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略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略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聚焦中学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衔接,对比分析国内和国外的各项措施,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 衔接 课程体系 评价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基于对综合国力竞争归结为人才竞争的认同,世界各国对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是一项事关国家根本利益的核心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是这项工程关键的两个环节,高中与大学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系统的生产。

一、国内外的探索措施

国内外教育界在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做出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国内政策方面,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中提出“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可与高等学校合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为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具体措施如前期的中科大少年班、北京八中的超常教育、人大附中的少年科学院等,还有近两年来,国内各省市开启的高中生科技创新培养计划,如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立“高中创新教育实验班”,北京八十中学“科学创新实验班”。上海市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复旦大学附中、交大附中等均开设了“高中创新教育实验班”。天津南开中学开设“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班”。2011年河南省郑州二中开设“信息化教学创新班”,郑州九中开设了“创新教育实验班”,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宁波中学、宁波外国语学校、镇海中学等10所学校获得设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班”资格。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在人才筛选、课程衔接、评价方法、制度环境等方面的措施非常值得借鉴:

(一)拔尖创新人才筛选标准及选取办法

及时通过科学而严格的筛选标准和选取办法“发现”有天赋的儿童,并搭建各种平台使他们得到适合于自己天赋的发展,是世界各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所取得的共识之一。具体操作中世界各国都很注重“儿童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真实表现”“对儿童才能的多维测量”以及“多种鉴别方法综合运用”。如美国建立起一整套量表和问卷测验体系;英国教育与技能部根据世界上多个国家最优秀儿童的智力水平,设立了9岁、13岁和18岁三个等级的超常生国际水平测试。

(二)为有天赋的儿童设置内容丰富、选择性强、有挑战性的课程体系

设计课程的同时关注不同资质学生的各种需求,加强选择性,关注“难度”和“挑战性”,是世界发达国家在为拔尖创新学生设置课程时比较关注的。如美国伊利诺伊州数理高中在设置课程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基于“挑战”,设置有深度的课程,最能体现“挑战”特色的课程是“三年制全寄宿高校预科课程计划”,这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最核心部分;基于“探究”,设置有兴趣的课程,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热情,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提出自己的问题,去多途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基于“创新”,设置有新意的课程,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需要开设有新意的课程,让学生通过不同于往常的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进入到创新的情景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课程培养与大学升学的衔接模式

在美国,学生高中阶段可以选修大学生预修课程(PRE-AP)和大学生先修课程(AP)。所谓大学生先修课程就是让优秀学生在高中阶段提前修相当于大学阶段的课程。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建议,对于在特定领域具有罕见才能的学生,作为教育上的例外措施,承认其具有大学入学资格。芬兰的优秀学生可以利用晚上和周末到大学学习更高深的课程。一些学生甚至可以参加开放大学项目(the Open University Program)提供的夏季课程(summer courses)并获得线性代数和物理的大学学分。该项目已经得到了芬兰教育部和产业部门的支持。

二、针对性的措施

综合国内外关于拔尖创新型学生培养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目前要做好中学与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一)培养机制

注意做到系统培养与阶段培养相结合,特别注意衔接问题尤其是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的衔接问题,保证学生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积极关注和参与高校自主招生。

(二)课程设置

如果说培养机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石,那么丰富多彩、具有挑战性的课程设置就是学生成才路上的助推器。这种助推器不是仅仅限于某一个阶段的、孤立的,而是需要中学与大学的培养体系做适当衔接。对学有余力、且对某一学科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为其设置类似预科类的学术性课程,对动手能力特强的学生可以设置科研方法类课程,让其在高中阶段就能够得到科研思维和方式训练的机会,培养其严谨的科研作风和研究态度,为以后在大学进行研究做好铺垫。需要建设并形成一套最优化课程体系,从塑造一个健全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的目标出发,以科学、人文、艺术并重的课程与实施模式来综合培养。

(三)完善评价

完善评价的多元化,建立中学课程与大学升学的衔接,改变高中阶段培养模式和机制的相对孤立性,打通培养环节,降低培养成本,改变低效和重复的培养途径,促进有拔尖创新禀赋的学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大学则应进一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逐步形成高等学校多元入学的格局,为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结论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还未完整建立起来,没有把中学和大学视为一个系统加以培养。虽然大学是人才的终端“产地”,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需要中学阶段加以引导。因此,必须不断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加强中学与大学的相互衔接,才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巨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德军,张毅,王凯. 普通高中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