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金文华针灸经验撷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文华针灸经验撷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金文华 针刺手法 临床经验

金文华(公元1906-1980年),浙江绍兴人。1925年师从浙江著名针灸医家孙济纲,入师门五载,勤奋好学,得其真传,遂定居杭城设诊所行医。金老博览群书,从《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针灸大成》、《金针赋》、《标幽赋》等著作中吸取精髓,兼收并蓄,尤其对徐凤《金针赋》中针刺法颇有研究,他认为《金针赋》是汲取何若愚《流注指微赋》和窦汉卿《标幽赋》两家之长,行针手法如候气、调气、行气以及各种补泻手法的精义尽在其中。金老既向古人学习,但又不拘泥于古法。在临床上结合自己的心得,形成疗效独特的金氏针灸方法。现将金老针灸治病的经验简介如下。

1 重视先后之天,巧用原穴

金老非常重视经络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他认为,元气禀受于父母先天精气而产生,是经络运行气血、治疗百病的根本;后天水谷精微之气是营养脏腑、强壮身体的物质基础,两者在生理上是相辅相成的,元气必须依靠后天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而脾胃亦必须依靠元气的作用,方能不断化生水谷精微,因此元气和后天水谷精微之气是人体不可分割的部分,故在临床上金老非常注重调补先天之元气和后天水谷精微之气,常针灸关元穴以培补元气,同时注重调节多气多血之阳明经气,补气益血,加强后天之本。

原穴是脏腑原气(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之原动力。因此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故金老在临床上治疗哮喘、咳嗽时,常选用肺经原穴太渊;治疗失眠、心悸时,选用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原穴大陵;治疗胃痛、慢性泄泻等脾胃疾患时,多用脾经原穴太白;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耳聋、耳鸣及遗精、阳痿,则加用肾经原穴太溪等。

金老还十分重视阴阳五行学说和五腧穴的应用,对《难经》中有关五腧配属五行及“子母补泻”等理论作了较为深入地研究,他将经络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针灸手法、处方配穴等,并且融会贯通,自成体系。

2 手法独特,自成一家

金老早年自制马铁和金、银质针具,行针手法以转针、摇针为主,入针浅而针感强,手法独特,自成一家。他认为临床上应以《内经》的刺法为基础。《灵枢•官能》云:“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金老认为文中所说的“泻必用圆”、“补必用方”,即是行针手法,其中以搓、捻等转针法,结合疾徐、摇针手法,十分切合临床实际。但真正要掌握转针、摇针手法,左手的切、按、推等法同样需要娴熟,如左手爪切之法,一般只知其具有宣散气血、减轻进针疼痛的作用,殊不知切按之轻重即有补泻之分,重切寓泻,稍轻而反复切按则有助于得气,故《难经》有“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之论,实是针刺之心法。

金老认为腧穴部位各异,针刺浅深应据穴而定,穴浅者若针刺过深反而无益,若已得气而过多提插反致气逸。他认为补泻之法可从捻、搓等转针和摇针之法中求之,并擅长应用摇针来达到补虚泻实之目的。兹举金老的飞经走气手法如下,以揭其针下之秘。

飞经走气手法:采用28~30号不锈钢针,在取准穴位、常规消毒后,先以左手拇指反复切按其穴,进针先入皮下,针尖斜向病所,微捻入分肉之间,待针下得气后,施补法应略扳倒针柄,左右轻慢摇动;泻法可不必扳倒针柄,左右摇动针柄时宜快宜重。同时配合医者呼吸,吸气时摇动针柄,呼气时用震颤手法,如此反复施行,持针勿释,使酸胀感或凉热感渐渐达于病所,向远处放射。如感应迟缓者,可再在针刺浅深中调节,或退1~2分,或进1~2分,重复操作。

3 重视治神,形气相合

金老的粗针浅刺、转针、摇针手法,讲究神、形、气三者相合。所谓“神”是指术者、病者均能“必一其神,令志在针”,因此,务求诊疗环境安静,并且应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医者应目不外视,手如握虎,心无旁骛。切忌针刺时心神分散,一边进针一边与人谈笑。“形”是指患者的要舒适放松,衣带宽松;术者应凝神定志,站立施术要桩步稳健,气沉丹田,针刺时眼神集中,拇指按压穴位,快速捻转进针,常令病人无痛感,不知不觉中针已入穴,形于手指则方能气与力合,而针下之气可调。“气”者,乃指针下之气。针刺之效,得气为要。金老在临床中,强调术者要治神,运用捻转提插导气,同时更重视在针刺之中患者的针刺得气感,要求术者细心体会指下针感,非常重视“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的古训。施术者有沉、涩、紧之感觉,必须借提插手法导气、引气,让患者得气。总之,重视针感得气,强调气至有效是金老临证治病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4 用五腧穴,得心应手

金老承袭《流注指微赋》、《标幽赋》的学术思想,在临床上常用五腧穴子母补泻法和子午流注法治疗疾病,并在应用五腧穴时有创新之见。他认为,针刺迎随补泻之义,一是从内外、出入、浅深、先后以调营卫,此即《难经》“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的方法;二是经脉上下往来的顺经逆经刺法,除了针刺时的操作术式有所不同,子午流注取穴法、五腧穴子母补泻取穴法同属于从经脉往来顺逆的用穴方法。但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所患之病症的不同,特别是施术时的需要,可加以变通的。如皮薄肉少的穴位,往往难以施用凉热等补泻,但可取原、合穴代之。在取定某一穴位后,也还可以根据病情的阴阳虚实以定进退,如取委中、曲泽等合穴时,可在穴点下0.5~1寸间灵活增减。金老认为关键在于“阳升阴降”。类似于此的变通取穴的经验是十分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

金老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在治疗内科疾病时取得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如本经子母补泻,取母穴施补法可治本经虚证,取子穴施泻法可治本经实证,如哮喘日久,动则气喘,声低多汗,脉细无力为肺经虚证,可取太渊穴,用补法;哮喘急性发作者,表现为气急声粗,喉中痰鸣,不能平卧,脉滑有力多为肺经实证,可取尺泽穴,用泻法。他经子母补泻,虚证取母经原穴,实证取子经原穴,如肺经虚证,可取脾经原穴太白以补之;肝胆经实证,可取心经原穴神门以泻之。

收稿日期 2008-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