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汉民族颜色词及颜色的文化内涵起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汉民族颜色词及颜色的文化内涵起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颜色词是全世界所有语言中都具有的一个词汇类别,因为颜色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赋予颜色以一定的文化内涵;对某种颜色具有某种崇拜或禁忌,这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中都非常普遍,虽然文化背景有天壤之别,生活环境各有特点,民族历史全然不同,但这一现象竟似不约而同。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汉民族具有大量的颜色词,使汉语在表达颜色方面表现得多姿多彩,而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赋予了颜色词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尤以崇黄尚红、轻黒忌白为特点。本文试图分析和探索汉民族赋予颜色以文化内涵这一习俗的根由。

[关键词] 颜色;颜色词;文化;色彩迷信

[中图分类号] G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121-2

一、汉民族文化背景下颜色的生成

在汉语中具有大量且形式丰富的颜色词且出现的时间非常早,许慎于公元121年成书的《说文》中,就有25个表示黑色的词,11个表示白色的词。而在更早的晚商时期的卜辞金文中,表示红色的词就出现了7个。这说明汉民族对于颜色的观察和认识很早就开始了。

在纯科学的定义上来讲,颜色是人眼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但是在汉民族的文化背景下,颜色的生成与汉民族的自然哲学和宇宙观念密切相关。这里说的自然哲学和宇宙观念即是指对于古代中国社会有着重要影响的五行学说。由于五行学说的影响,古代中国人对于“五”这个数字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例如:“东、南、西、北、中”五方,“春、夏、季夏、秋、冬”五时,“宫、商、角、徵、羽”五音,“脂、膏、臝、羽、鳞”五兽。这其中,人们对于天地的认识所产生的五方,又分属“木、火、金、水、土”五德,这样一来,因与事物具有了联系,也就同时具有了事物所表现的色彩,因此五方各具“青、赤、白、黑、黄”五色。这五色也就成为了汉民族历史上所说的“正色”。同时,根据五行“比相生、间相克”的原理,产生了间色。明代杨慎在《丹铅总录·订讹·五行间色》中说道“:“五行之理,有相生者,有相克者。相生为正色,相克为间色。”如青黄之绿、赤白之红、青白之碧、赤黑之紫、黑黄之骝黄。而张清常先生指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正色可能是由于染色工艺尚不发达的时期得出的较为朴素的颜色,而间色则是由正色相互配合得出的较鲜艳的颜色。

二、由《说文》看颜色字(词)的起源

上文论述了在中国传统五行观念影响下,颜色的生成。而概念形成后,是如何与汉字一一对应的呢?

我们分析最早用来表示颜色的字其字形字义和字体结构不难发现,古汉语中表示颜色的字往往与该颜色所附着的事物具有密切的联系,而并不是如现在的颜色词一样只表示抽象的颜色概念。如:

1、“白”字最早只表示日光的颜色,而用“帛”来表示白色,指“帛”这种材料所显示出来的颜色。

“白”金文中写作 可见,与“日”具有密切联系,所谓“白借日光”。

2、“赤”,《说文》:“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可见“赤借火光”

3、“黑”,《说文》:“火所熏之色也,从炎,上出,古窻字”,即是说:黑,乃是火熏烟囱所形成的颜色。

4、“朱”,《说文》:“赤心木。”

5“黄”,《说文》:“地之色,从田从炗(光)”即是土地所发出的颜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丝绸染色出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因此又造了大量的形声字“红、绿、紫、绛、”等,在字形上也同样与事物紧密相关。

在以上这些颜色词中,或借丝、巾,或借玉石矿物,或借火光,都是以具体事物衬托,再加借表音等这些办法来产生颜色词。

同时,《说文》对颜色词字形字义进行说解,突出了颜色这一重要区别特征,但在分类时则常把它们放在所属的物质类属中。

那么通过《说文》,我们可以发现,某种事物呈现出某种颜色或是某种材料是制造某种颜色的物质,这些就是颜色词的起源。(张清常《汉语的颜色词》)

