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佛典词语校释七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佛典词语校释七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唐代佛典词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佛经在流传过程中由于翻刻刊误等原因,导致我们阅读费解;词语新的义项以及一些少被使用的词语也会影响对汉语文献的理解,所以对其进行校勘和解释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以《大正藏・史传部》中的《续高僧传》七个词语为例,具体分析佛经文献中词语校勘和训释中的问题。

关键词:《续高僧传》;校勘;释词

中途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佛教文献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尚未被解释,由于时代原因,刊误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这些刊误对于我们理解古本文献就形成了障碍;一些有价值的词语由于使用习惯等原因未进入我们的视野,它们也影响着我们对古书的阅读。本文试以《大正藏・史传部》中的《续高僧传》七个词语为例来分析佛经文献中词语校勘和训释的具体情况。

1.盱衡:

《大正藏》本《续高僧传》卷第六“释道超”:“同寺僧道贲,年齿小大,亦微向学方,而性多怠惰,未能克己,横相陵骂。超亦眄衡啸嗷,未之数也。”(50472b)“眄”,《高丽藏》作“”,《中华大藏经》作“”,《碛砂藏》、《永乐北藏》、《乾隆大藏经》作“盱”。

案:为眄之俗写,《玉篇・目部》:“眄,俗作。”《文选》卷二四《赠秀才入军五首》:“凌厉中原,顾盼生姿。”《胡氏考异》卷四:“袁本、茶陵本盼作,注同。案,字是也,为眄之别体。”另可参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盼、、眄”条。敦煌卷子中也有例,“眄”字有“”、“”、“”、“”等写法。[1]易与盱相混,从而使“盱”、“眄”使用上产生讹误,其过程为:盱眄。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七“盱衡”条:“盱衡:上况于反,郭璞云:‘盱谓之举眼也。’《苍颉篇》:‘张目也。’《汉书》:‘盱衡厉色也。’《古今正字》从目于声也。”(54864b)亦可以后世异文为证,《大正藏》本元代昙噩《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梁道超”:“同寺道贲,齿腊微长,虽随众同学,而性殊怠堕。他日谓超曰:‘我与卿优劣何如?’超盱衡啸傲而已。”(77256c)又《大正藏》本《续高僧传》卷第十五“释义褒”:“时在慈恩,创开宏旨,有空双遣,药病齐亡,乃有负气盱衡,傲然乱举。”(50547b)

2.:

《大正藏》本《续高僧传》卷第十“释慧旷”:“于遍学道场传经引化,旷既律行严精,义门综博,道俗具瞻,纲维是奇,统掌八载,摄是,后又奉移居兴国。”(50503b)“”字,校勘:本、宋本、元本、明本均作“焉”。《中华大藏经》、《高丽藏》作“”,《碛砂藏》、《永乐北藏》作“焉”。案:“焉”字为“”之讹误,两字俗写接近,敦煌卷子“焉”字有“”、“”、“”等写法,“”字俗写作“”、“”、“”、“”等。[1]以“焉”作“”盖俗写混淆所致。

“”为僧正之意,一种僧官。《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一五《十诵律》第廿卷:“:户灰反,梵云乌回鸠罗,此云无二平等。《萨婆多律》云:‘名二,鸠罗名平等,其心无二平等如称’,名鸠罗也。”(1120页)《佛光大词典》“回鸠罗”条“后引申为僧众中决断争讼者之职位”,即“决断争讼”之僧正、僧官之义。又《大正藏》本《续高僧传》卷第十二“释慧隆”:“隆十一出家,师于宣武寺僧都沙门慧舒。舒道业遐畅,风标清举;学堪物轨,德允人师;当职,秉持攸寄。隆恭恪慎,备尽师资。”(50515b)隋代灌顶《大般涅盘经疏》卷第十《四依品》:“分半国者准此僧正,犍和咤准此僧都,互相羯磨,秉捉门徒,皆无来者。”(38094b)《涅盘经疏私记》卷第五:“者,《十诵》文,西音,此云僧正,纲统之主也。犍利咤,西音,此云僧都,非谓一寺都维那,亦是统领主也。”(37052a)

