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可溶性CD40L水平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可溶性CD40L水平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人类疾病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因此探讨预防及早期发现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就显得尤其重要了。2009年10月~2010年8月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8例,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将脑梗死组分为1、2、3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脑梗死组发病24小时、7天及对照组24小时、7天的血清sCD40L的含量,脑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以期望能为早期发现脑梗死并进行早期干预提供临床依据,从而能够达到降低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的目的。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8月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8例,平均5940±871岁。

入选标准:①年龄36~75岁;②起病均24小时内;③必须符合急诊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的分型,诊断为前循环梗死;④经头颅CT或MRI证实梗死灶,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入院治疗均严格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进行。

所有患者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状况,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探头频率10MHz,与患者颈部扫描,取颈动脉前后壁内中膜较厚的2~4个位点检测,记录其中最大值,作为内中膜厚度,内中膜厚度≥13mm定义为斑块,以左右颈动脉全部斑块的总和计算斑块指数,根据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分为无斑块组8例,有斑块组40例,包括1级组8例,1个小斑块(<管径的30%),2级组9例,1个中等大小斑块(占管径的30%~50%)或多个小斑块,3级组13例,1个大斑块(>管径的50%)或多个斑块中至少有一个中等大小的斑块。

标本采集:所有脑梗死组患者,于发病后24小时和7天分别采取空腹肘静脉血,每份4ml。对于标本,室温放置待凝固后2000转/分的速度离心10分钟后,小心吸取上清,存放-20℃冰箱,检测前解冻。

方法与步骤:⑴sCD40L测定:主要原理: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sCD40L进行测定。⑵评定指标:①血清sCD40L水平;②所有患者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状况,以左右颈动脉全部斑块的总和计算斑块指数,根据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分为无斑块组,有斑块组,包括1、2、3级组。

结 果

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程度(根据颈内动脉斑块指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sCD40L水平比较,见表1。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组称为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且最重要的一种。无论哪种动脉硬化,它们共同特点是动脉发生了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最终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

现代技术显示,平滑肌细胞增生;大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形成;以及细胞内、外脂质积聚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都具有的特点。因为积聚在动脉内膜的脂质在外观上呈现黄色粥样,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现为脂质和坏死组织的积聚,过去一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其实是退行性病变。然而最近多年的艰苦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更应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2],是由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在病变处聚集;平滑肌细胞增生和游移,增生的成纤维细胞;胆固醇结晶及游离胆固醇和结缔组织沉积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CD40L是由26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一种跨膜蛋白,结构与肿瘤坏死因子相近,CD40L脱落至血中,成为可溶性cd40l(sCD40L),sCD40L具有与膜型CD40L相同的生物学效应,对于正常人,血液循环中很少能检测到sCD40L,然而当机体出现免疫系统参与的慢性炎症反应时,在血液循环内能检测到相当高的sCD40L的水平,意味着sCD40L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相当密切。

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另外导致斑块易破裂的原因也包括血管痉挛、管壁张力增高和血流压力梯度对斑块产生的切应力。CD40与CD40L共同表达于血小板上,血小板可被CD40L激活,其表达的P-选择素增加,表明CD40L可能是血小板活化的因素之一。曾有人做过研究发现,停用氯吡格雷后,患者血浆sCD40L水平显著增高。实验室条件下,sCD40L可诱导MCP-1和IL-8在内皮细胞的表达,而这些趋化因子的血浆水平与CD40L和血液动力学参数具有显著相关性。这一过程可能的机制为,粥样斑块内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sCD40L的刺激下,表达产生多种黏附分子和促炎性因子,如IL-1、IL-6、IL-8和TNF-α等。TNF-α可促使内皮素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血管平滑肌收缩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增加,从而导致小动脉痉挛,血液循环受到的外周阻力增大。外周阻力增加,到达外周的血液就会减慢和减少,不利于组织的血供和交换,造成组织的缺血和坏死,促炎因子IL-6也可提高VCAM-21水平,继而中性粒细胞活性增加,内皮细胞因此易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体液和蛋白质成分外渗,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血管舒缩物质的合成失调,不可避免的产生全身小动脉痉挛,导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进而造成斑块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