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升中国国家竞争力的目标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升中国国家竞争力的目标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全球激烈竞争、世界再度重组的背景下,各国都在制定基于国家竞争力的竞争战略,定位是竞争战略的核心内容。本文基于对中国国家竞争力的表现和构成的分析,从总体和细分的角度,设计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定位和目标。建议国家未来的总体发展目标及定位为:迈向全球的经济、科技、文化的重要中心;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具体目标为:经济实力超群;关键科技领先;文化世界一流;社会文明和谐;人力资源强大。

关键词:中国;国家竞争力;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F112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伴随不断深入的全球化趋势的,是国家间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冲突与融合,国家之间的竞争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互相依存中不断加剧,呈现出区别以往的显著特点。首先,国际竞争的范围已经从国际层面向国内层面拓展,各个国家更关注自身的结构优化与效率提高。其次,创新能力的竞争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拥有了更强的创新能力,意味着在竞争中更有优势。再次,全球国家之间的依存度不断提高,联系更为紧密,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更为频繁。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发达国家的国内市场相对趋于成熟,因此,发展中国家成为其扩张的核心,而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扩大国内市场则是这些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因而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的发展中大国是全球竞争的主战场。而且,发达国家还掌握着国际竞争中的部分游戏规则,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失去了有力的前提。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所面临的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是空前绝后的。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从若干年来的几乎停滞不前走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完成了发达国家数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过程,也因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对于中国的未来,外界普遍存在“中国”的警惕性估计。在这种背景下,摆脱盲目乐观和消极悲观两种极端的情绪,需要我们有着冷静、清醒的认识。因此,通过构建系统、全面、适用的国家竞争力分析框架,进而设计有效、可靠的指标体系,定量比较和分析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发现中国在全球竞争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并识别出国家在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以此明确中国国家的未来发展定位,并制定和实施合适的国家竞争力战略,对提升中国国家竞争力,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大有裨益。

本文在分析中国国家竞争力表现和解释的基础上,基于对中国未来国家竞争力的定位原则,对总体定位和细分目标定位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二、目标定位的依据: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和变化趋势

根据笔者关于国家竞争力的分析框架、指标体系、指标数据和分析方法,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中国与其他99个国家的现实性竞争力结果和20个国家和区域的解释性竞争力结果,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国家竞争力表现、优势、劣势及其未来变化趋势,以及全球国家格局的变化趋势。

(一)中国国家竞争力的表现:历史轨迹与未来趋势

1.全球格局。从显示性框架分析结果来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当前全球各国竞争力格局:传统发达国家依然稳居前列,优势比较明显。在G20中排名前10的国家,欧美发达国家有7个;而后10名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非拉美地区,并且以新兴经济体为主。但是,全球各国竞争力格局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近年来,主要新兴国家崛起的势头已经开始初步显现,阿根廷、南非、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进步较快,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从长期看,今日的强国未必能够长期保持强国地位,而今日的弱国也未必永远是弱国,尽管这种地位的变化需要经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2.中国的表现。从显示性框架分析结果来看,1990-2008年,在全球100个国家中,中国国家竞争力不断提升,从最初的第73名上升至第17名。尽管中国国家竞争力的总体水平尚处于中游水平,但是从发展趋势看,中国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全球排名第一的美国相比较,两者的差距基本上呈现出逐年缩小的态势。按照这一发展趋势,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竞争力差距将越来越小,中国赶超欧美强国是有可能成为现实的。

(二)中国国家竞争力的构成:历史轨迹与未来趋势

从解释性框架分析结果来看,在主体素质方面,中国的排名在G20国家中较为靠前,名列第4位,其中企业和公共部门的素质较强,而家庭部门的素质相对较弱;在国内供给方面,中国在G20国家中排名第9位,其中教育和健康劣势显著;在国内需求方面,中国在G20国家中排名第9位,位于中游水平,中国的需求规模较大,但是需求层次较低,需求结构很不合理;在国内联系方面,中国的排名在G20国家中相对靠后,名列第11位,空间接近性和产业集中度是薄弱环节;在全球联系方面,中国在G20国家中排名比较靠前,位列第5名,其中商品与服务流动在国家中高居世界第一,但人口流动性则相对不足;在公共制度方面,中国在G20国家中排名第14位,较为落后,其中政府监管、社会管理和社会制度与先进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

