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给学生“说”的机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给学生“说”的机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重阅读、轻口语,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尝试从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阐述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意义,探索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尝试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阅读课、写作课、课前演讲、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给学生“说”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说话”能力 培养 意义 途径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41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说话”训练还相对比较薄弱,学生“说”的机会还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汉字难认难记,以至把教师的注意力吸引到读和写的教学上了,再加上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这样,让学生失去了很多“说”的机会。另一方面,受应试教育影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已形成了重文字,轻口语的现象。此外,家庭和社会对口语教育不甚关心,“说”的教学缺少相应的督促和配合。因此,要想彻底根治此“顽疾”,恐非一日之功。

实际上,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和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叶圣陶说过:“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说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可以有若干条,但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学习语言运用,即叶老说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运用。心理学认为,能清晰、准确、灵活地使用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可使思维灵活、明确、系统、符合逻辑。而口头语言又是书面语言的基础,说话教学则是语言教学的起点。口头语言不仅在表达思想上,比书面语言更直接、更快捷、更亲切,而且还利于书面语的提高。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往往是一个人才思敏捷、素质优良的重要标志。“说话”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灵活性、逻辑性。因为它融合了多元智能中的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多种智能。坎贝尔在《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说:有效地“说话”,不仅涉及我们使用的词汇,而且包括我们说话方式、语调、脸部表情、姿态和动作。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可以挖掘每个学生的智能潜力,促进多种能力共同发展。

同时,“说话”的能力也是现代社会交际的迫切需要。当前,各行各业对用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往往既要求有动手能力,又要有表达能力。中学毕业的学生不一定马上走上社会,但用语准确、能够清晰表达思想是他们现在完成学业和将来立足于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受教材编排、教学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每个学期虽然都有几节课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但显然是不够的。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教学中处处隐藏着机会,关键看你会不会利用、发掘。学生“说”的能力是不可能在有限的口语交际课堂上培养出来的。口语交际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在培养中学生“说”的能力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为此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 阅读教学“启”思“发”问,多给学生“说”的机会

阅读课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我们要摒弃以前那种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说话发问,该让学生说的话,留给学生说,多给学生“说”的机会。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问要新颖,有启发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如笔者在教学《都市精灵》这一课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一主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所看到想到的和谐美好的画面吗?可以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或者人与人等角度说说自己的理解。这样一下子激起了学生说话的兴趣。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热情高涨。在此基础上,又顺势自然的引导到课文:文中有这样的和谐画面吗?请同学们品读课文词句,并用“我认为________画面最和谐,因为________”这种句式说说自己的理解。笔者还叫学生评评谁说的更生动更形象。通过比较,让学生对照自己,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再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词句的理解。学生“说”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其次,必须采取因材施教又面向全体学生的方法。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机会。因为在教学中,当教师提出问题时,一些思想性格比较活跃的学生往往踊跃举手发言,表达完整而有文采;一些学生虽然课间也能说会道,但真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意见却又没有勇气,即使回答提问也是言不尽意,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平时就寡言少语,疏于表达,课堂上更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举手发言了。因此,教师一方面注意提问那些积极举手的学生,发挥他们的长处,带动周边的学生,另一方面要鼓励那些平时很少举手的学生大胆发言,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讲,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肯定的评价。对口语能力不理想的学生,更要多给他们几次“说”的机会。

再次,要鼓励学生有创建的“说”,宽容学生不合情理的回答。教师对于学生不合情理的甚至不合逻辑的回答,应当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一味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我完善,尊重学生的个性。这样,不但可以形成教学中的民主和谐氛围,也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激发每一个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另外,鼓励学生发问,更是我们现在极力提倡的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提出一些完全个性化的问题,表达一些在老师意料之外的问题、设计之外的见解。对学生的许多奇思妙想,要用积极的态度加以保护和扶持,并鼓励他们去想象、去创造,并大胆说出来。问题最多的学生往往是最棒的、最富潜力的学生。学生会提问,说明学生会思考,会表达,其发现力、想象力、创新力得到了激发。“说”的积极性会更高。

2 作文教学“你写我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写作课,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如:写作前的指导和写作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作文主题、谈论所选题材以及行文构思,都是锻炼学生“说话”能力的好机会。因为讨论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过程,自然包含了口语交际的成分,有利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另外,作文教学中组织学生互相评改、参与评讲更是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提高作文水平,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有效途径。方法一,可组织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进行作文互评,让学生说说作文的主要内容,谈谈自己的见解,向作者提出合理的建议,说说自己的写法,让学生的写作心得得到共赏。学生评改作文后,还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评改作文的感受,经验,可评议优缺点,甚至开展辩论。方法二,老师可先浏览一遍学生作文,选出有代表性的例文如一些优秀习作和有毛病的作文印发给学生自读评点。让学生从写作要求入手,从文章的立意、题材、选材、语言、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讨论评改,各抒己见,谈所改文章的优劣得失,或读出有关文句、文段共赏等。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于不同看法展开讨论,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观点。期间教师加以适时的点拨。并教育学生在评议其他学生的作文时,注意使用礼貌得体的用语,既要实事求是地肯定同学所写作文的优点,又要态度诚恳地指出同学的缺点,以免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写作积极性。这样,既创造了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学生在评改同学的作文时,都希望能展示出自己的才能,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批评者、创造者。他会对对方的作文仔细审视,精心推敲,自觉能动性大大激发了,语言的运用能力也能迅速提高。

