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涨船高,之后,水没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的时针回拨20年,正是圆明园画家村的好时候。许多人物、许多故事都从这里开始,如现在享誉艺坛的方力钧就是由这里出名、走向国际舞台,而岳敏君、杨少斌、祁志龙、王庆松等艺术家也是在这里确立了他们自己最初的艺术语言。
在当时媒体的报道中,圆明园画家村堪称艺术的圣地,曾经有人将它与法国巴黎的枫丹白露和美国纽约的SOHO相提并论。画家们说,“圆明园”三个字被画家村赋予了漂泊的气质,所有人都把这里当成理想中的乌托邦;全国各地的艺术青年说,到北京去,到圆明园去,做一次远行,就当是朝圣之旅。
100来块钱,在画家村租一处院子,画画、喝酒、女人、挨饿是艺术人生的关键词。有人在这里被外国人相中,一夜成名,第二天别人看他的眼神里,就多了几分艳羡;有人在这里上演热烈、短促的爱情,被远在外地的妻子赶来;有人在这里默默地来,默默地走,特立独行,放浪形骸之后,剪去长发,回去做一个普通人,却终身怀揣这段记忆,“我年轻过。”
1995年,政府为防范不安定因素,圆明园画家村在它最鼎盛的时候被取缔,当时村里已经聚居了三四百位画家。据说甚至有些人劝离未果,被强制拉往火车站,遣返回乡。
然而,令谁都意想不到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发展轨迹到这里并没有被掐断。那些曾自发聚集的年轻人在悲愤、踟蹰之后,又自发地从四面八方开始了整体大迁徙。一条是追随栗宪庭、方力钧的脚步,沿着长安街往东,到宋庄小堡村购房置业;还有一条则沿着圆明园画家村——东村、三里屯——后海——798的路线,一步步靠近城市腹地。
自1994年,方力钧、岳敏君、刘炜等艺术家从圆明园画家村搬到宋庄,已过去20年。截至2012年底,已经有近5000位艺术家在此生活创作,这里分布着22座大型美术馆、113家画廊、4500多个艺术工作室,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家群落集聚地。
宋庄的一切都与艺术相关——这个村子有自己的艺术徽标;街道两侧画廊林立,门前都张贴有大幅照片,附上画家生平;路边的房子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线条,棱角鲜明;即使在最深的巷子里,也可能住着一个艺术家……
在1996年,宋庄只住着十几位艺术家,还处于“地下”状态。长达10年的寂寞作画,成就了一批人,也消磨了一批人,曾有艺术家因为看不到希望,在工作室里自杀,他们终究没有熬到宋庄的“春天”。
2005年成为“前宋庄时代”和“后宋庄时代”的分水岭,宋庄开始成为一个时髦的词。2005年之后,掘金者、想要成名的艺术家、想为自己创作找个安静之所的人都涌向宋庄。 画家张林海记得,小堡商业街建起来后,这里的商业发展便一发不可收。在艺术家杨茂源看来,如今的宋庄已形成链条式的结构:“许多农民转而为艺术家服务,做画框、餐厅、超市。原来的产业逐渐转型与艺术相关。现在产业在逐渐健全,与艺术家相生,如果艺术家不存在了,很多人都要重新考虑转型。”
宋庄的未来谁也没法估量,但宋庄产业化后,大量艺术家正在撤退。
“被逼退的有两类艺术家,一类是富有的,嫌宋庄太闹;还有一类是贫穷的。剩下的可能是‘生产型’艺术家,其作品可以成为产品重复生产,能结合宋庄产业升级的艺术家将会一直存在。”艺术批评家杨卫十分怀念早期的宋庄,只有早期的宋庄不可复制。
让人充满怀旧气息的,还有早期的798艺术区。
2002年2月,美国人罗伯特租下了大山子老厂房区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改造成前店后公司的模样。罗伯特是做中国艺术网站的,一些经常与他交往的人先后看中了这里宽敞的空间和低廉的租金,在众口相传中,中国当代艺术家圈内流传开798的故事。
从这时开始,西起酒仙桥路,东至京包铁路;北起酒仙桥北路,南至将台路,这一片面积60多万平方米的老工业厂区成为艺术家的天堂。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798厂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原有厂房的风格(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被他们稍作装修和布置,摇身一变,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创作、展示空间。
以2005年为例,当时至少有300位艺术家在这里直接居住,或建工作室,其中有不少来自法国、美国、比利时等国家。进驻798艺术区的,既有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如刘索拉、出版人洪晃、音乐人李宗盛、雕塑家李象群等,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
艺术家及其公司租用798艺术区的面积,从几千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当时,租用面积最大的是世界知名的比利时尤伦斯艺术品公司(4500平方米)、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4000多平方米),其次是李霞租用的从事画廊和展览的空间(2000平方米),洪晃、杨小平合租的为出刊《I LOOK》、《SEVENTEEN》、《LE》等杂志而租用的空间(1610平方米),史金松画廊(1350平方米),徐勇租用的《时态空间》(1000平方米),李莫维租用的艺术工作室(1000平方米)。
与圆明园画家村、宋庄的“野蛮生长”不同,由于身处城市腹地,798一开始就有着脱不开的商业基因。
进驻798的,既有设计、出版、展示、演出、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行业,也包括精品家居、时装、酒吧、餐饮、蛋糕等服务性行业。个人理念与社会经济结构,乌托邦与现实,记忆与未来,精英与大众似乎在这里达成妥协。先锋意识与传统情调,实验色彩与社会责任,精神追求与经济筹划,似乎要在这里找到共存共赢的路径。798,也被有些人评价为新时期的青年文化经过积淀转向成熟的载体。
从圆明园画家村到宋庄,再到798,艺术家像时代的先行者,用他们的迁徙点燃一个又一个群落的艺术空气。他们是水,水的聚集托起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船,然而水渐涨,热钱看到了,上了船;投机看到了,也上了船;终于在重压之下,水溃流了,四散而去,接着找寻新的归宿。船呢?又将在哪里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