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命的礼赞――云南贡山灾区见闻实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命的礼赞――云南贡山灾区见闻实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滇西北的崇山峻岭中,怒江咆哮而下奔腾向南,撞击出一条险峻的大峡谷。怒江两岸淳朴勤劳的人们,在山高谷深的艰难环境中生生不息,传承着世世代代对生命的热爱。

当时间定格在8月18日1时30分,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袭击云南贡山县东月各村民小组后,一时间各界的目光聚焦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青山薄雾,细雨绵绵,在这块悲情的废墟上,一股坚强的力量在凝聚。

云南贡山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搜救现场,搜救队伍仍然在一铲铲、一锹锹地搜寻失踪人员,归来的游子见到劫后余生的亲人喜极而泣。大批救灾物资,通过穿村而过的一条公路相继送达群众手中。灾难中人们的自救和互助,各方的牵挂和救援,对遇难者的善待,对新生活的期盼和规划……这一切,伴着怒江大峡谷咆哮的江水,共同奏响了一曲对生命的礼赞

救人是第一位的

一张木桌上,一台打印机、一台电脑,十多个小木凳,就成了设在公路旁边一间小木棚里现场抢险救灾指挥部所有的“家当”。

“我们每天至少在这里碰头一次,其余时间都各就各位。”抢险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怒江州副州长卢新华刚从搜救区域回来,召集贡山县县长和当地民政、医疗部门负责人商议搜救和安置工作。

抢险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怒江州军分区司令员宏华干脆将指挥部“搬”到了搜救一线。

再泥泞的道路也挡不住坚定的步伐,再遥远的路途也隔不断共同的关切。边防、武警、消防、医院、工会等单位都迅速行动,因为他们抱着共同的心愿:救人是第一位的!

18日早晨,冲到现场的普拉底边防派出所武警战士邓世能,站在比足球场还要大的淤泥地上,惊愕得说不出话来。在他脚下,是已被泥石流淹没的矿场房子的屋顶、汽车,再下面是被掩埋的几十个工人和村民。以前熟悉的公路和矿场不复存在,沙石上只剩下几块被从山上冲下来的,要二十人才能围过来的巨石。

“救人!”邓世能和几名武警战士为寻找生命的迹象,不顾一切向山上进发。每一脚下去,泥水都会没过膝盖。在向上攀爬了600米后,邓世能发现了路边空地上一位受伤群众。他左腿被划出10多厘米的伤口,鲜血不断涌出。邓世能背起他,顺着之前铺好的木板路往下挪,下面是湍急的江水,身边还不时有大石块滚落,邓世能鞋子多次陷入泥中,,再陷入,以前2分钟就能走完的路,邓世能踉踉跄跄足足走了20多分钟。

在邓世能等民警和其他群众的努力下,200多村民得到转移,7名遇险群众在他们肩扛手抬中转危为安。

重伤员曲三华被几个工人搀扶着背下来时,伤口都没来得及处理,邓世能说:“当时他的右大腿裂下了十几公分的伤口,血、肉都翻出来了。我就从被子里揪出来棉花套,用棉花覆住伤口,用T恤捆住伤口免得出血。” 为了能转移一下他的注意力和伤痛感,邓世能就和他多聊聊天,问他有多重,告诉他一定要坚持住,救护车已经到了。

当泥石流冲下来时,普拉底乡边防派出所副所长江义彬正在值班。得知灾情后,他紧急集合6名民警搭上一辆皮卡车前往现场。

“通知各家各户往高处撤离”,江义斌命令道,民警们紧急转移现场200余名群众。

天刚刚亮,没顾得休息,他们立即搜救泥石流失踪人员。在向矿山突击的时候,由于选矿厂两边靠着山脊,山上随时还有滚石,大家走得比较慢。“滑坡碎石随时都有可能滚下,我们要边走边看着有没有危险。”江义斌说,但是我们都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怎么尽快把伤员运出来。