1.主体素质:全球两极分化严重,中国占优进步明显

总的来说,在主体素质方面,中国的排名在G20国家中较为靠前,排名第4位,这一指标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其数据分别为1.000、0.864和0.795。从世界范围来看,主体素质指标的两级分化较严重,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南非、印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的这一指标都比较低,处于这一指标中等水平国家的差距都不明显。G20国家2008年主体素质竞争力指数及2004-2008年排名变化如图1所示。中国在2004-2008年间的排名比较稳定,一直处于第4位,而指数基本上呈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0.598逐渐上升到2008年的0.747,可见我国的主体素质发展较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

2.国内供给:中国居中差距明显,排名上升显现优势

国内供给反映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G20国家2008年国内供给竞争力指数及2004―2008年排名变化如图2所示。2008年美国的国内供给能力最强,其次是日本和欧盟。这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三大经济体。紧随其后的是德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韩国,排在前8名的国家均是发达国家,中国排在第9位,处于中等水平。第一名美国的国内供给指数为1.000,日本的国内供给指数为0.685,而我国的国内供给指数只有0.371,仅为美国的1/3,日

本的1/2左右,差距还非常大。俄罗斯也挤进了前10名,经济复苏非常迅速。巴西排在第12名,作为新兴的经济体,其经济实力不容小觑。印度排在第14名,位于意大利之后,发展速度很快,已成为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发展中国家。排在最后三位的国家是墨西哥、土耳其和南非。

3.国内需求:总量占优潜力巨大,结构落后层次不高

国内需求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一级指标:国内需求指数由需求规模、需求水平、需求层次、需求结构、需求潜力等五个二级指标合成。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国内需求在G20中处于中等水平。从时间序列来看,中国国内需求指数排名在2004-2008年间依次为第11位、第14位、第13位、第13位和第9位,在震荡中上升。G20国家2008年国内需求竞争力指数及2004―2008年排名变化如图3所示。在G20国家中,2008年中国国内需求指数为0.484,排名第9位,居中等水平。排名第一的是美国(1.000),其后是欧盟(0.934)、日本(0.756)、德国(0.673)。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规模也比较可观,目前国内需求旺盛,国内需求指数在G20中名列前茅。国内需求最低的是沙特阿拉伯,这与其主要依靠能源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相吻合。

4.国内联系:排名中游差距明显,国内联系有待加强

国内联系指数由空间接近、产业集中、社会交往、物理联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结构关系等6个分项指数进行合成。中国的国内联系指数在G20国家中排第11位,排名略为靠后,且在2004-2008年间有逐渐下滑的趋势。国内联系指数排在中国之前的国家或经济体,从人均收入的角度衡量多为发达国家,唯一的例外是排在第10位的阿根廷。法国进步较快,2008年国内联系竞争力排第1名,其次是澳大利亚、欧盟、韩国和德国。

5.全球联系:整体水平不断进步,位居中上挑战巨大

由商品服务与流动、资金流动、人口流动、信息流动、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科技关系、国际文化关系和国际军政关系等8个二级指标合成国家竞争力一级指标:全球联系。中国全球联系在G20中处于中上水平,排名稳定在G20第5名。在G20国家中,2008年中国全球联系指数为0.481,排名为第5位,居较高水平。排名第一的是美国(1.000),其次是欧盟(0.904)、英国(0.629)、法国(0.547)。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较强的经济基础,国际联系密切,全球联系指数在G20中也名列前茅。全球联系最低的是阿根廷。从总体上看,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越发积极地参与全球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合作,全球联系度很大,但要达到西方世界主要国家间亲密的联系程度还尚需时日,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抓住全球化继续深入的机会,继续提升与全球联系度,同时在全球化过程中,更多地展示中国特色,防止完全西化或被边缘化。

6.公共制度:整体排名相对靠后,公共制度体系薄弱

公共制度竞争力指数由产权保护、市场竞争、政府监管、社会管理、社会制度、国际制度等6个二级指标合成。中国公共制度指数在G20中总体处于下游水平,排名在震荡中趋于上升。在G20国家中,2008年中国公共制度指数为0.213,排名为第14位,接近中游水平。排名第一的是英国(1.000),其后是加拿大(0.995)、美国(0.868)、澳大利亚(0.864)。这些国家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其中位于榜首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也是现代民主制度的诞生地,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完善,英国的公共制度体系已经非常健全。公共制度体系最薄弱的国家是印度,种姓制度、性别歧视、贫富分化、官员腐败是导致印度制度建设滞后的最主要根源。从时间序列来看,中国公共制度竞争力指数排名在2004-2008年间依次为第16位、第16位、第17位、第15位和第14位,在震荡中趋于上升。从总体来看,中国的公共制度体系尚不完善,今后,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深化各项制度改革,破除束缚国家竞争力提升的种种制度约束。

