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时时刻刻》分析西方文学女性的困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时时刻刻》分析西方文学女性的困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1998年美国知名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发表了《时时刻刻》(The Hours),它独特的题材以及风格都使它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当代文坛流行作品,而且也与作者本人的既往作品有很大差异,《达洛卫夫人》则是英国知名女作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蒙太奇表现手法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女性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她们所遭遇的困境。本文主要通过论述《时时刻刻》中的女主人公形象以及活动,分析这些西方文学女性所遭遇的种种困境,从而使得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部电影。

[关键词] 电影《时时刻刻》;西方文学;女性;困境

从《时时刻刻》这部影片来看,它非常巧妙地融合了《达洛卫夫人》以及《时时刻刻》的内容,而且运用了非线性的叙事语言。这部电影从形式上打破了历史上意识形态中男性思维压迫以及审视女性的思维,虽然被誉为“女性主义影片”,然而整部作品却有着强烈的“死亡情结”。它向观众展示了处在不同时代的女性仍然会在精神世界受到相同的压抑,这部电影重点体现了电影作品的电影性,而且也没有改变女性的消费地位,女性仍然处在被观看的地位,她们仍然是男人的回忆或者梦境中被符号化的女性。

一、劳拉・布朗

在20世纪50年代的某一天,电影中的主人公之一――为人妻母的劳拉・布朗夫人――正在洛杉矶家中阅读由英国知名作家伍尔夫所创作的小说《达洛卫夫人》。她有一个反应很快、煞是可爱的儿子,丈夫对她也很忠实,而且她当时还有孕在身。这些看起来都显得无可挑剔,但是她却仍然感觉百无聊赖,为平庸的家庭生活而困扰和痛苦。

在阅读过程中,劳拉感觉到这部作品给她带来了很多启迪,并且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她开始质疑自己所选择的生活。尽管她长相普通,性格比较孤僻,而且各方面也非常平凡,但是却在二战之后受到堪称英雄的一位男子的追求,变为了全职的家庭主妇。从此她便开始相夫教子,而且努力地做好各项家务,充当好自己的贤内助角色,精心做好儿子的启蒙老师。从影片可以看出来,她的丈夫十分爱她,对她的关怀照顾是体贴入微的。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她是否也爱她的丈夫,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嫁给他?也许是因为她“从没有被男人追求过,也从来没有被人珍爱过。她怎么能够拒绝那么英俊、心地善良的小伙子呢?更何况他就像是家庭中的一员,而且刚从死亡边缘返回”。此外,他“太善良,太温存,太诚实,连他的体味都显得沁人心脾,怎么可能不与他结婚呢?他吃过那么多苦。他非常需要她”。就这样,她就变成了他的妻子。但是,对她而言,并没有自己的事业可谈,只有那白色的桌布上的盘子以及餐具才表明了她的巨大成功。

那么,她感觉自己幸福吗?在为丈夫准备生日宴会而制作蛋糕的过程中,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非常追求完美的女人。当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生日蛋糕以及“生日快乐”那几个单词的时候,她竟然当着孩子的面,毫不犹豫地将它扔进了垃圾桶。她也是十分敏感的人,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她的喉头一紧,显出了十分愤怒的样子,看着粗鲁、恶劣、愚蠢的丈夫,他竟然把唾沫星喷到了精心做好的蛋糕上。她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获得了一切之后,却一直不能安下心来。丈夫的话会使得她的情绪极度不耐烦,他的声音有时候会让她想到被压得粉碎的马铃薯,他的唾沫令她十分恶心。她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心情。虽然强作欢颜,但却有着十分寂寞的内心。觉得自己“被陷在这里了,作为他妻子,将是永无出路和出头之时。不得不在这几间房间里度过这个夜晚、明天早晨,然后又是周而复始的另一个夜晚、后一个早晨。她没有其他去处,所以不得不讨人喜欢,不得不这样地生活着”。这显得十分绝望,然而每次想到丈夫与孩子,就想到他们需要自己的爱,也就不再有任何怨言。还要收起自己不切实际的全部幻想以及怀才不遇的不满想法,还有封闭起自己那些浪漫的全部小心思,从而投入到无限的、机械重复的家庭生活中。而且还要假装津津有味、兴致勃勃,即便不甘心,也无可奈何,只能像小说中的达洛卫夫人那样,站在厨房的中间,抑或其他的什么地方,“想象自己也许会有那么些儿闪光的地方,但是也就那么一点,虽然心里十分清楚,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立身行事的人都在犹豫中持有类似如此的希望,但是,它就像那些小小的拳头,蜷缩在体内从不暴露”。