泥污溅满了全身,汗水浸透了军装,解救完被困人员,他们又继续忙碌着,安置失踪人员家属、安抚受伤人员。

在巨大的堆积物上,一条由木板铺就的简易便道由怒江消防支队官兵铺就而成,如今它已成了泥石流堆积物上的“生命线”,往来着繁忙的救援人员。

泥石流现场随时有危险,碎石泥渣不断散落,但是只要有一线生机,任何人都决不轻言放弃。

子弟兵带来信心和力量

在一处搜救区域,一台挖掘机被陷入一米多深的淤泥中,宏华指挥车辆运来圆木,搭建能通行大型机械的通道。各部队战士协同作战,进行搜救。

绿色的迷彩服,桔黄色消防衣装,蓝色公安民警警服……、武警、公安、民兵在街头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灾区群众、遇难者家属说,这给我们带来了信心和力量。

每天8点左右,公安民警在现场忙碌着指挥车辆停放,军警民等救援人员整装列队,肩扛挖掘设备出发,挖掘机、装载车发动引擎,开赴泥石流灾害现场。“每次列队时,都要给官兵们总结一下前一天的工作情况,交代当天的工作任务,同时告诉他们当天的天气,强调注意安全。”怒江公安边防支队副政委李来全说。

泥石流灾害现场时而下起大雨。在搜救现场,战士们一字排开,挥着镐头、铁锹奋力挖掘,从上到下满身泥污。为了保护失踪人员的遗体完整,大多数时候,他们刨挖、清理都小心翼翼。许多人的腿上、手上布满了被划破的伤痕。

19岁的重庆籍战士江国红正挥着铁锹。他个头不高,一脸是汗,双手双脚都是泥污,腿上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伤口。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江国红和战友被部署在被冲毁的铁矿厂选矿区搜救。

“那里大石块多,地形狭窄,挖掘机不能发挥作用,搜救基本上都靠铁锹、镐头和手刨,进展缓慢。”江国红说,看到那些失踪人员的亲属泪如雨下、吃不下饭,他和战友心里也非常焦急,“为了群众,我们再苦再累也要加把力。”

快到中午,江国红擦一把脸上的汗水,又赶到后勤保障点。

留在“街”上的官兵们则分头忙碌着,有的在临时医院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有的忙着给群众和遇难者家属送水,陪他们聊天舒缓情绪,有的则忙着烧火做饭……

各个部队的临时指挥部同时也是官兵们中午休息和吃饭的地方,每到吃饭时,官兵们都热情邀请受灾群众和遇难人员家属一起吃饭,大家成了一家人。

公安边防的官兵们还协助地方公安民警维持现场交通秩序,对前来寻找亲人的失踪人员家属,耐心做工作。

党旗飘扬在灾区

普拉底乡咪谷村党支部书记余秀妹带领着本村的党员、民兵等组成“党员突击队”,战斗在灾区第一线,不畏艰难地抢救运送伤员、配合部队在现场搜寻失踪人员。

余秀妹是傈僳族妇女。18日凌晨3时,睡梦中的余秀妹接到灾情通知后,立即率领村里的党员、民兵和妇女组成应急分队,疏散本村沿江一线的群众,直到早上7时江面平静一些才回家。

回到家后,她坐立不安。“虽然没有接到党委政府安排的任务,我们都很想去月各村帮忙,这样我们才心安。”余秀妹说。18日,她组织18名党员赶往月各村安置伤员。

咪谷村距离灾害现场15公里,每次来他们都要花5元钱搭面包车到普拉底桥边,再步行4、5公里到现场。

19日一早,余秀妹再次带领民兵、党员、团员、村民共69人,其中党员24人,来到现场参加救援受伤群众、搜救失踪人员。“除了生病的3名党员外,外出打工的4个,其余的党员都来了。”余秀妹说。

65岁的老党员汉永林不顾劝说,偷偷地跟在“突击队”后边。“等到我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在现场不停地用锄头挖淤泥。”余秀妹说。 汉永林说,我年纪大了但能和年轻人一样干活,我不觉得累,平时做活也是从8点到下午5点。