3.交彩:

《碛砂藏》本《续高僧传》卷第十七“释智”:“智者昔入陈朝,彼国明试,瓦官大集,众论蜂起。荣公强口,先被折角;两琼继轨,获交彩;忍师赞叹,嗟唱希有;弟子仰延之始,屈登无畏,释难如流,亲所闻见,众咸瞻仰。”(50564a)“彩”,《中华大藏经》、《永乐北藏》、《大正藏》作“绥”,《大正藏》校勘记:宫本、宋本作“彩”。

案:当以“交绥”为确,出自《左传》,《左传・文公下》:“乃皆出战,交绥。”杜预注:“《司马法》曰:‘逐奔不远,从绥不及。逐奔不远则难诱,从绥不及则难陷。’然则,古名退军为绥。秦、晋志未能坚战,短兵未至争而两退,故曰交绥。”故用“交绥”表退却之意。《大正藏》本《佛祖统纪》卷第六:“后三日王复书云:‘智者昔在陈朝,瓦官大集,荣公先被折角,两琼获交绥。’”注曰:“两琼者,彭城宝琼、建初宝琼,并梁朝人。绥者,马颔下缨也,战则两马相触。今两琼与智者议论,才交绥便怯走也。”(49180c)

《干禄字书・上声》:“彩:上缯,下光彩。”所以,、彩两字通用,而、字字形相近容易将其混用,将写作,又将写作彩,即彩,从而将“交绥”误作“交彩”。

4.穿凿:

《大正藏》本《续高僧传》卷第九“释灵裕”:“自此专业《华严》、《涅盘》、《地论》、《律部》,皆博寻旧解,穿凿新异,唯大集般若观经遗教等疏,拔思胸襟,非师讲授。”(50492c)“穿凿”非“穿凿附会”义。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五“穿凿”条:“上音川,《说文》云:‘穿,通也,从牙在穴中。’会意字也。下藏鹤反,《考声》云:‘木作具也。’《说文》云:‘以穿木也。’从金、从、下从臼、从殳,金,经文作凿,讹也,音锄学反,臼音旧,殳音殊,古文作。”可知,“穿凿”本义为开凿、挖取、穿木等义,后来多引申至牵强附会,而上例中“穿凿新异”则属于“开凿”义的另一种引申,指贯穿、汇通之义,因用于贬义的频率较高,故而其“汇通”之义少为人使用,但此义多用于道宣著作。又如《大正藏》本《续高僧传》卷第六“释慧韶”:“寻尔藏公迁化。有龙光寺绰公继踵传业,便回听焉。既阙论本制不许住。惟有一帔,又属严冬,便撤之用充写论,忍寒连噤,方得预听文义,兼善独见之明,卓高众表。辩灭谛为本有,用细而折心,时以为穿凿有神思也。”(50470c)同书卷第十五“释玄会”:“为总法师弟子,自落采之后即预讲席,专志涅盘,勤至之功,伦等推尚。总深会之解也,举为覆述,所以盘节拘致由来拥虑者皆剖决,通释泠然可见。时大赏之,以为涅盘之后胤也,因尔改前旧章,更新户牖穿凿之功,难与雠抗,造涅盘义章四卷,义源文本时文释抄部各四卷。”(50542c)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自佛法东流,几六百载,诸师穿凿,判割是非,竞封同异,不可称说,良由寻讨者不识宗旨,行事者昏于本趣。”(4002b)均为“贯通”之义。

5.加手:

