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丁苯肽治疗后循环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丁苯肽治疗后循环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21-01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 ion ischemia,PCI)是指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ranscient ischem iaat t ack,TIA)和脑梗死,发生于后循环的TIA是临床常见的中老年急症之一,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前兆[1],所以尽早诊断,尽早选用有效药物进行干预治疗,对缓解临床症状,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为梗死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肽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中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2007年4月至2010年3月于我科就诊的后循环TIA患者84例。入选标准:首次发病48小时内,以突发眩晕,呕吐,肢体乏力,复视,行走不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为主要症状,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2],且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未见明确梗死灶。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50~82岁,平均(66.9±8.8)岁;对照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49~83岁,平均(68.7±9.2)岁。两组性别,年龄及基础疾病(如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既往脑血管病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口服,同时给予调整血压、血脂、血糖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肽(恩必普,石家庄石药集团出品,规格为0.1g/粒)0.2g,每日3次口服,连用14天,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对脑血管有影响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TIA患者临床起效时间分布及临床疗效,临床疗效评定指标:痊愈,眩晕,行走不稳等症状体征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体征无减轻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起效时间。治疗组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P

3 讨论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组成,其主要供血范围为内耳,高位颈髓,脑桥,中脑,小脑,部分间脑,端脑的枕叶和颞叶内侧[3]。后循环TIA是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和前兆,由于后循环供血区的功能复杂而关键,后循环梗死的预后欠佳,后循环TIA的尽早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

血管病理表现,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的低灌注、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动脉夹层等,颈椎骨质增生仅是罕见病因;后循环缺血最主要的机制为栓塞,约占40%,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弓、椎基底动;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等损害,好发于

脑桥、中脑和丘脑;锁骨下盗血综合征及后循环向前循环的脑内盗血;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的痉挛[4]。

丁苯酞是一种新型抗脑缺血药物,最早由南方水芹菜籽中提取,后经人工化学合成,其有效成分为d-3正丁基苯肽,是人工合成的消旋体,大量的基础以及临床实验已证实,丁苯肽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疗效显著,但关于丁苯肽的临床研究,多以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后循环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丁苯肽在后循环TIA治疗中的疗效。

经大量动物实验研究表明,d-3正丁基苯肽可以通过多个环节,多途径减轻缺血引起的损伤,阻断缺血引起的病理变化。

本研究发现,经治疗14天,临床疗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临床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早,这表明丁苯肽软胶囊治疗在治疗后循环TIA中,同样可以很好地改善缺血区脑组织供血和能量代谢,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TooleJF.脑血管疾病[M].龙洁,译.5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57

[2] 李焰生.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

[3] 柏树令,应大君,董大翠,等.系统解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7

[4] 冯亦璞,孙亚丁,陈宝泰,等.小鼠脑缺血后的能量代谢改变和药物的作用[J].药学学报,1989,24(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