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路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路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两型社会”建设给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要调整优化办学思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紧密对接“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不断促进自身的科学发展,为“两型社会”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 “两型社会” 高职院校 路径

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为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势必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历史性机遇。“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要依赖于人的素质提升和科技的全面进步,而与行业企业联系特别紧密、与工作实际特别贴近、与技术创新特别关联的高职院校,肩负着弘扬“两型文化”、建设“两型校园”、培育“两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这就决定了它们在“两型社会”建设这一重大变革中,必须反应敏锐,有所作为。高职院校如何顺应时代要求调整优化办学思路,积极探索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路径,不断提高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能力,是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两型社会”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影响和要求

“两型社会”建设中“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和要求,将日益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理念、办学方针、校园规划、人才培养、管理策略和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使高职院校的办学和管理产生深刻变化。

1.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和要求。

“两型社会”建设势必引起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两型”产业的不断增长扩张,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不断互动和融合,必将导致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这就迫切需要高职院校积极融入地方经济,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目标、模式、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紧密对接“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努力成为“两型社会”建设中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对科学研究的影响和要求。

“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事业,它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和所有环节,这将是多层次系统构建的综合创新,也将是多环节有序推进的实践过程。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要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其现有的能力和优势,积极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通过知识和技术应用,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通过科技咨询与服务,参与社会变革和进步,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3.对服务社会的影响和要求。

“两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强化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使其服务对象和手段更加多元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面向区域内“两型产业”和行业企业,加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与培养力度,努力提供各类技术开发、创新、推广和服务,加强对“两型文化”弘扬与传播,使学校成为区域内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中心、共享型社区学习中心和先进文化传播中心,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点。

二、高职院校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发展还未纳入“两型社会”建设的视野,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还比较低,吸引力还不够大,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境地。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职院校发展还未纳入“两型社会”建设的视野,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以湖南省出台的“两型社会”建设“1+12”方案为例,该方案未包含高等教育发展的专项方案,管理部门未将高职院校发展作为“两型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两型社会”建设总体规划中,其发展指标依然以经济类、社会类指标为主,未将教育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在“两型社会”建设资金投入上,其主要流向是在交通、运输、能源和环保等方面,并未将加大教育投入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在社会力量的动员方面,对高等教育的依靠还很不够,“两型社会”建设工作与高职院校发展的沟通、衔接机制也未建立,无法实现彼此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2.高职院校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反应不够敏锐,主动服务亟待加强。

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肩负着弘扬“两型文化”、建设“两型校园”和培育“两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有必要也有可能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区。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相当部分高职院校对建设“两型社会”的意义、原则、目标、内容和措施等方面不是很了解,主动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识不强,还未将“两型社会”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没有采取各种有力、有效的措施寻找新方法,建立新制度,形成新机制。多数院校在办学方针、校园建设、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还未实现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对接,主动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亟待加强。

三、高职院校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路径

1.大力弘扬“两型社会”新文化。

高职院校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其本身就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对象。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校园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管理服务之中,在“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示范和辐射效用。一是要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作为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逐步建立起与“两型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和伦理道德体系,并不断丰富与完善,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弘扬“两型社会”新文化的宣传教育和社会公益活动,强化节约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文明和生态文明,使广大师生成为弘扬“两型社会”新文化的先行者;二是要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院校之间资源共享的试验,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水平,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区;三是要以自身的积极作为带动周边社区民众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让节约环保观念深入人心,走入千家万户,在全社会努力营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良好氛围,为“两型社会”建设注入强大的文化活力和精神动力。

2.加快培育“两型社会”新人才。

高职院校是“两型社会”建设中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建设“两型社会”,既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又需要大量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尤其是与“两型”产业相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一项主要职能,它通过培养大量的熟练掌握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和新设备的高技能人才,从人才供给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满足“两型社会”建设的需求。

首先,高职院校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对接“两型产业”,构建与“两型社会”建设相适应专业体系。要紧密结合“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和学校自身条件,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现有专业布局,停办市场竞争力差的专业,整合相似性较强的专业,合理开发和拓展“两型社会”建设急需的专业,努力形成专业(群)之间、专业(群)与“两型社会”建设之间“结构优化、相互支撑、资源共享、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使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两型社会”建设需求。

其次,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符合“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的课程体系。要按照“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以教学模块为课程结构,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双师’教师为课程主导”的要求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渗透课程教学各个层面和环节,达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最后,高职院校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要深入调查了解“两型社会”建设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的需求状况,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适应“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不断赋予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以鲜明的“两型社会”内涵,从而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从“两型社会”视野来决定其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能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从而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生力军。

3.积极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科技服务。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两型社会”建设中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科研能力和人才优势,积极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的相关课题与项目,通过知识和技术应用,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将其科技势能转化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强大动能,转化为生产社会财富和不断优化环境的现实能力,从而成为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的生力军。因此,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要立足“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坚持正确定位,要立足校情,切实为教学教育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要以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为主,从本地区行业、企业、社区、农村的科技服务需求出发,积极开发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产品。要加快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大力开发有推广意义的科技成果,比如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等。同时,高职院校可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技术开发中心,与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广泛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活动,推广对职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等,促进全社会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欧阳河,李剑.两型社会建设与高等教育互动有待研究[J].高等教育参考资料,2008,(4):1-8.

[2]张盛仁,田寿永.高等职业教育与“两型社会”建设[J].理论月刊,2008,(7):92-93.

[3]雷久相.建设“两型社会”与职业教育关系简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6):35-38.

[4]杨光宇.示范性高职院校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路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21-23.

基金项目:2009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对策研究》(主持人:侯建军,项目编号:09C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