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因材施教,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因材施教,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学是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手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会学习,为其终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兴趣 自学 因材施教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的认识结构基础上,不依赖他人的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即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作为新课改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许多老师正进行着积极的努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须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乐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前提

学生只有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变抽象为形象。

要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荡秋千。瞧,老师来了。”(老师摆臂作走路状,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话锋,进入主题:“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2、利用竞争,激发学生的奋发意识,从而培养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因此,教师上课时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学,大胆地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利用这一特点,把竞争引进课堂,比谁学得又快又好。注意力的持久性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有所增强,在同一课堂上的注意力可持续10—20分钟,这为学生能顺利地完成自学任务提供了重要保证。数学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标新立异,想人未感想,思人未感思。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在自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三年级数学中有一节《摸球统计》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具体的演练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自学的能力,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第一课堂是重要的,它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但它有局限性。而第二课堂以其“活、新、全”的特点成为第一课堂的继续和补充,是同学们自由活动,发展个性,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成立“小小数学家小组”,“数学难题咨询小组”,“数学趣题解答小组”等,以培养他们自学活动能力,并对他们的创新精神加以肯定,引导他们不断完善。

二、因材施教的指导学生自学是关键

指导自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学东西的快慢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寻找适合学生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学生自学课本后,应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并结合讨论,画龙点睛,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让学生画一个任意三角形,并用量角器量出角度数及计算内角和。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不同意见:有的说内角和是179°,有的说是180°,还有的说是181°。我这时并没有强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这些数据的规律,提出假设。然后指导学生再把自己准备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起来得到一个平角,即180°,进一步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再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情绪会一下子高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学习中学生不但要接受信息,还要输出信息。学生自学后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引导讨论,可以启发大家进一步思考。取长补短,互教互学,促成群体智力的互补,也利于教学重点的落实,教学难点的突破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三、掌握自学的方法是核心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学课本时,教给学生“一看,二划、三批注”的方法,重点看例题的有关说明,解题分析,思考过程的旁注,书写的格式,有插图的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自学课本前特别注重设计好指导语或自学提纲,使学生不盲目看书。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强调学生做到:边读边思考,领会了再读下去,有的地方要反复读,对有的内容要开展讨论,重视实际操作防止阅读走过场。如人教版材数学课本第八册“三角形的认识”以学生自己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三角形特征过程,教学中通过学生三个层面学习,即直观感、操作验证、巩固强后学生讨论后集体汇报,说说其中的道理。

四、培养自学习惯是目标

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是进行自学的一个终身习惯,它的好处是可以使学习克服学生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自学习惯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教师通过经常合理、有效的练习活动来强化,并要适时检验其自学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认真思考,先复习,再作业,注意审题,独立完成作业,反复验证和愿意请求教师或同学答疑等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地形成具有综合特点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总之,让学生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要远比拥有成堆的金子强。教学时,不仅要尽可能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空,而且要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熟悉探索适合自己的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常常要精心构思,因材施教,这样才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