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老虎的隐喻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老虎的隐喻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内涵极其丰富的作品,处处存在着隐喻的影子,而老虎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隐喻元素。对老虎隐喻意义的理解不同,影片的主题表达就会因之而不同。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影片,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对老虎的隐喻意义进行了三重解读,即老虎代表信仰,老虎代表人的动物本性,老虎代表人类的邪恶。对这一隐喻元素的多重解读,能够增强读者对影片表达意图的把握及对影片艺术魅力的欣赏。

[关键词]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老虎;隐喻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影片充满了丰富的隐喻,而老虎是其核心元素,它的形象集中地反映了影片的主题表达。理解影片中老虎所蕴涵的多重内在含义,对多维度地理解这部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十分关键。老虎身上所蕴含的内在含义,均反映在了少年派身上(甚至人类身上)的某个或某些特质。这些特质交相出现,就如同梦幻漂流中的各种幻象,似有蛛丝马迹可循,却又令人捉摸不定。为了帮助读者深入地领会老虎的隐喻意义,本文尝试对其进行多维度的解读。

一、老虎代表信仰

如果相信影片中的第一个故事,会很轻易就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影片一开始也为此做了很多铺垫。

影片开头部分就介绍了派和宗教的接触,先是从母亲那受到了印度教的启蒙教育,12岁那年接触了基督教,之后又接触了伊斯兰教。有着三种的派自然不是虔诚的宗教徒,而是一个泛神论者。成年派和作家的谈话中提到了对宗教的看法,当作家问到他:“信仰就像一所房子,有很多房间,但没有怀疑的房间吗?”他回答说,“有很多,在每一层。怀疑是有用的,它使信仰成为一个活物。毕竟,你无法知道信仰的力量直到它被考验。”

影片中派在和老虎的第一次接触中就领会了对信仰产生怀疑的价值,而正是这种怀疑使信仰有了生命,成了一个活物。对宗教有着浓厚兴趣的少年派相信动物是有灵魂的,于是用手拿着一块肉伸进铁栅栏去喂老虎,幸好父亲及时地阻止,否则他将失去一条胳膊,随后父亲又用“羊入虎口”的残酷场面教育了派。对照他所说过的“怀疑使信仰成为一个活物”,这次教训使派开始怀疑之前自己对老虎的认识,而派之后的漂流之旅中恰恰多出了一个活物老虎,这正暗含着“老虎就是信仰”的信息。而之后的漂流之旅也证明正是有了老虎(信仰)的陪伴,派才坚持下来,从而证明了信仰(老虎)的力量,因为它在漫长的漂流之旅中支撑着派经受住了重重考验而没有精神崩溃。

另外,从教堂里派与神父的对话中也可以找到“老虎就是信仰”的证据。与哥哥打赌去教堂喝水的派问神父“为什么上帝派他惟一的儿子去承受普通人的罪”时,神父却回答说因为上帝爱我们,上帝让他对我们人类来说是可接近的。虽然派直至后来也不理解,说:“牺牲无辜去挽救原罪,这是怎样的一种爱?”但他喜欢“圣子”,告诉自己不能让“圣子”离开脑海。这里我们需要了解的知识背景是:上帝惟一的儿子即“圣子”,是为人类赎罪的耶稣基督,以常人的肉身被上帝派到人类世界,因此能够充分感受到人类在看不见的恶魔撒旦面前是何等的软弱和无奈。因为历来没有人能战胜魔鬼撒旦来到上帝面前,因而上帝就让耶稣降生人间,以人类肉体的弱点率先战胜撒旦和一切诱惑来到他面前,从而为人类开辟一条到上帝面前的崭新的正直路。派的漂流历程使他意识到,老虎正是他心中向往的那个“圣子”,陪伴着他在大海上经受磨难,不断点燃他与饥饿、孤独、暴风雨这些恶魔进行搏斗的信念。