由上可见,古人造颜色字与事物联系之紧密。汉字颜色字的这种造字方式,一方面表现了古人较少抽象思维和概括思维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汉字的直观性及古汉字“名实不分”的特点。

三、颜色词文化内涵——即色彩迷信的产生

在分析了颜色的产生和颜色字的形成以后,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颜色词(或是颜色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某些色彩崇尚与禁忌所产生的根源。

首先,古人的颜色迷信应与祖先、自然及宗教崇拜有关。可以考证的是,不管任何一个民族,日神崇拜是人类最早、最大的自然崇拜之一。中国人对于红色的崇尚和以红为贵的思想应该源于日神崇拜。而作为一个农业国家,以农为本的中国人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地神崇拜,因此,以黄为尊应该源于古代的地神崇拜。而对于白色的禁忌则源于月神崇拜,因月属阴,主寒冷黑暗,故古人常将白色与悲凉哀悼及凶事丧事相联系。

其次,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及流行,与“五”相关的概念越来越多,人们开始认为上文所述的“五方”各有一位神祗坐镇掌管,逐渐形成了“五方上帝”的宗教概念。由此,古人的五方五色观念已与宗教融合起来。而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人又善于观测天文,他们不仅具有宗教精神,也同样具有科学想象。古人将农作物生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与五方、五行、五帝、五季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复杂的信仰体系。而由这个体系中所进行的古代中国人的文化活动,逐渐形成了具有汉民族文化特色的颜色信仰。(程裕祯《中国文化中的颜色迷信》)如古人认为春于东方属木色青,因其时节万物初生,草木发育;夏于南方属火色红,意为万物生长茂盛之时色彩鲜艳;秋于西方属金色白,是万物成熟收获之季;冬于北方属水色黑,意为万物静寂休养沉静,而中央是黄色属土,《管子》:“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苑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土地的崇拜,古人常称其所居的地方为“中土”,故“中央黄土”,也符合古代中国人“以我为尊”的自尊心理。

第三,五行与五色的结合所产生的正色与间色的区分,正色是事物相生、相互促进的结果,间色是事物相克、即互相冲突、排斥的结果。由此,表示正色和间色的颜色词就产生了贵贱、尊卑等相互对立的文化内涵。从另一个角度看,赋予色彩以不同的文化内涵也是封建统治的需要。在五行学说的影响下,五色逐渐成为天意和天德的象征并进而成为国运的象征,而使用颜色作为区分社会阶级的手段从而使颜色具有尊卑之分,这是封建统治阶级所推崇的以尊卑观念为重的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易经》中讲“天玄地黄”,因此周天子的装束为上玄下黄,可见商周时期,“玄、黄”皆为极尊贵的颜色。而五色五行的观念发展之后,玄色作为间色,已经不再被最讲究正色间色区分的儒家所提及。而由汉魏以后,封建制度已经确立,门阀制度正当盛行,社会关系逐渐复杂化,以颜色区别社会等级已经变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到了隋唐时期,对于颜色的应用更是有了严格的规定。“五品以上,通着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贾以皂,士卒以黄”(《隋书》),“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著黄袍,出于殿省。”(《旧唐书》)。

四、总结

本文在分析汉民族背景下颜色的生成、颜色词的生成之基础上简单探索了颜色的文化内涵起源。由上所述,汉民族的颜色文化的形成与汉民族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由原始崇拜开始形成;古代哲人对于社会自然的观察而创造的五行学说赋予颜色以更丰富的内涵;长期的封建统治历史则要求颜色的文化内涵更能够满足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同时,在农业生活的民俗民情中所产生的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社会心理的轻松活泼的颜色迷信也是汉民族颜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要素组成了汉民族庞大且丰富的颜色信仰,为本就多姿多彩的汉语言添上了更为重要的一笔。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张清常.汉语的颜色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3).

[3]曹成龙.汉语颜色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

[4]刘云泉.色彩、色彩词语与社会文化心理[J].语文导报,1987(6).

作者简介:王秦玮(1985-),男,汉族,甘肃天水人,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2011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