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跨国并购:“竞低”不如“竞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跨国并购:“竞低”不如“竞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应当承认。全球金融危机确实给中资企业大手笔海外并购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似乎“过了这一村就没有下一店”。然而,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海外企业在解决了燃眉之急,渡过难关之后,显然是要“过了这一村再说下一店”的。

在国际金融海啸中。把危机当作机会。反映了一种经营智慧。但是如果希望像人才抄底那样,将“悍马”按照“病马”的价格收购回来,那也是一厢情愿。如果说此前的跨国经营存在着“竞低”思维,那么把抄底当作新一轮“竞低”,并不能保证能够将经营风险降至可控制的范围,倒有可能酿成明天的败局。要成功布局跨国经营,并非仅仅在于眼前的“竟低”,而在于“竞优”,在于“笑在最后”的战略思维。

“馅饼”变“陷阱”的风险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一些原来被我们称羡的名企希望以出让资产的方式走出困境,这对于那些希望借船出海,通过跨国并购迅速跻身世界500强的企业来说,很难拒绝对方的橄榄枝。然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5.5亿美元等的失败案例以事实告诉我们,跨围经营的风险更大,绝不能被并购抄底的诱惑淡化了我们的风险意识。

继四川腾中重工并购美国通用悍马的消息引起人们关注之后,又有温州及广东的两家民营企业买下法国“皮尔・卡丹”的报道,据称出价2亿欧元,很合算。去年皮尔・卡丹的要价为10亿欧元,曾有买家接近成交,后因金融危机爆发而不了了之。因此,如以2亿欧元成交当属“抄底”。然而,业内人士指出,2亿欧元购买的只是鞋和皮具类皮尔・卡丹品牌的使用权,并不是皮尔・卡丹的全部,价格并不划算。无论这种看法是否属实,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所谓并购价的“底”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况且,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资产价值的一个双向特点,即暂时稳定的资产同时可能是有毒的资产。当年明基零价格并购西门子手机后,很快就认识到:零价格的价格还是太高了。由此看来,在资产的直接标价面前,隐性价值或者隐性负担更具有决定意义,对于含毒资产就是自给也不能要,更不能以是否抄底论成败。

在有多个买家竞购时,资产的出让方绝不会在要价上轻易让步,相反倒会制造出被“钞底”的假象,以便使自己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在四川腾中重工洽谈并购美国通用悍马的过程中,就有“营销大师”声称并购通用汽车资产“是中国公司最后的机会”。无独有偶,欧洲港口受国际贸易状况影响运量大幅下滑,到中国推销自己时反倒说:这是第一次来推介,希望商家把握在这方面的收购和贸易机会。也许他们是真诚的,但是资本历来具有变色龙的本性,只要有一线转机就会“变脸”。中国铝业公司与澳大利亚力拓集团的“婚变”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后者毁约的起因就是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回升,市场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他的变化。

国外跨国集团到中国寻求支点,虽然不能断言人家是在进行忽悠,但是我们自己不能把抄底当作新一轮投机,否则抄底式的投机有可能被深度套牢。前些年TCL接连并购施奈德电视、收购汤姆逊彩电、收购阿尔卡特手机等等大并购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样的错误不能一犯再犯,人为地将“馅饼”变“陷阱”。联想收购IBMPC当时满怀胜算,但是直到今天依然巨亏。这就说明,即使抄底成功,也只是合作的开始,更艰苦的整合工作还在后面。也许,抄底的炒作者们并没有长期打算,只是想凭借蛇吞大象的游戏一夜成名,借此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从而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待资本运作成功之后再把所购资产一把抛出去。且不说低鬟高卖这一套在重大交易中能否行得通,玩“穿帮”带来的继发风险同样不能漠视。

“竞低”不如“竞优”

由于市场的波动,国际并购中的抄底之“底”很难直接用资产的绝对值做支撑,实际上与收购者的心理预期有关。即通过自己比别人出价更低,以证明自己更富有经营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抄底就是一种竞低。在最近的一次关于统一内外贸市场的调研中,商务部所揭示的“出口转内销”的阻力,暴露出了这种竞低的软肋,那是以国内资源的廉价回报为代价的。

在海外定单减少时,相关企业的产品“出口转内销”按说不应当有什么阻力。然而商务部的调研结果表明,出口企业的产品享有免收增值税的待遇,出口时还可有退税的优惠。出口后他国增值税的税率一般为9%~10%,而在国内征收的增值税税率则是17%。出口产品主要做贴牌生产,在国外价格不菲,低价的服装也要3000元一套,这种价格显然是国内难以吃得消的。重要的是,相关企业在贴牌生产中利润被压得很低,只能靠压低劳动力等资源的价格才能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此前相关企业的“走出去”,是由于国内的相互竞低才得到g0人的首肯。这种低劳动力成本、低税贡,为别人品牌赚取顾客高价去提供低层服务的生存状态,一旦“出口转内销”,就无人为之买单。

