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尘肺病的影像学诊断现状及展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尘肺病的影像学诊断现状及展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尘肺病是危害我国工人健康最严重的职业病。目前国内外多采用胸部高千伏X线摄片用于尘肺的诊断。近年来数字化放射影像技术发展迅速,有望取代胸部高千伏X线摄片。本文主要探讨了尘肺病的影像诊断现状以及对尘肺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在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计算机X射线摄影(CR)和数字化X射线摄影(DR)等方面的展望

关键词:尘肺病 影像学诊断 现状 展望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057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51-01

尘肺病是最古老、也是最严重的职业病之一,影像学诊断目前仍然是尘肺病的主要诊断方法。影像诊断不仅能够明确病变的存在,还能够明确病变范围、分布等。通过影像学诊断还能够对病变进行分级,以指导治疗及相关的行动。目前,胸部X射线平片仍然是尘肺影像诊断的首选方法。但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学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直接数字化X线成像、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应用,大大提高了尘肺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1 尘肺病的影像学诊断现状

目前,胸部X射线平片仍然是尘肺影像诊断的首选方法,国际劳工组织(ILO)1980年制定了尘肺的X射线诊断分类标准。我国尘肺诊断(GBZ70-2009)仍维持高千伏X射线胸片作标准。近年来数字化影像的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X射线平片的图像质量,也降低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但是,X射线平片仍然有如下的缺点,一是图像的前后重叠,部分(约25%~30%)肺实质和胸膜由于胸骨、肋骨、膈肌、脊柱及心脏等结构的重叠,不能很好地显示,重叠处的病变往往被掩盖,因此X射线平片往往会低估尘肺的范围,特别是后肋膈窦区肺和胸膜的病变往往显示不清。二是X射线平片的图像密度分辨率低,不能显示小的(直径小于3mm以下)病变,也不能显示病变的内部结构,不利于鉴别诊断。尽管近年应用于临床的计算机X线照片(CR)和数字化X射线照片(DR)大大地提高了X射线平片的图像质量,但仍然无法完全克服上述缺点。

2 尘肺病的影像学诊断展望

2.1 计算机X射线摄影(CR)和数字化X射线摄影(DR)。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和计算机X线摄影(CR)以其高质量图像和高工作效率正逐渐替代现有传统X线摄影技术,成为当今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的代表,CR的成熟技术和DR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CR和DR虽都为数字成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CR为间接数字成像,需要影像板作信息转达介质;DR为直接数字成像,以探测器替代传统胶片作为成像介质,即将接收的模拟信息直接数字化,形成数字矩阵,然后再经数模转换成数字图像。CR与DR成像密度分辨力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高保真存储、传输、调阅及复制。DR较CR成像速度更快,图像层次更丰富,尤其数字成像的后处理功能,可以通过调整窗宽和窗位改变灰阶,达到显示不同解剖组织的目的;不必重新曝光。因此,对小阴影密集度能够提供更加客观的信息,使肺部小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高千伏X线胸片。可在尘肺病诊断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影像线索,做出更加客观的诊断。临床试验表明:DR与高千伏X线胸片相比有较显著或显著性差异,对尘肺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寄希望推动国家制定新的数字成像尘肺病影像诊断标准。

2.2 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是在克服X射线平片缺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为轴位成像,CT不但无组织器官前后重叠的缺点,而且用高灵敏度和高转换率的探测器探测X射线的衰减率,图像的密度分辨率大为提高,使CT显示尘肺病变更加清楚和准确,使尘肺的诊断更全面、更准确,Mathieson等的资料显示CT显示弥漫性增殖性肺病变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可成倍增加,近年来螺旋CT特别是多排螺旋CT的应用,成功开发出的多种CT扫描和图像重建技术,大大地提高了肺实质和胸膜病变的检出率,提高了尘肺的诊断的准确性。现分述如下。

2.2.1 胸部HRCT。采用薄层(层厚为1.0~1.5mm)高空间频率重建法(骨重建)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肺部的结构,Harkin等的研究结果显示,HRCT可提高胸膜病变诊断的特异性和检出肺实质病变的敏感性,他们认为HRCT在诊断X射线平片可疑的胸膜病变有较重要的价值,可以降低诊断的假阳性率。Masanor等的研究结果显示HRCT能更清楚地显示肺内病变和胸膜病变的数量形态大小和分布,因此HRCT有助于鉴别石棉肺和特发性肺纤维化,他们提出CT显示的胸膜下区细支气管阻塞性改变多见于石棉肺,而细支气管扩张多见于特发性肺纤维化。

2.2.2 多排螺旋CT(MSCT)。近年出现的MSCT使CT扫描数据采集速度明显提高。目前,3~4s即可以完成全肺的扫描,即闭一口气即可完成检查,有效地克服了呼吸运动所致的伪影和呼吸运动不均匀所造成的小病灶漏显示;MSCT还能用更小的层厚,更丰富、更强大有效的图像后处理方法来显示肺和胸膜的病变,从而提高尘肺影像学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目前,应用于尘肺诊断的MSCT技术主要有如下两种。

2.2.2.1 多排螺旋CT低剂量肺扫描。用15~30毫安秒的低剂量(约为正常剂量的十分之一左右)进行肺扫描,既降低了扫描成本,又减少了病人的辐射剂量,达到了诊断的要求,为可疑尘肺病人的普查提供了一种比普通X线平片更有效更准确而又相对价廉的影像学方法,Rusinek等和Diederich等的资料显示低剂量胸部CT扫描在显示肺实质病变和胸膜病变方面其敏感性和准确性与正常剂量扫描大致相同,但显示纵隔结构往往欠清楚。

2.2.2.2 多排螺旋CT多平面各向同性重建(MPR)。MSCT最小层厚可达0.5~1.0mm,可对原始扫描数据进行任何平面的重建,其图像质量与轴位图像相同。Hiroaki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用1mm层厚8:1的螺距扫描进行多平面重建,发现22.1%的病例冠状MPR图像显示的病变比轴位图像多或者能提供更多的信息,72.4%的病例相等,5.5比轴位图像差。作者指出冠状MPR在显示肺和胸膜病变方面可以弥补轴位图像的不足。有作者指出呈头足方向分布的病变在冠状位图像比轴位图像更易显示。另外主要的较大的支气管也往往与轴位图像垂直,轴位图像显示不如冠状图像清楚。还有,靠近胸壁的结构或病灶特别是膈肌附近的结构,MPR图像比轴位图像显示更清楚。

3 结语

综上,尘肺作为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其诊断和随访等工作已越来越被重视,现有的以高千伏胸片为标准的尘肺诊断标准仍然是指导整个尘肺诊断工作的依据,但伴随着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普及,尤其是CT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可以看到CT在尘肺小阴影、肺内并发症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同时由于X线片技术本身存在的组织结构重叠等局限性,使得CT成为了其很好的补充和纠正。

日常的尘肺诊断工作中,我们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患者的CT诊断结果,用于疑难病例的分期判断及鉴别诊断工作中。因此,使用CT影像对于尘肺病的诊断和随访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绍义.中华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 李铁一.中华影像医学:呼吸系统卷[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