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男权主义战场的斗士和俘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男权主义战场的斗士和俘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名利场》是十九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萨克雷的代表作,在他的笔下有两个生动的女性形象,一个是敢于挑战当时的男权主义传统的大女人,另一个则是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小女子,本文着重从反对男权主义的角度上,比较二者之不同。

关键词:名利场;萨克雷;男权主义

Abstract:Vanity Fair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nineteen century famous realism story writer Thackeray.In his work,there are two active Female Characters.One is brave to challenge the Male Chauvinism in the society.The other is cowardly and yields to everything she has suffered.This paper is going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characters from the way of opposing Male Chauvinism.

Key words:Vanity Fair;Thackeray;Male Chauvinism

《名利场》是萨克雷文学作品中最具时代艺术色彩的一部作品,它出自17世纪英国作家班扬的寓言小说《天路历程》中的一个地名,萨克雷借用这个地名作为他的小说书名,借以讽刺当时上流社会浮华狡诈的现实。书中的人物形象生动,跃然纸上,对资产阶级的风气和世故人情的描写更是深刻到细致。故事通过讲述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刻画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各个阶层人物在日常生活中争名逐利的情景,深刻地揭示了英国上层社会的道德危机和腐坏堕落。女主人公利蓓卡出身贫苦,步步挣扎,苦心经营,一心掌握自己的命运,梦想摆脱困境,跨入上层社会。利蓓卡是萨克雷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也是他所憎恶的人物。另一个女主人公也是漂亮姑娘爱米丽亚,但与利蓓卡相反,爱米利亚出身优越,安于天命,又渴望爱情,最后家庭幸福,生活富足,在作者眼中,她是典型的好妻子的形象。在她们身上,反映了小说家对人世的批评和思考,更体现了他的男权思想。

19世纪初期的英国处于维多丽亚时代,妇女受到传统道德的约束,女性的价值定位和衡量标准完全系于男性的掌握之中,以男性的利益为出发点。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女性形象都是男性塑造出来的,并非是女性本质的体现。因为在他们的社会里,女人只能从属他们,只能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为人处世。如果女人想要为自己自私一下或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的话,那肯定是行不通的,而且必然会遭到男权社会的扼杀和唾弃。19世纪的英国妇女主要是作为家庭角色而不是职业角色出现于社会,因此她们的社会功能有很大的局限性。妇女的地位低下,只是男人的附庸和奴婢,她们没有权利,没有资产,只能依靠婚姻,成为一位先生的太太,必须按照丈夫的标准来行事。而小说中却有一位女子无惧无畏,敢于挑战男性为中心的社会。

一、一位勇敢的斗士――利蓓卡・夏泼

利蓓卡・夏泼聪明干练、攻于心计。她一生都在编织经营着自己所向往和追求的人上人的上层社会生活美梦和理想,通过自己的姿色、聪明、不择手段地攀龙附凤、出人头地,结果,她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婚姻成功地跻身于上流社会。这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里,是无法容忍的,这也是充满男权主义思想的作者憎恶她的原因。

从道德意义来说,她不是个好女人。她欺骗丈夫,同时欺骗所有她所认识的人。但同时她聪明乖巧,八面玲珑。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她认为有用的人,她都会竭力逢迎,百般讨好,为己所用。例如在护理家财万贯的老太太克劳莱小姐时,为了得到她的家产,利蓓加特别精心照顾,日夜守候。在病房的几个星期几乎令她筋疲力尽,与此同时机灵的她还能用惟妙惟肖的模仿表演逗得老太太格外开心,因此很快赢得了老太太的宠爱。

更重要的是利蓓卡同时也是一个有主见和独立性、能干的女人。她只身回伦敦与丈夫的一大群债主谈判,用1500镑现款把债务完全付清;男爵去世后,她与丈夫回家得到了男爵家的承认,不久,她在公爵夫人的引见下,进宫觐见了英王乔治四世,这次她真是如愿以偿,出尽风头,总算挣到了非常体面的地位。后来,她和斯丹恩勋爵不正常的关系被丈夫发现,掀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贞洁在妇女的生活中占优非常重要的地位。丈夫决定离开她,社会舆论对她的也是一概的嘲讽,她在伦敦呆不下去,只好到欧洲各地过流浪的生活。

从她的经历和遭遇中,虽然中间充满着崎岖与无奈,结局也很落寞,但我们看到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一种对权势和男性中心社会的挑战。她把自己性格中求真、向善、悟美的一面和为达到目标、实现梦想而不择手段的一面发挥的淋漓尽致。她知道对待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态度,她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她的性格操纵自如。她清醒地认识到出身贫寒、身无分文的自己要在这个追名求利、尔虞我诈的名利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学会将道德、良心和名誉暂且抛至一旁,利用姿色、智慧和骗术去寻找每一个能使自己挤进上流社会的机会。在夏普不择手段地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她那奋斗和进取的精神。她靠的不仅仅是她的姿色,最吸引我们的还是她的聪明才智、坚强的性格,过人的魄力、以及她那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想摆脱男权统治的独立意识,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她的所作所为正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表现。