19日清晨,“突击队”开始抢救矿洞内的重伤人员。路很险,两边都是悬崖峭壁,抢救的过程异常艰难。他们就用绳子把受伤人员绑起来,3个人从前面拉,两个人在后面抱住,扒着树枝爬、踩着石头缝连拉带拽地,把重伤者背起来越过危险的地段。随后,每个人轮流把他背到乡里卫生院。

党旗飘扬在灾区,党员突击队战斗在一线。普拉底乡党委副书记和晓宝说,“党员突击队”包括乡里的6个村334名党员、9个党支部。为了抢险救灾的需要,还组织了50名身强体壮、平时表现较好的党员,组织了抢险救灾突击队。

工会联络点为群众解决后顾之忧

“局长,我们紧急需要鲜肉、粮食、柴火等物资,请你帮助解决。”玉金铁矿公司工作人员找到贡山县民政局局长李文军后急切地说。这是发生在路边的贡山县工会联络点的一幕。

“考虑到村里农户受损情况也较多,我们也给予家属死亡、失踪,房屋冲毁和受损的人员一定的补偿。现在所有的受灾情况都已经登记在册。”贡山县工会办公室主任赵燕芬说。

工作人员说,这两天工会还安置了17名被营救出来的人员,他们现在都回家了,我们给了他们每个人200元的路费,每人发了3套衣服、两床被子。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设于公路边一间竹篾房内的安置点,这几天成了傈僳族汉子余志军与妻子余秀的“家”。

8月18日凌晨一时许,泥石流突然袭来。听到隔壁铁矿值班人员大声报警的余志军夫妇,在泥石流冲进房门的两分钟前跑了出来。泥石流瞬间吞没了余志军的家,所有家当被毁。夫妇俩除身上穿的褂子外,连身像样的衣服也没有。

“乡上派来的人把我们接到安置点,给我们找来衣服和棉被,这几天吃的、喝的有了着落。”余秀说。“铁矿值班的人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哪,不是他们喊,我们都没命了。”余秀念叨着。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会有家。”说起家来,靠在棉被上的余秀眼圈一下子红了。“前几年我父母的房屋也被泥石流毁了,但在政府帮助下,又盖起了新房,只要我们肯干,我们会盖起新房的。”“家没了,但我们的耕地还在,就有生计。”余志军接茬。这时,一群战士给安置点送来大米,余志军赶忙迎上去,一块搬运大米。

余志军夫妇旁边,坐着年轻女孩丰勇花和王春秀。两位能干的傈僳族女孩,都在村里开着杂货店,但她们的店已都埋没于泥石流。说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丰勇花告诉记者,被泥石流淹没的那片河滩,原先既有郁郁葱葱的玉米地,又有机器声“隆隆”的厂房,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我们不敢相信,现在那片黑乎乎的泥地曾经是那样的有活力。”她说。“虽然店没了,但我不能在家里吃父母的,我打算过段时间出去打工。”丰勇花说。丰勇花和王春秀过去曾在沿海打工,因不适应“外地气候”又回到家乡。“为了创业,我会努力适应打工生活的,赚到钱后我还要回来再开一家店。”她微笑着说。

竹篾房正中火塘铁架上,一壶开水“咕噜噜”地冒着热气,一只大黑狗撒着欢。火塘边,余尚清2岁的女儿睡得小脸红通通的。余尚清和女儿跑出家门时,庞大的泥石流已淹到他的膝盖。虽然房屋没垮,但一楼和二楼都塞满了泥沙。“那房子今后不敢住了。”余尚清说。但是,他还是打算过几天把里面的泥沙挖出来,把院子清理好。“日子总要继续下去,我得盘算一下怎么才能盖起新房来。”

余尚清的妻子去照顾生病的母亲了。就在前一天,乡亲们为一位遇难者举行葬礼,余尚清把女儿寄给乡邻照看,自己跑去帮忙了。“遇到难处了,大家伙得互相帮助啊。”他说。

在灾害中失去亲人的周茂清说:“灾难不相信眼泪,虽然心中的伤痛是抹不平的,但我们有政府,有这些帮助我们的人,我们的生活肯定能恢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