她十分喜欢读书,因此在阅读伍尔夫所创作的《达洛卫夫人》时,她沉迷于那种深刻的但却如同音乐般的句子。“她被一阵波涛般的情感所摄住:那是汹涌的海浪,从她胸底涌出。”女作家在叙述日常琐事的过程中,追问着自身的生存意义,这种方式使得劳拉也开始怀疑自己所作出的选择。在阅读了《达洛卫夫人》,认识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女士之后,可能在受到某种暗示之后,她终于为自己的压抑、茫然以及悲伤找到了可以排解的安慰以及出口,再也控制不住了。“她意识到自己始终都想要愉快地死去,渴望去死。而且冲动地将家庭与孩子抛开,自己开着汽车跑了出去。她不由自主地想着要离开那个并不属于她的、索然无味的家庭世界,选择了想要躺在旅店的床上结束生命。

在阅读完这部作品后,劳拉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可以看到她慢慢地平息了自己的心头怒火,而且还对自己说:“达洛卫夫人最终还不是就那样了”。如果她自杀了,也就意味着她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丈夫,还有身体内那个正在发育成长的另一个孩子。当她想到丈夫以及孩子的时候,就打消了死去的想法。而且再次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中,平静从容地打起十足的精神,继续热爱生活,此时,她知道,在向往个人自由的美好愿望之前,只有不断地向稳定、琐碎然而又微不足道的生活妥协。因此,她始终都非常内疚,尽管她的行为并未带来实际的危害,然而,她的这种行为使得她被人们定义为抛夫弃子的坏女人,而且给不经世事的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心理伤害。再后来,她丈夫、女儿都死了,儿子里奇,也就是后来的诗人理查德,也自杀而亡。在这种情况下,她没有承认自己的软弱,而是在妥协、迁就、懦弱以及让步的等待中无聊地打发着剩下的日子。白发斑斑的她在儿子死后带着十分苍白的笑容站在那儿,她是可敬?可悲?可恨?可怜?被痛苦折磨?叛逆者?这些都有,所以,她生活得非常痛苦,也就更加凸显出她在西方日益发达的物质世界中所遭遇的困境,具有强烈的代表性。

二、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最为知名的女作家之一,在20世纪20年代的一天,她正在市郊的里士满镇休养,不仅在治疗自己的神经衰弱症,而且也在辛苦地构思以及创作自己的新作品《达洛卫夫人》。这也是伍尔夫的第一部意识流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她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达洛卫夫人的一生经历,但是作者更为关注人物的“精神世界”,她刻意弱化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只描写了一天的生活,但是却刻画了人物一生的心理时间。在将长时间的生活经历融合到人物的意识河流中后,不断地在内心激起相应的回忆、沉思、感悟以及追索。从伍尔夫的现实生活来看,她也在遭受着“达洛卫夫人”那样的精神折磨,她在苦思冥想地安排着女主人公的命运,看起来死亡是最为必然的结局,但是她也在想,到底该不该杀死“达洛卫夫人”,于是最后“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安排了小说中的一个精神病患者采取了自杀行为。当丈夫莱纳德问她为什么要有人死去的时候,她说是为了凸显出活着的人的价值。如此一来,伍尔夫使得“达洛卫夫人”走出了死亡的阴影,而且在日常的平凡生活中实现了自身的生命价值。但是,伍尔夫本人却在最后预感到神经崩溃将要再度发作的时候,投河自杀了。

