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新课程教学下的目标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新课程教学下的目标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在介绍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简要分析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并且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有一点粗浅的看法,从不同的几个方面对于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了简单的阐述。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行为主体

新课程改革下,对于教学有了新的定位,对于教学的本质作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了解、理解、期待、尊重、关爱、宽容的氛围中,通过合作交流,实践等一系列有效地活动,最终学会学习,并达到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能力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提升的教化过程。因而美国心理学家卢姆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为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相互结合,把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力提升、激发兴趣、培养德才兼备应放在首要地位,从而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顾名思义应该包括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教学目标是对某一阶段或课时学生的学习所达到的标准提出的要求,有科学概括地选择适合整个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的安排方法。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目标是核心和灵魂,它反映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未来公民基本数学素养的要求,也反映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沟通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调节功能。

1.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可以引导教学活动的方向,有利于教师明确学生"学什么",和教师"教什么",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清楚的把握尺度、掌握方向和注意某些问题;以免使教学的重、难点偏移。

2.教学目标具有规范功能,对于明确目标的制定有利于教学的规范,对于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制约,相互促进,以免出现课堂教学内容泛化。

3.教学目标具有沟通功能,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具有沟通功效,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使课堂教学变得融洽和谐。

4.教学目标具有调节功能,教学程序的设定,教学方式的选择等一切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均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而且经常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5.教学目标具有评价功能,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也更全面了,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各种评价都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一个可行有效的教学目标可以对教学的结果进行客观地评价。

6.教学目标具有激励功能,教学目标对师生双方都起一定的激励作用,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告诉学习者学习的内容和具体要求,使之成为学习者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教师有激励作用。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

布卢姆所说:"有效的教学是准确地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所以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终点;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注意目标的明确性,避免盲目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应是明确的,通过本节课或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程度必须是明确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掌握,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八年级(上)《探索勾股定理》,制定教学目标是:掌握勾股定理内容及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设计时尽可能少用"了解","理解","体会"等字,使目标更明确,更易操作。

2.注意目标的过程性,避免目标的结果性

对于数学教学目标更应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侧重于过程教育,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能力发展是核心,知识,文化积累是基础,情感态度养成是灵魂,是保证能力发展和知识、文化积累的必要条件。例如,在学习《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章时,可设计目标为: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的过程,使学生的空间感得到加强,这一设计注重了目标的过程性。

3.注意目标的针对性,避免目标的偏差性

目标的设计最基本的要求是应有针对性,目标设计应针对了不同的行为主体,即设计是对学习者而言设计,不是对设计者而设计,因此在设计时应陈述成"通过学习,学生已学会……""学生已探究……""学生已掌握……"等。

4.注意目标的全面性,避免其片面性

数学课程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会"做数学"和"用数学思考"的创新精神,因此在目标的设计时,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应体现学生的数学素养。

5.注意目标的可操作性,避免模糊性

对于数学目标的设计应是可控的,可测量的,可体现结果性的,在这一设计过程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目标确定之后,学完这一部分内容后,能够对目标进行量化检测,以便确认目标的完成效率。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一节中,目标中有会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在学习完本节课后,让学生用弦图验证勾股定理,是否已掌握,这一目标中的行为词"会"是可操作的。

6.注意目标的创新性,避免其陈规性

新世纪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要靠素质教育来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例如在学习《同类项》这一节时,设计教学目标时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和创新能力。知道上述同类项的概念及相关性质后,编写一道含有同类项式的三次四项式,该题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之作用,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应教多体现。

7.注意目标的层次性,避免目标的统一性

对于行为个体的差异应分层次制定目标,不可一视同仁,不同学习段的学生分别制定各自的最近发展区目标,这样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目标过高,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目标过低,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时应分层次。例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时,制定低层次目标:会画三角形,会表示三角形,并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简单应用;高层次目标,掌握上述内容基础上,能运用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课程目标的设计完成均围绕学生展开,其行为主体是学生。要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还需要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始终贯穿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设计。此外,教师的信念对其确定教学目标也会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运用系统的理论,联系相关的学习理论,把《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等方面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使教学目标得到合理的定位,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大辞典》,199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试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3] 吕世虎。初中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