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的风格变化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的风格变化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界迎来了新的春天,一大批电影和音乐创作者,都投身到了这次重新发展的浪潮中,他们对电影艺术的本质进行了全新的审视,将中国电影彻底从“”十年的阴霾中解救出来。伴随着中国电影事业和音乐事业的发展,电影音乐已经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20世纪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期,电影音乐也随之出现了多种风格变化,通过对电影音乐风格变化的分析,能够对电影艺术本身有更为深刻和本质认识,从而为更好欣赏和研究影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改革开放;电影音乐;风格变化

1978年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界迎来了新的春天,一大批电影和音乐创作者,都投身到了这次重新发展的浪潮中,他们对电影艺术的本质进行了全新的审视,将中国电影彻底从“”十年的阴霾中解救出来,将电影之前受到漠视的艺术性一面充分展示出来。使中国电影音乐和电影音乐在短短的30年中,呈现出了多种艺术风格,从而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一个新的时期。

一、抒情化风格

抒情音乐风格,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音乐十分显著的风格特征。“”时期,电影和音乐都沦为了政治的传声筒,其本身的抒情性不但遭到了漠视,甚至还遭到了批判。而改革开放后,文化发展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艺术家们又重新树立起了真、善、美的艺术追求,他们在充分继承民族音乐精华的基础上,使用现代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了一大批歌词和旋律都十分优美的抒情歌曲,使中国电影音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具体来说,这种抒情风格主要为高雅化和民族化两个方面。首先是高雅化。所谓高雅化,是指将影片和音乐的所蕴含的情感,以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而不是“”时期那种直白的、口号化的“呐喊”。如《小花》这部影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强烈的情感因素注入到了革命题材影片中,影片中所流露出来的浓郁亲情,彻底改变了观众对革命题材影片的认识。其插曲《小花》,由凯传作词,王铭作曲,将女主人公翠姑比喻成了一朵美丽的、坚强的绒花,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抒情的音乐风格,对翠姑内心中的情感美进行了唯美的刻画。当翠姑为了救哥哥,抬着担架在石梯上艰难爬行时,四周郁郁葱葱的山峦,提拔的青松和透过树叶的光斑,汇集成了一幅壮美的青春画卷。此时,这首歌曲适时想起,“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沥沥鲜血染红它……”演唱者李谷一,用其所特有的气声唱法,将音乐中所饱含的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在画面和音乐的共同作用下,获得了一种既典雅含蓄,又朴实亲切的艺术效果。可以说,这首歌曲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合一感受,吹响了改革开放后电影音乐变革发展的号角。

其次是民族化。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更有着丰厚的音乐素材宝库,成为中国电影音乐创作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一点在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音乐创作中有着很好的体现。改革开放后,电影音乐创作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对原有素材的直接使用,而是在充分继承民族音乐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和借鉴外来的音乐元素和创作技法,使之呈现出新的民族化风格。如1981年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那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让很多观众都感动不已。影片选用了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作为主旋律,贯穿于全片。这首歌曲虽然是由李叔同作词,但是其旋律却来自于一首美国名为《梦见家和母亲》的民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哀而不伤却又委婉悠扬的歌声,和影片的情感基调几乎是天作之合,其在片中出现于每一个人物故事的结束和另一个人事开始的关键环节,在无形中将全片有机融合在一起,和影片含蓄淡雅的风格十分和谐。创作者们并没有因为其旋律来自于一首美国民歌,就草率弃用,而是从电影和音乐艺术本质的规律出发,不但获得了突出的音乐效果,也使电影音乐的民族化创作风格,得到了全新的拓展。

二、新潮化风格

1984年,国家宣传部门在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艺术创作者在题材、创作手法、表现情感等方面,有充分的自由。加之西方影片的大量涌入,所以中国电影音乐迅速刮起了一股新潮风,具体表现为对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和对西方音乐语汇的采用。首先是对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20世纪80年代初,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导演,成为了电影创作的主力军,他们力求在题材、结构等方面有所突破,也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而电影音乐创作者在这种创新精神的激励下,也敢于大胆地使用西方现代音乐作曲技法,如多调性、无调性、十二音体系等一些当时十分先进和前卫的作曲技法,都出现在了中国电影音乐的创作中。如刘庄,自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之后,一直学习西方作曲技法,在《边城》中,她大胆使用了十二音体系,使音画结合效果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并获得了第五届金鸡奖最佳音乐奖的提名。

其次是对西方音乐语汇的使用。这里的音乐语汇,是指西方音乐中所特有的音乐素材,如西方器乐、西方声乐等。瞿小松是一位有着西方留学经历的作曲家,他在《少爷的磨难》中,将贝多芬的交响曲和传统的京剧相融合,在突出了一种喜剧色彩的同时,为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中西融合,做出了重要的探索。谭盾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作曲家,其担纲的《卧虎藏龙》配乐,曾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该部影片中,谭盾创造性地将钢琴和二胡、竹笛等中西并置,获得了中西交融的音乐效果。所以说,该时期的音乐创作较之以往,有了全新的变化,特别是对西方作曲技法和西方音乐语汇的使用,使中国电影音乐首次展现出了国际化的特点,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并获得世界的认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流行化风格

