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机理和方法、效果进行详细的介绍。针灸是我国中医学的一个辩证科目,其在治疗运动性疲劳方面效果显著,主要作用表现在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调节免疫功能、预防运动性的下丘脑组织功能紊乱、而且能稳定机体内在的环境、有效帮助缓解肌肉疼痛以及在抗神经中枢、精神疲劳等。临床医学试验表明,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安全性、有效性均较高,而且很少发生不良反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治疗过程的取穴、指标选用以及操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努力探索,进一步发掘针灸在抗运动性疲劳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针灸疗法;疲劳;疗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18-01

1 前言

所谓的“运动性疲劳”是机体在运动的时候,其机能的能力或者工作效率都有下降表现,无法再维持特定水平的生理过程。在发生运动性疲劳之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恢复,会导致过度疲劳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其他病症。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快速消除疲劳、延缓疲劳而且安全性高的办法是当务之急。针灸是一个有效的办法之一,其具备安全性高、有效性高、不良反应少及不涉及兴奋剂问题等优势,以下具体就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得进展进行分析。

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由于运动性疲劳的发病机理复杂,目前尚未有一个具体的定论。以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运动性疲劳存在能源衰竭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说、中枢递质失衡说、自由基说、突变理论及脂质过氧化、细胞凋亡等理论。从中医的角度看,运动性疲劳是“虚损”的表现,具体为肾虚、脾虚及气血两虚等。

3 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进展分析

3.1 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通常运动会引发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不但会增加体内的活性氧,还会增强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造成运动性疲劳。目前已有相关医学试验证实,针灸可以起到抗脂质过氧化,清除体内自由基的作用。朱梅菊等进行了针刺小白鼠足三里穴的试验,发现所有被针灸组的小白鼠,其体内的谷胱苷肽过氧化物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酶活性都高于对照组,这基本上表明,针刺足三里穴可以提升小白鼠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史曙生等对运动员的足三里和神阙二个穴位进行针灸处治疗,结果显示,艾灸能令患者体内的SOD活性维持稳定的水平。

3.2 改善机体能量代谢,稳定机体内环境:试验表明,针灸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对机体能量的代谢进行改善,因而有效地缓解了运动性疲劳状况。王文远等提出,针灸后人体会由正常态转向应急状态。而应激性会调整人体的储备,例如提高血红蛋白含量、增强血液携氧的能力以及提升糖异生各酶活力等,从而防止疲劳对肌纤维造成损伤。李红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穴能够改善运动后人体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异常状态,有利于维护红细胞形态完整。

3.3 影响中枢神经递质和相关激素水平:一氧化氮、神经递质5 HT以及氨等物质也是引发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通过,针灸,能够调节此类神经递质而达到缓解运动性疲劳的效果。陈雄华等通过针灸大鼠的关元与足三里二穴,显示可调节的B淋巴细胞数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功能;史曙生等对运动员的足三里和神阙进行艾灸,结果发现运动员运动时的NOS的活性和血清NO含量都有增加。这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缓解运动性疲劳。

3.4 其他:有研究显示,通过针灸缓解DOMS能够有效解决疲劳问题。陈雪琼等认为,实施针灸治疗,能够恢复相关酶类的活性,如Na、 KAT P酶、Ca酶等,这些酶类活性的恢复,能够起到缓解肌肉僵硬、缓解痛疼等作用。

4 针灸取穴的方法

4.1 辩证配穴:大部分学者认为,运动性疲劳的症候主要表现为体虚,观点为运动要耗费大量的体能和精神,因此是将运动性的疲劳概括为身体疲劳、脏腑疲劳以及精神疲劳三个方面。中医根据此分类以及产生疲劳的机制,主张防止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主要注重补肾、健脾和养肝。在这个基础上实行辩证配穴治疗。由于中医关于运动性疲劳的分类还有许多学说,尚未有统一的分型出来,因此辩证配穴的方法随意性较大,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进行。目前,在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时候,最常选择足三里、关元、神阙三个穴位进行针灸。

4.2 针灸的方式:临床上,针灸的办法较少,最常见针刺、艾灸或者针刺配合艾灸。进行艾灸经常采用温针灸、艾条灸中的雀啄灸、温和灸、回旋灸或者电针等。最近几年,随着运动医学的发展,中医药运动补剂成功研制而且在治疗运动性疲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的医生尝试将针灸与中医药运动补剂结合起来进行治疗,例如,隔物灸、穴位注射、药条灸和穴位敷贴等针药结合办法。

4.3 针灸疗效的评价方法:评价针灸疗效的指标很多都是依据运动性疲劳的机理和所研究的结论设定的,例如自由基的损伤、能量物质的消耗、体内代谢物质的堆积或者激素水平的变化,还可以依据治疗对象的主观感受进行评定,往往是评定的指标集中在哪个方面,结论就会直接反映针灸的治疗作用,这样的评定方式难以令让接受。另外,因为试验方式、实试验对象的来源、指标测定时间和操作方式等都没有规范的标准,这致使试验的结果可比性不强,而试验结论的可靠性、真实性受到干扰,因此,中医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应该构建一套完善的试验模型,以及制定一套完善的效果评价标准,并选择适合针灸治疗的机能评定和评价抗疲劳针灸的敏感指标,从而能够进行客观的、科学的临床疗效评价。

5 小结

不论是运动性疲劳的机理研究,还是临床研究,对针灸治疗的方式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理论学派众多,目前尚未一套完整的应用规范和方法体系。随着现代先进医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深入研究运动性疲劳的机理,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理论,结合临床实践逐渐研究出一套统一的治法治则,这是当前针灸疗法抗运动性疲劳以及将其更广泛应用在运动领域相关病症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陈永珍,许易,杨威斌,等.穴位埋线治疗运动性疲劳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J].中国针灸. 2008(09)

[2] 桑莉.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疗法[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17)

[3] 石峰,李君芳.针灸防治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09(01)

[4] 张艳红,刘军,李晓峰,等.针灸抗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与思考[J].中国针灸, 2010(03)

[5] 孙德利,陈大隆,张琰.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