三、目标定位的原则

基于全球经济、政治、安全等格局及其变化趋势,以及战略定位的基本准则,本文认为,确定国家未来发展目标,应该考虑以下原则:

1.现实性。中国国家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定位应当综合分析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国际与国内环境,把握这些环境中所蕴涵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定位还应当以本国竞争力的现状为依据,对比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竞争力状况,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认清优势与劣势。

2.前瞻性。中国国家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定位应当从探索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入手,深入分析、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站在国际国内未来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上为中国发展出谋划策,对中国中长期发展进行系统的部署和安排,满足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超前对各领域未来发展进行分析与预测。

3.全面性。国家竞争力是由经济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社会竞争力等多种分项竞争力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水平不仅仅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同时也与其科技水平、文化素质、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因此,中国国家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定位应当是一种全方位的定位,涵盖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主要领域。

4.阶段性。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中国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地确定在不同领域、不同阶段应该达到的阶段性细分目标。制定阶段性目标有助于对战略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分析总结,有利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环境的变化,从而对战略规划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最终目标。

5.灵活性。中国国家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定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需要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根据自身优劣势的转变,及时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变更,从而使战略目标能够与时俱进,在风云变幻中随机应变,使中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总体目标定位

基于全球经济、政治、安全等格局及其变化趋势,战略定位的基本准则,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和状况,以及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本文建议国家未来的总体发展目标及定位为:

1.迈向全球的经济、科技、文化的重要中心。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格局的深刻调整与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到2020年有望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决策中心一一即到2020年,一方面中国经济决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将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决策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通过努力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着力研发和转

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全面提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交往的增多,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中国的历史文化思想和发展道路将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将成为世界的主流。汉语将成为世界语言。中国制作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各国。

2.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中国国家竞争力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成为综合强大、关键一流、整体中上的先进国家。综合强大,是指中国的国家竞争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进入G20前5强;关键一流是指中国在关键重要的领域,如高新技术等,达到或超过世界领先水平,建成一个创新型的国家;整体中上是指各项国家竞争力指标在世界都排名中上游,没有单项发展短板,整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30年,中国综合国家竞争力仅次于美国和欧盟;到2050年,中国综合国家竞争力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强国。

总体来说,G20国家之间是互有合作又相互竞争的关系。根据前文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以简单地将中国与G20国家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四类,具体的竞合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从长期发展态势来看,美国和欧盟是中国全面追赶的目标,欧盟内部的主要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是中国的重点追赶目标。中国的主要模仿对象是亚洲近邻日本和韩国。沙特、印尼、南非和土耳其等G20中的发展中国家,都有追赶发达国家的共同诉求,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又存在水平分工关系,是中国的合作伙伴。俄罗斯、巴西、印度和墨西哥等与中国有竞争关系,但同时中国对俄罗斯、印度、巴西的矿产和能源需求比较大,在保持竞争优势的同时,中国也要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共同发展。

五、细分目标定位

支撑以上总体定位目标,必须有具体的各分项定位,建议考虑如下四个方面:

1.经济实力超群。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增强经济领域的竞争力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中国要建设成为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经济总量达到世界首位,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全体人民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经济总量目标:中国应通过深化改革和转变发展方式,努力释放发展潜力,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争取在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经济结构目标:中国要加快推进城市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到2030年使城市化率达到65%,到2050年达到75%;要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制造业做大做强,各个制造行业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富竞争力的制造业大国和强国。与此同时,要积极发展服务业,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到2030年达到60%左右,成为全球服务业素质高和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2.关键科技领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中国要建设成为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强劲,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3.文化世界一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一个国家在政治上独立、在经济上富强后,就必须有文化上的复兴。中国要建设成为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全体国民享受高水平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终身学习成为国民的生活方式。拥有世界上最宏大的、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全社会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风尚,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族文化交相辉映。

4.社会文明和谐。中国要建设成为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健康长寿,劳动人口充分就业,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差距显著缩小,社会充满创造活力。在全面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力争到2030年基本普及12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消灭知识与信息鸿沟。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人力资源强大。人才作为先进知识的创造者、使用者和传播者,越来越成为一国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对国家竞争力的有效提升起到决定性作用。中国要努力建设成为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在人才规模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同时,应致力于提高人才水平,增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富能力,形成多层次、结构合理、高度开放、层级间自由流动的人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