三、克拉丽莎

从第三个故事来看,克拉丽莎的朋友理查德死于自杀,针对他的这种自杀,普通观众会非常容易理解这种情况,因为理查德患有严重的艾滋病,而且难以彻底治愈。它被认为是极其罕见的,而且这种疾病的患者通常要被认为是存在道德缺陷的人,这种绝症通常会使得人们通过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从克拉丽莎的故事来看,艾滋病并非是什么罕见的、充满了罪恶感的疾病,也不是令人充满了绝望态度的。在克拉丽莎的故事中,出现了好几对男同性恋人物,他们当中就有艾滋病患者。无独有偶,当埃文,也就是沃尔特的情人,这种同性恋者也患有严重的艾滋病症状,在他治疗艾滋病的过程中,因为运用了鸡尾酒疗法,从而使得病情出现了好转。在这种情况下,理查德采取自杀行为的理由显得非常牵强。理查德坐在窗台上,说:“我觉得自己无法面对这一切……”,“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你刚打发掉一个小时,天哪,又来了一个小时。”这是在克拉丽莎刚刚允许理查德不出现在为他而举办的获奖庆祝晚宴之后,理查德说出了这样的话,然后就顺势滑了下去。“他显得如此决绝、如此安详,这使得克拉丽莎觉得发生在眼前的这种事好像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一样。”理查德采取自杀的原因在于,他对生活中的“时时刻刻”充满了强烈的恐惧感,可以看出,现代人在面对自身所无法掌控的情况时,会产生强烈的退缩愿望以及退缩行为,从而放弃了继续生存下去的权利以及责任。这或许可以解释理查德的自杀缘由。他失去了掌控周围环境的能力,但是外界对他的频繁要求让他感到非常恐惧。因此,他或许能够拒绝克拉丽莎这次的要求,然而他却害怕今后还会持续出现类似的这种情景,因此选择了自杀。

四、思 考

看似三个处在不同世界、背景有着巨大差异的女性的故事,却因为伍尔夫所创作的《达洛卫夫人》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这部影片将要结束的时候,镜头转到了已接近耄耋之年而且当年被儿子忧郁双眼刺痛的布朗夫人深夜造访克拉丽莎。原来自杀而亡的理查德竟然是布朗夫人的儿子。在此,这些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的三条线索交汇在一块,而且将三个女人的一生也联系起来。虽然她们的不幸各不相同,然而命运却是相通的,她们的遭遇聚集在一起,就变成了当代女性生存状态的交响曲:生活是这样的平庸和焦虑,这并不是她们想要的生活,因此在内心不断地渴求与挣扎,因此让她们痛不欲生。而且她们都属于在精神领域内的自我放逐者,游离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而且还运用自我方式来执著地抗拒现实生活。无论是伍尔夫、布朗夫人,还是克拉丽莎,她们都非常热爱这个世界,而且还想要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自由。无论方式如何,她们都在持续不断地争取,勇敢地追寻着,不在意世俗的不理解或是嘲笑。在这种情况下,这部电影深刻地展示了以这三个女性为代表的故事,从而揭示出在20世纪早期、中期以及晚期这三个不同时代的女性精神风貌,从而更为宏观地折射出当代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所遭遇到的精神、文化危机。

[参考文献]

[1] 张郁.她们的痛苦向谁诉说――解读《时时刻刻》中的女性生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2] 宋文.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女性城市境遇――评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J].当代外国文学,2006(03).

[3] 郭明.她们的痛苦向谁诉说――解读《时时刻刻》中的女性生活[J].外语教学,2005(06).

[作者简介] 纪奕娜(1981― ),女,河北任丘人,硕士,西安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