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具备的“4+1”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具备的“4+1”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时代背景下,品德社会教师已成为品德学科改革的主体,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效果。《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如何发挥该课程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授课教师应具备以下四种素养和一项技能:

一、必备的哲学素养

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让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一定的待人做事的观念、思考问题的取向,直至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看品德与社会教师是否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及理论修养。从创新时代的要求来看,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指导学生形成终身价值取向的必要条件。所以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的必备素养。

二、深厚的文史素养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针对学习内容,教材中精选的古今名言就达四十多个。例如,认识孔子,教材中选用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了解司马迁,教材选用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以说教材选用的名言,都对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充分的激励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于闪烁着我国古代思想家思维光芒的名言名句,若在课堂上解释有误,不但误导了学生,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名人名言本身所具有的激励作用。因此,新教材对教师的文史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本的科学知识素养

如四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社会第二、三、四单元中,结合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主题,教材中涉及许多科学知识。比较突出的有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等多种知识。仅从教材构建和编写的本意来讲,这些科学知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而是针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安排的。因此,必备的科学常识是品德与社会教师所具备的应有素养。

四、必要的时政素养

所谓时政素养就是指教师对于国际国内正在发生或正在进行的事件了解与掌握的程度。由于我们所面临的信息时代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如有教师在上《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时,课堂提问学生关于台湾的相关问题,未料学生反而连续提出两个问题:“请问老师,《国家法》共有多少条款?请问老师,如果再当选,是不是意味着台湾就能回归?”面对这样涉及国家政策与法律的问题,教师显得有点慌乱。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思维开放、信息储备多的学生,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师必须具备必要的时政素养。

五、一项技能——熟练使用多媒体的技能

品德与社会教师难当,品德与社会难教,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品德教育多为言传口授,学生缺乏真实感受,可信度有待提高。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适当使用,能有效增强品德教育的可信度。我们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纪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等与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事实说话,实现超时空的信息再现。通过多媒体的补充、印证,使品德课有血有肉、生动活泼。通过这些媒体,学生既能从中了解当前社会的变化、发展,又能明白在新时期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让学生生活在鲜活的主题中,在实践矛盾冲突中积极地探索和体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品德,首先从提高教师的哲学素养、文史知识素养、基本科学知识素养以及时政素养入手,熟练我们使用多媒体的技能。以素养育品德,以品德促素养,从而更好地完成新课标赋予我们的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 安徽省长丰县岗集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