进入90年代后,中国乐坛最大的变化,就是流行音乐的异军突起,其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遍全国,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这一现象自然也会得到电影音乐创作者的关注,他们开始有意识为电影音乐注入流行音乐元素。如冯小刚指导的《不见不散》中,创作出了同名的主题曲,并邀请人气十足的流行歌手孙楠演唱,电影伴随着流行歌曲的传唱,一举拿下了当年票房的第一名。同样是冯小刚的作品,在《大腕》中,叶小纲创作了一段当下十分流行的说唱音乐,一改传统的配器风格,充满了现代感和时代气息,并邀请了以个性著称的王菲演唱,这种调侃和另类的流行风格,和影片那种讽刺的喜剧性风格巧妙融合在一起。周星驰的代表作《大话西游》中,引入了美国流行金曲ONLY YOU,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这首歌曲和电影本身都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周星驰的影片本身,就是要追求一种无厘头的搞怪风格,将这首流行歌曲引入后,反而使影片的风格得到了强化。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在于,流行音乐所起到的作用,已经不再局限于影片的内部,如人物形象刻画、艺术氛围的渲染等,而是对影片的宣传和发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电影,都是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创作出主题曲,并邀请片中的主角进行演唱,如章子怡演唱了《十面埋伏》的主题曲《佳人曲》,刘若英演唱了《天下无贼》的主题曲《知道不知道》等,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先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为后来影片的发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改革开放后的电影音乐,不但表现出了鲜明的流行风格,而且流行音乐本身,也成为电影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国际化风格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的地位逐渐提高,很多影片都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为中国电影争得了荣誉。在载誉而归的同时,很多电影导演也纷纷认识到,要想让中国电影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就要为电影适当地注入一些国际性元素,而电影音乐则是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很多影片纷纷邀请外国音乐家担纲电影音乐创作,对此著名导演何平曾经表示,并不是中国电影音乐人创作得不好,而是通过邀请外国音乐家,使电影音乐呈现出浓郁的异国情调。在他执导的《天地英雄》中,邀请了印度著名音乐家拉赫曼担任主创,并由德国柏林乐团演奏,使得该片的电影音乐,既有印度音乐的神秘和含蓄,又有西方音乐的抒情和大气。久石让是日本著名的配乐大师,在刘镇伟的《情癫大圣》中,就邀请了久石让担任配乐,他将笛子和钢琴两种乐器放置在一起,利用节奏和力度的变化,获得了千变万化的音乐效果。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久石让又把西方交响乐和中国的京剧融为一炉,呈现出一种后现代化的音乐风格。所以说,中国电影音乐的国际化风格,本身就是电影音乐发展和进步的表现,为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立足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数字化风格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的传媒方式,而在音乐创作上,MIDI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整个创作过程。其原理是建立一个音乐库,创作者可以任意选用,反复修改,直到获得自己满意的效果为止,使音乐创作无论是在效率上还是质量上,都获得了本质的改变和提升。比如一些战争影片的配乐,就可以在MIDI的帮助下轻松完成,而不是像之前一样,通过反复的录音完成,从而实现了资源的节省和高效。号称中国第一部歌舞电影的《如果・爱》,就全部使用了数字化的配乐制作,充分展现出了音乐本身的魅力,带给了观众以全新的审美体验。日本著名作曲家久石让近年来和中国电影人的合作很多,他也是一位数码音乐的高手。比如在《情癫大圣》中,它使用了陨石降落的音乐效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他又利用数码手段,将中国传统乐器主题和西方的管弦乐交融在一起,仅从音乐上就实现了一种“后现代”。未来的电影音乐,将是数码音乐的天下,中国电影音乐还将在这条道路上做出不懈的探索。可以预见,数字化的制作方式,将会是未来电影音乐创作的主流,电影音乐也将会因为数字化的加入,而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和世界各国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层的接触,电影音乐也是如此,在多元化的文化发展环境下,发生了鲜明的风格变化,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的表现。进入新世纪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更加鲜明,中国电影音乐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让电影音乐,既能够实现其原有的艺术功能,又彰显出独立的艺术价值,成为一个关键之所在。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之前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回顾,无疑能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就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音乐的风格变化进行了分析,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影音乐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陈奕君.电影音乐是否独立存在[J].大舞台,2010(01).

[2] 崔慧晶,于澎.电影音乐欣赏漫谈[J].电影文学,2011(09).

[3] 杨月,苏源.如此《徘徊》――简评电影《早春二月》的音乐[J].人民音乐,1964(12).

[4] 陈蕾.电影音乐的主体性[J].电影文学,2011(01).

[作者简介] 张弛(1985― ),男,河南郑州人,洛阳理工学院师范部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艺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