3 课前演讲常抓不懈,提高能力行之有效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多年来在教学中一直坚持的课前一分钟演讲,笔者认为这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训练可按座位顺序,每次一人。内容包括:精彩片段朗诵、成语故事讲述、名人名言演讲、一句话新闻、时事小评等。这些训练,开头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特别是要走上讲台去“说”,学生有些不适应,但习惯成自然后,渐渐地,那些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也能敢于面向大家有条理地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如我班有位同学,成绩很好。但刚进初一年级时,一说话脸就红,第一次演讲时竟不敢正视全班同学,慌里慌张背了一段名言后,就忙不迭地返回座位。对此,笔者没有批评、责备,反而表扬她普通话发音准确,音色不错,且没说错一个字。几次训练下来,她慢慢克服了以前的胆怯心理,后来还在校诗歌朗诵比赛中以一首自己创作的诗《献给党的歌》而荣获一等奖。

4 课外活动循序渐进,有的放矢阶段提升

被我们许多教师忽视的课外活动,实则为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若教师指导得当,可能比课堂上得到的训练更全面。因为现行教材中,虽然也列入了有关“听”和“说”的训练内容,但比起“读写”内容来说只是“沧海一粟”而已。且“读写”训练往往可由课堂教学向外延伸,通过作业或课外阅读等形式继续得到这方面的训练,而说话训练,说话的作业却被忽略掉了,或者甚至把它转化成了读写作业了。但实际上课外活动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不受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束缚,不受传统教学程式的束缚,因而能避免训练的一致化,同步化的弊端,训练内容也可比课堂更丰富多彩。我们可以把说话训练作为一项独立的训练内容使学生得到全面、系统、有序的训练。为此,笔者为本届学生设计了一个由低标准到高要求的训练过程,分四个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说话训练。

第一阶段的训练目标是要求学生说话发音准确、用词恰当,语句完整且富有变化,无语法错误。笔者在初一阶段组织学生开展了讲故事竞赛。方法是:先由教师介绍故事书给学生读,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故事。讲述前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如把握故事情节,留心动作及心理变化、注意场面转换等,讲述方法主要是叙述和描绘,可有反复重迭语句,以体现故事特色。然后共同讨论评述,把故事情节的叙述和语言的运用作为评论的中心内容。这种活动对讲故事者和听故事者都有吸引力,在初一年级组织,往往能够收到很大的教学效果。

第二阶段的训练目标是说话有实在的内容和清晰的观点,意思集中不离题。笔者要求学生针对所听或所读的故事谈感受,抒见解。这是让学生从故事感性的形象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因学生能力有差异,故基础稍差一点的学生可先写好内容介绍和读后感想,逐渐再丢开文字材料。“说话”过程中,应时时提醒学生注意逻辑和语言,帮助学生把握中心,使说话训练按预定的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配合教材“听说训练”内容,要求学生达到在日常交际场合中说话简明、文明、得体、合乎分寸的目标。为此,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表演情景剧,即模拟日常生活环境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说话能力。做法是:设想实际生活中接待、访问、致词、电话对话、购物等特定环境作相应的说话模拟练习。每次由两到三名同学参加,要求有恰当的动作、手势、语调。这种独特的形式使学生兴致很高,大都能很快的进入“角色”“侃侃而谈”。不仅提高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交际的能力,还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第四阶段,训练学生敏捷构思,迅速措词的说话能力。要求学生作即兴专题讲述。这是借鉴了香港语文教学中使用的一种说话训练形式。教师先预备好一些有趣味的题目,由学生抽取任意一个,然后依据题目指示作一简短的讲述。此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因为它不仅需要学生有敏捷的反应,还需思维有逻辑性、广阔性,甚至创造性。但由于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说话能力,所以大多数学生能应付自如,个别学生也能在老师的提示帮助下,基本完成此训练任务。

综上所述,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我们应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条件,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激发他们说话的愿望,教给他们说话的方法,并把“说”的训练和“听、读、写”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必能提高学生明白、切实、简洁、流利和通情达理的“说话”能力。

参考文献:

[1]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陆建玉(1966-),女,江苏常熟人,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常熟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致力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江苏常熟 21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