而当结尾处作家说喜欢有动物的那个故事时,派的反应是“谢谢,这与上帝一致”。老虎就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是“圣子”的化身,与派一起经受苦难并最终引领他完成心灵的救赎。派对宗教的信仰在经历了困惑、质疑后又重新建立了起来。电影里少年派吃饭前会祷告,中年派吃饭前也要祈祷,这种祈祷和信仰却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一次升华。

二、老虎代表人的动物本性

先来介绍一下影片中老虎的基本信息。这是一只孟加拉虎,被一个叫理查德·帕克的人发现时正在河边喝水,于是被叫做“Thirsty”。不料送到动物园时工作人员弄反了这两个名字,于是这只老虎的名字便成了“理查德·帕克”。

老虎理查德·帕克在影片中又可以被看做是人的动物本性的象征,具体来说是少年派分化出来的另一个自己。影片中开头部分就埋下了伏笔,少年派跟哥哥打赌去教堂喝水,神父见到他问:“You must be thirsty”,派回答:yes。这句双关语暗示着老虎其实就是派的化身。如果以动物来隐喻人,那一定是他们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或特性。而老虎作为森林之王,在中西方文化中都代表着勇猛、野性。而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无法完全摆脱固有的动物属性。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郭宝宏,2008)而老虎,作为故事中虚构的角色,是派的化身但又与派同在,说明它正是代表着派身上原有的自然属性,而派代表的则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形成的社会属性。

影片中父亲用“羊入虎口”血淋淋的事实来教育派的那次,父亲就告诫他,老虎不是人类的朋友。从此老虎给派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认识到了动物世界里“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当海难发生后,少年派与斑马、鬣狗、大猩猩逃上了惟一的一艘救生船,他却亲眼目睹了鬣狗吃食受伤的斑马,又咬死了大猩猩,即厨子吃掉受伤的水手,又杀死了派的母亲。人类间的“弱肉强食”击垮了派的道德底线,母亲的受害让他内心被彻底激怒,有着三种的派大声叫喊着“Come on!Come on!”,随之猛虎一跃而起,少年派杀掉了道德败坏的厨子。显然,理查德·帕克这只孟加拉虎在这里指代的是人类在文明社会中压制的动物本性的迸发。

少年派与老虎争斗的过程,就是他自己的人性与动物本性争斗的过程,两者的势力此消彼长。在凶险危急的环境中,人的动物本性会彻底地暴露,而在这强大的本能驱使下,即使最不可触碰的道德禁忌也会被突破。就像派所说的,“饥饿能改变一切,即使你以为你了解自己”,因而派杀了人,甚至后来吃了人肉。但随后人性的忏悔又不断地跟动物本性进行较量,直到这无止境的争斗让派开始反思,“如果我们将要一起生活,我们必须学会沟通”。于是,派开始驯化老虎,也开始容忍内心的动物本能的存在,正如派所说,“我怕它使我警觉,照顾他给了我生活的目标”。然而一场暴风雨来袭时,圣光出现,派兴奋地大喊,“快来,是上帝!”并呼喊着老虎的名字让它来看神迹。但老虎却表现得非常不安,在暴风雨中瑟瑟发抖。将人性与动物本能区别开来的,正是每个人心中对于上帝朴素的信仰。最终船漂到墨西哥海岸,派即将回到人类社会时,老虎头也不回地缓缓走入丛林,就这样动物本性让位于人的文明属性,在人类回归人类文明的时候悄然隐退到内心深处。

三、老虎代表人类的邪恶

生存需要和社会需要使得每个人都在善与恶之间徘徊。影片中残暴的法国厨子是人性邪恶的极端代表。从故事中可以得知,当派目睹母亲被厨子残杀自身也将受到威胁时,他像影片中的老虎那样一跃而出,杀死了法国厨子。作为信奉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种宗教的宗教徒,派一心向善,但在危急关头却毅然突破了道德底线为母复仇。就像派后来描述的那样,“他(厨子)将我心里的邪恶带出,我必须与之妥协”。一跃而出的那个老虎可以被看做是人类心中邪恶的化身。