与市场竞争优者胜的“竞优”逻辑相对而言,“竟低”是一种向下的迎合。国外企业作为曾经的竞争对手,是不可能将优质资产低价拱手相让的。如果我们在抄底中明知是在将包袱接过来,却又希望通过“竞低”将劣势转化为优势,那无异于拿同胞的利益在冒险。抄底后并不奢望在国际市场上起死回生,而把宝押在国内市场的消化上,那也是饮鸩止渴。一方面,这种“竞低”很容易击穿底线,从而引起灾难性的危机,正如毒奶粉事件很容易击穿婴儿的生命底线。另一方面,在“竞低”的游戏中,劳动者的收入水平难以提高,消费欲望受到严重压抑,一个在海外市场正在萎缩的奢侈品就不可能在中国产生光明的前景。

一些企业利用全球经济低迷到海外抄底,或许希望国际掮客髓够像自己那样通过竞低而把事情搞定,从而达到通过正规渠道取得的同样效果。然而,这样丝毫不能减轻自己的经营风险。在俄罗斯发生的中国商人22柜集装箱商品全部被销毁的事件说明,“灰色通关”之类的方式难以使跨国经营进入健康轨道。“灰色通关”在中俄贸易中已经存在了十几年,由俄罗斯通关公司为中国商人代办进口业务,提供“包柜包税”等“一站式”服务,对习惯于竞低思维的中国商家提供了相当的实惠,本来也为俄罗斯官方所默认。然而有些通关公司并没有照章纳税,从而使得华商货物随时有被当作“走私货”查处的危险。显然,这种“竞低”思维解决不了被歧视的低端生存之痛。

“笑在最后”的战略思维

应当承认,全球金融危机确实给中资企业大手笔海外并购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似乎“过了这一村就没有下一店”。然而,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海外企业在解决了燃眉之急,渡过难关之后,显然是要“过了这一村再说下一店”的。对“联姻”来说,眼前嫁妆轻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能否共同笑在最后。这就需要中资企业在抄底中更加重视修炼“笑在最后”的战略思维。

在成熟的战略指导下,收购不会因所谓的低价而临时动议,也不会因价格一时谈不拢而轻言放弃。摸清对方的底牌,在接近双方底线的情况下成交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但是其前提是知彼知已,力求客观公正。当有“第三者”插足时,在力争对自己有利的价格与把握时机之间,应当寻求适当的平衡。有时溢价亦不为过,竟低反而会坐失良机。在中国铝业公司与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发生“婚变”不久,中石化宣布其全资子公司与瑞士Addax石油公司达成协议,以72.4亿美元收购该公司的全部股份。有意思的是,美国媒体比较关注此项交易的价格,《华尔街日报》认为“中石化这次被Addax狠宰了一刀”。即便如此,如果中石化的收购意图是抢占自身缺乏的原材料渠道,进而扩大自身的规模和行业话语权,这样的付出对于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而言,也是完全必要的。

在资本流动性充足,甚至有投资冲动的情况下,中资企业的并购能力或许是毋庸怀疑的,而并购之后能否顺利消化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战略思维就更为重要。四川腾中重工并购美国通用悍马如果不是为卖而买,那么其驾驭悍马的能力就受到了人们的怀疑,因为它过去并没有深厚的汽车制造经验积累,自身不具备对悍马进行技术升级、大幅度提高燃油效率的能力。中川国际曾经排名垒球承包商500强第141位,却因乌干达欧文电站项目突然亏损8300万元,遭遇严重的国际信誉危机,一蹶不振。失败的原因就包括项目标价过低,业主代表及监工多次制造障碍,项目经理和各分包商领队的关系一直没有理顺,在工程进度和质量上相互扯皮,明显缺乏整合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经营战略思维就需要落实在统筹全局的执行能力上,需要中资企业苦练内功,从而奠定能够完成预期目标的重要基础。

跨国经营的战略思维当然不能忽视细节,在收购之初“竞低”是必要的,但是抄底的并购策略应当为战略思维服务,为长期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不能置长期利益于不顾,更不能在国内同行的“竞低” 中互相拆台。这就需要我们实现从“竞低”思维向“竟优”思维的转变,敢于在高科技领域投资,而不能贪图便宜,将别人行将淘汰的资产拿来做皇帝的新衣。如果我们不是“竞优”而是继续热衷于在抄底中“竞低”,那么我们的“走出去”就会给别人留下笑在最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