说,理论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卖家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在商业上,细分市场将缩小至以个人为单位,这是巨大的机会,亦是巨大的挑战。

数据层面的变化带来可能性,而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福利则取决于新型计算能力,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计算技术力,或者说是机器系统的深度学习能力。在我看来,认知计算之于大数据时代,犹如铁路之于工业革命,它将带来无法预测的史无前例的改变。为什么这么说?有待下篇文章分解。因为,要解释这个问题,我需要花点时间和篇幅简单解释什么是认知计算。 (插图/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