《大正藏》本《续高僧传》卷第十六“释法聪”:“初聪住禅堂,每有白鹿白雀,驯伏栖止,行往所及,慈救为先。因见屠者驱猪百余头,聪三告曰:‘解脱首楞严。’猪遂绳解散去。诸屠大怒,将事加手,并仡然不动,便归过悔罪,因断杀业。”(50555b)“加手”为“加手刃”之省写,同书卷第二十四“释慈藏”:“(藏)修白骨观,转向明利,而冥行显被,物望所归。位当宰相,频征不就。王大怒,往山所将加手刃。藏曰:‘吾宁持戒一日而死,不愿一生破戒而生。’使者见之不敢加刃,以事上闻。王愧服焉,放令出家,任修道业。”(50639a)《吕氏春秋》即有例,《吕氏春秋》第二十四卷《不苟论》第四:“桓公果听之。于是乎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雠也,愿得之而亲加手焉。’”高诱注:“言欲得管仲亲手自杀之以为辞也。”同为“加手刃”之简称。所以,后世多用“加手”表“加害”之义。又如:《大正藏》本《高僧传》卷第九“竺佛图澄”:“既而襄国人薛合有二子,既小且骄,轻弄鲜卑奴。奴忿抽刃,刺杀其弟。执兄于室,以刀拟心。若人入屋,便欲加手。谓合曰:‘送我还国我活汝儿,不然共死。’于此内外惊愕,莫不往观。”(50383b)《大正藏》本《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二:“中夜始眠见有鬼兵,其类甚众,中有鬼将,带甲挟刃,形奇壮伟。有持胡床者,乃对融前踞之,便励色扬声曰:‘君何谓鬼神乃无灵耶?’速拽下地,诸鬼将欲加手。融默称观世音,声未绝,即见所住床后有一天将,可长丈余,着黄皮褶,手捉金刚杵拟之,鬼便惊散。”(53757c)均表示加害之义。

6.逐丰:

《大正藏》本《续高僧传》卷第四“释玄奘”:“会贞观三年,时遭霜俭。下道俗,逐丰四出;幸因斯际,径往姑臧。渐至炖煌,路由天塞;裹粮吊影,前望悠然;但见平沙,绝无人径。”(50446c)

“逐丰”指到丰收的地方谋生,后世演变为“趁熟”,“逐”、“趁”义同,“趁”即“追赶”义,[2]P113又丛书集成初编本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大威德陀罗尼经》第十五卷:“趁逐:丑刃反,谓相互追趁也。关西以逐物为趁也。”(52页)《汉语大词典》即有“趁熟”例。试举他例:《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其年因为旱涝不收,一日,添瑞向哥哥道:‘看这田禾不收,如何过日?不若我们搬去路州高平县下马村投奔我姨夫张学究处熟,将勤补拙过几时,你意下如何?’”又同书“当日刘二带了妻子在路行了几日,已到高平县下马村。见了姨夫张学究,说来熟之事,其人大喜留在家。”

7.力生:

《大正藏》本《续高僧传》卷第十九“释智周”:“释智周,字圆朗,姓赵氏,其先徐州下邳人,有晋过江,居于娄县之曲阜也。然其神用超邈,彰于青绮;小学年中,违亲许道,师事法流水寺滔法师为力生也。”(50580a)“力生”即和尚。

《大正藏》本《北山录》卷第六:“外国云:‘和尚此曰力生,言有力能生弟子戒法也。’”(52607c)《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第七末:“善见十七云:‘和上者,外国语,此言知罪知无罪,是名和上。力生者,谓依于师,道力得生。’”(42235b)故“力生”者,即依托师傅之力而生戒法。又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七《梁东京相国寺归屿传》:“释归屿,姓湄氏,寿春人也。父元旭知子敏利,授以诗书,诵览记忆,弥见过群。从诸子而窃愿出尘,父母允其频请,乃礼本郡开元寺道宗律师为力生焉。未及周星,念通《法华》、《仁王》二经。”同书卷第三十《后唐灵州广福寺无迹传》:“景福中,太尉韩公创修广福寺,奏迹住持。皆以律范绳之,塞垣闲求戒者必请为力生焉。”

从上面例子可知,“盱”、“”、“绥”等字之误因俗写相近而难以区分所致,“穿凿”、“加手”、“逐丰”、“力生”等词则是词语使用时具有较少使用之义项或词语本身少为所用而使词义难明。故,佛经文献字词既有翻刻时因汉字俗写之以讹相传;又有其独特的词汇使用体现出的佛教语言所独具特点,均应引起语言研究者重视。

参考文献:

[1]黄征.敦煌俗字典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P274,P428,P473).

[2]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同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王显勇(1981-),男,山东莘县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主要从事训诂学、佛经词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