在那样一个男权森严的社会里,一个女人不顾影自怜,而是挣脱束缚、锐意争取、努力奋斗。不错,利蓓卡・夏泼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淋漓精致地反映了当时的男性作者对他们眼中的不乖巧、不贤惠的坏女人的厌恶和讨厌,但她给人们或者说给她那个时代的社会甚至我们这个时代所带的震撼是强烈的,或者说是颠覆性的。因为她并不单纯是很多人眼中的一个女野心家、阴谋家、,从她身上我们可以找到诸多积极的方面:她不仅美丽、聪慧、活跃、坚强、独立、忠诚;富有很强的生命力,而且能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身处弱势却不悲观,巧妙地运用名利场中的游戏规则,明确地向男性中心的社会发起攻势,以特殊的方式主宰了社会,成为一个女中豪杰,一名勇敢的勇士。

二、一个怯懦的俘虏――爱美丽亚・赛特笠

爱米丽亚是萨克雷笔下漂亮、温柔、善良的贤淑女性,她出身于富足的中产阶级家庭,和她丈夫乔治・奥斯本一家原本是世交,大家朝夕相处,十分要好。乔治的父亲发迹前,曾得到爱米丽亚父亲赛特笠的提携,经商成了暴发户。原先,为了巴结赛特笠,他让儿子乔治与赛特笠的女儿订了婚,藉此攀高附贵。后赛特笠因生意破产,老奥斯本见亲家家道中落,遂令二人断绝关系。但爱米丽亚却痴情地热恋着乔治,以至于自己苦恋的情人在外面打弹子、赌博、嬉戏取乐,她还在痴情地爱着,以为乔治还在军营忙碌着。后来爱米丽亚和乔治终于避开老奥斯本到教堂草草举行了婚礼。新婚燕尔刚过,乔治已经觉得腻味,显出他阔公子的常态,忙着找别人一块儿作乐,把沉湎于新婚喜悦中的爱米丽亚撂在一边,备受冷落。乔治赴前线作战后,爱米丽亚还在衷心地为丈夫的平安祈祷,渴望他平安归来。后来得到丈夫中弹阵亡的消息,顿感天崩地裂,她受不了这个打击,伤心得神志不清。丈夫阵亡后,她把全部希望、心血都寄托在儿子乔杰身上,对儿子百般溺爱。她还把乔治的画象挂在床边的墙上,无比崇敬、无比忠诚地痴望着他,作为一个精神支柱。

爱米丽亚把爱情与命运的赌注全押在丈夫奥斯本身上,把他当作英雄,作为生活的唯一目的,在漂泊不定的生涯中,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处世善良,把忠贞不渝的爱情和美满的家庭作为其生命的唯一追求,是一个庸俗的理想主义和空泛的爱情至上主义的典型。在爱米丽亚的身上具备男性中心社会所要求的各种妇德:驯良和顺、安分守己,极富同情心,崇拜并忠实于丈夫,从来没有自己的意愿或心计,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她是一个集完美的淑女、模范妻子和母亲于一体的理想化身,是“按男人的想象或愿望而塑造的洋娃娃”。爱米丽亚把自己完全交付给男性中心社会,心甘情愿地受男人摆布,面对被压制、被支配的从属地位,她心安理得,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不幸,她缺乏勇敢的抗争精神,只能无为的屈从、忍受,她完全接受男权社会的任何逻辑和规章,她是男权主义社会中好女人、好妻子的形象,但她用自己的母性负担和自由换来的只是一个更大的牢笼。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不幸,她缺乏勇敢的抗争精神,只能无为的屈从、忍受。她爱情至上的观点使他愈发怯懦,在这样的男权主义中她逐渐失去自我,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丈夫奥斯本的恩施之上。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唯唯诺诺,逆来顺受,注定要成为一个怯懦的俘虏。

三、结论

作品中处处体现着两个女主人公的不同之处,代表善与恶、高尚与自私的两个妇女形象正是萨克雷宣传父权思想、维护父权社会统治,进行说教的鲜明对比两个例子。爱米丽亚是萨克雷为男权主义树立的标准范例,而利蓓加则是彰显这个范例而提供的反面教材。但是,这种被男权主义社会冠以“美德”的美称却是将命运交由他人主宰的庸俗理想主义,是俘虏的表现。而利蓓卡让我们看到,一个女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能依赖男性的恩赐,而要靠自己的斗争来获得应有的价值和地位。尽管她是一个反面人物,但她却在本质上颠覆了父权制,有力地反抗男性对女性压抑和束缚。她通过有悖于常规道德伦理的形象,频频给男性带来威胁和压力,她是男权主义统治下,勇敢的斗士。(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萨克雷,名利场[M],杨必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4]周定之.英国文学作品赏析[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张生珍.剖析《名利场》中蓓基的另一面[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1,(4):1-3

[6]高丽萍.不同的遭遇相同的命运[J].石油大学学报,2002,(4).

[7]谢辉.《名利场》中的比喻及其人物创造[J].郑州大学学报,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