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江苏制造”走向“江苏创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江苏制造”走向“江苏创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从参与全球生产分工向融入全球研發分工提升的需要,江苏经济發展转型中必须用创新来引领“江苏制造走向江苏创造”,而既有的创新引领实践已使“江苏创造”初步具有了适宜的發育载体、深度的技术储备和不凡的研發能力。为了促使“江苏创造”更显辉煌,需要从企业创新主体、风险投资机制、科技成果交易、创新人才支撑等多维度采取措施来优化创新。

创新引领“制造”走向“创造”是新一轮發展的必然选择

从理论的逻辑和实践的视角分析,用创新引领“江苏制造”走向“江苏创造”作为江苏新一轮發展的一种选择,其必然性起码体现在两大方面:

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迫切需要。“江苏制造”在形成价格低廉、市场拓展能力强等方面优势的同时,也突显了其高资源消耗、高环境代价的缺陷。从资源角度看,江苏目前的万元GDP能耗为0.734吨标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大致相当于日本的5倍、德国的4倍、美国的2.5倍、世界平均的1.5倍;从环境角度看,尽管近几年江苏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总体下降,但环境污染强度指标仍然居于相对高位,其指标数值大部分年份都超过了2,尤其明显的是,苏南各市的环境污染程度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样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承载状况,再结合江苏人均资源全国最少、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全国最重的省情,“江苏制造”自然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今后要做到“發展速度不能下来,發展质量还要上去”,必须改变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支付环境代价的發展方式,大幅度减少發展对于资源的消耗,减轻發展对于环境的损害。而这唯有凭藉创新,引领“江苏制造”走向“江苏创造”,做到像西方發达国家那样,经济的發展既不需要消耗大量资源,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融入全球研發分工提升的现实路径。“江苏制造”具有突出的“加工经济”、“贴牌经济”特征,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江苏制造业的产业链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尽管其产值规模占了全球的1.5%,但大多数产品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工业增加值率不到25%,明显低于世界平均35%、發达国家平均40%的水平。第二,尽管到2010年江苏就已有3580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但其中有很大比重的企业实际从事的只是一些劳动密集性的加工组装工作,而非严格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即使是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其研發能力也较低,许多关键技术、零配件主要靠引进。在全部高新技术企业中,至今还没有一家进入世界500强的高技术产品制造企业。第三,制造业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的水平还较低,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自主品牌的只有10%,全省至今还没有一个真正叫得响的国际知名品牌。为此,江苏制造业迫切需要从参与全球生产分工向融入全球研發分工提升,并通过这种提升来争取掌握国际分工的主导权和经济發展的主动权。而要融入全球研發分工,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依靠创新,走富有竞争优势的發展之路,引领“江苏制造”走向“江苏创造”。

创新引领“江苏创造”初显成效

确定了用创新引领“江苏制造”走向“江苏创造”的發展要求之后,江苏以产业高端化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开始全面打造“江苏创造”品牌。“行得春风有夏雨”,多方發力,使得目前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三年列于全国第一。2011年,江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全社会研發投入突破1000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2%。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6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8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5%。在创新的引领下,围绕“江苏创造”的实践已初显成效。

具有适宜的發育载体。日臻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已逐步为“江苏创造”培育起适宜的發育载体。本着创新的需要,江苏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已经建立省级重大研發机构24家、重点实验室7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00多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30家,集聚起7.5万多名科技人员。同时,全省已有270名院士及其团队“加盟”企业,给企业进一步练好“内功”注入强劲动力。目前,全省70%以上本土大中型工业企业建起了研發机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居全国省份第一,许多企业已经具备了从一般产品应用开發走向自主创新的能力。

具有深度的技术储备。强力的创新活动,在全省导出了丰硕的技术成果。到2011年底,江苏的专利申请总量、专利授权总量、企业专利申请量、企业专利授权量、發明专利申请量等五项指标保持全国第一,其中专利申请量累计突破100万件,發明专利授权量超过1万件。在2011年度五大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江苏共有55个通用项目喜登榜端,获奖项目总数位居全国第二。目前,江苏企业、高校院所和行业协会已累计参与制定国际标准43项,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2564项、行业标准2211项。创新带来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使“江苏创造”具有了深度技术储备,为“江苏创造”飞向国际舞台提供了强力支撑。

具有不凡的研發能力。创新正成为打造“江苏创造”的强力“推进器”,愈来愈多具有不凡研發能力的“江苏创造”已在江苏大地上崭露头角:苏州吉玛基因药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小分子干扰核酸,是国际上最前沿的技术之一,产品占据国内5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抢占了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国际市场上每克产品的价格高达一万美元以上。专注于智能医疗管理应用的无锡识凌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内首家生产出酷似iphone的微波段RFID,被誉为医疗行业的“苹果”。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中高端产品已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20%,在全球排名中与ABB、施耐德比肩“三甲”。

“江苏创造”需要从多维度优化创新

为了进一步提升“江苏创造”的创新含量、促使“江苏创造”更显辉煌,应该对照打响“江苏创造”品牌的新要求,从多维度采取措施优化创新。

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企业在创新中扮演先锋和主体角色,是江苏区域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也是让“江苏创造”更显辉煌的根本要求。“十一五”期间,江苏培育了1048家创新型企业、3580家高新技术企业、25000家民营科技企业,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江苏制造”走向“江苏创造”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放大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在全省培育1万家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發展10万家善于创新的民营科技企业。

进一步促进科技与金融完美结合,着力打造风险投资高地。科技与金融未能有效结合是制约“江苏制造”走向“江苏创造”的最大瓶颈之一。根据發达国家的经验,一个地区的风险投资额一般应占GDP的1%左右。依此测算,江苏2011年GDP为4.8万亿元,风险投资规模应达到480亿元。而事实上,江苏目前的风险投资额度仅在百亿元以下,差距甚大。因此,要让“江苏创造”更显辉煌,必须强力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着力打造风险投资高地,引导各类金融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

进一步建立活跃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创造产学研结合的更好条件。产学研结合不够好、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会直接阻碍“江苏制造”走向“江苏创造”。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与市场的结合。一是加快科技成果市场化步伐,由各级政府科技部门牵头,建立有形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二是健全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以技术评估、专利、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交易。

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完善“江苏创造”的创新人才支撑。要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提业、事业發展机会等措施和办法,吸引国内外人才来江苏创新创业。并通过建立科学的人才价值评价体系,形成人才竞争机制,让创新人才充分释放打响“江苏创造”品牌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