而当少年派心中的邪恶喷涌而出,派自然无法正视,杀人后的罪恶感促使他与之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然而面临生存的巨大考验,他不得不学会理性地向人性中的“邪恶”妥协,甚至于放弃素食的信仰去吃食剩下的尸体。当人类处于极端环境下的时候,再善良的人都有可能露出狰狞的面目。而当人类境遇改善,自身的安全得到保障,邪恶的面目又会被隐藏起来。对于人性的丑陋,马克·吐温(弗朗斯,2007:133)曾经讽刺说:“如果你捡回一条狗,并给它优裕的生活,那么它是不会咬你的,这就是狗和人最基本的区别。”从中可见一斑。这里我们无意说少年派本人的人性是丑陋的、邪恶的,但从中可以延伸到思考整个人类的特质。

试想,获救后回归人类生活的派虽然摆脱了邪恶的影子,但他能否经受如此大的精神痛苦和创伤,从沉重的罪恶、负罪感中脱离出来?影片的最后当作家得知成年派有了妻子儿女,说“这个故事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恰恰说明派已经成功地从罪恶感中走了出来,重建了自己的精神信仰,从而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这完全可以从少年派和成年派吃饭前的祈祷中找到答案。

细心观察会发现,少年派和成年派吃饭前都会用伊斯兰教的方式祈祷。这其中有什么含义呢?首先了解一下派的宗教背景。少年派信奉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种宗教,然而三种宗教对人性的认识并不一致。印度人认为人性大半偏恶,故创立佛教以劝人行善;基督教认为人性恶,由此上帝让耶稣诞生救赎人类;而伊斯兰教虽与基督教有共同的渊源,但在对人的认识上有着本质区别。

《圣经》中常常寓示,基督徒的神是圣洁的神,圣洁的神不能容忍任何罪恶与污秽,因此当原本圣洁无瑕的亚当与夏娃犯下原罪堕落后,上帝便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从此背离上帝的人类便生活在原罪之中,等待着救赎。而伊斯兰教的经典中对于亚当和夏娃的原罪,真主阿拉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他宽恕了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仅仅把偷吃禁果的行为看做是犯错,并让他们继续管理伊甸园。由此可以看出,上帝对于人类的背弃与罪恶选择的是惩罚与隔离,认为人类是一群需要救赎的“罪人”,而真主选择了宽恕,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好行为和虔诚的礼拜与祈祷来抵消自己在生活中所犯的大错和小错。

当作家看到成年派饭前用伊斯兰教的方式祈祷时,派说出了原因,“我们在成百上千的神面前感到有罪,除了那一个(真主阿拉)”。如果说少年派的选择是天性的向往,成年派的选择则是必然。派必须选择宽容的真主阿拉才能解救自己的灵魂,消除内心的罪恶感,他用虔诚的祈祷希望来抵消以前的“过错”(在基督教看来是罪恶)。只有这样,才能忘掉那只“邪恶”的孟加拉虎,所以成年派才会在影片开头说,“我已经很多年都没有提到过理查德·帕克了”。

四、结 语

优秀的作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也经得住多重解读。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老虎。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对影片中老虎的隐喻意义进行了三种解读,第一种解读是明亮的、鼓舞人的;第二种解读是客观的、理性的,第三种解读是黑暗的、令人不敢正视的。正如影片中成年派问作家一样,“这两个故事你喜欢哪一个?”作家选择了有动物的那一个,但又陷入了沉思。显然,喜欢的那个不一定是真实的那个。幸好这只是一个故事,我们大多数人虽不会有派那样的经历,但透过他的故事可以审视我们的灵魂。正如英国诗人西格弗利·萨颂的诗句:“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才是你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 弗朗斯·德·瓦尔.人类的猿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2] 郭宝宏.论人的需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 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作者简介] 张娜(1977— ),女,河北无极人,硕士,北京物资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