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技能养成与终身发展双线并重的中高职连贯培养模式之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技能养成与终身发展双线并重的中高职连贯培养模式之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中高职连贯培养模式则是中高职衔接的新探索。文章在综合比较目前国内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基础上,对中高职连贯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开展对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养成终身发展;连贯培养;思考

作者简介:刘瑞平(1965—),男,湖南津市人,广东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1-0042-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则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这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总体要求。统筹中职与高职,即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筹划,中职与高职的有机衔接理所当然是其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内职教界一直在探索中高职衔接的模式,希望能打通一条科学合理的由中职通往高职的路径,以避免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技能训练倒挂等问题,更好地培养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从人才培养规格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中级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两者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但在层次上,有一个由低到高的提升过程。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紧密配合,当前,我国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对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以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是值得职教界 深入思考的问题;在让学生掌握各种技术技能的同时,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是值得职教界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一贯制模式,即一所高职院校与几所中职学校合作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二是对口升学模式,即部分中职毕业生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的模式;三是直通制模式,是在同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高职。各省市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依据本地实际情况稍作调整。

试以广东省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广东目前中高职衔接一般有三种途径:3+专业技能证书、对口自主招生和中高职三二分段。这三种中高职衔接模式起步有早有晚,都是为了搭建职业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解决中高职衔接问题,但从其发展情况来看,三种衔接各有利弊。

(一)3+专业技能证书

从2005年开始实行,“3”指语文、数学、英语。因为要考语文、数学、英语,所以高考分班早,一般从二年级就开始分流,学生获得专业技能证书后,报考高职的学生进入高考班,重点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这实际上是重视学历而忽略了课程体系特征与专业能力的学制式衔接。学生较早进入文化课应试教育,与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技能训练的指导思想不太一致。

(二)对口自主招生

要求学生所学专业与高职招生专业大类对应,并取得与招生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上(含中级)技能等级证书 ,学生可报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高职学院。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专业能力的衔接,但因生源较为分散,专业上只是大类对应,学生基础有较大差异,课程体系的衔接依然存在较大难度。

(三)中高职三二分段

属自主招生的范畴,与普通高校自主招生有较大区别。该模式招生计划明确,专业对口,学校对接,为中高职衔接提供了较为顺畅的路径。但转段时较高的淘汰率给中职学校教学带来困扰,培养目标到底是以转段升学为主还是以就业为主,让相关中职学校很纠结。另外,教学设备的配套衔接也成问题,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分段实施与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与完善。中职三年分段教育,学生在理论与技能上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如何避免学生进入高职之后重复学习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完善。

二、中高职连贯培养新模式

中高职连贯培养的意义与分段培养不同,其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是高职学院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五年均在同一所高职学院培养;二是由一所高职院校和一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联合招生,学生五年均在中职学校培养,毕业后取得高职文凭。前一种是前面已提及的直通制模式,后一种则是连贯培养的新模式。笔者关于中高职连贯培养模式的思考,主要针对后一种。

教育部职教中心所研究员姜大源先生认为,中职与高职是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从层次上看,技能可区分为经验层面的技能和策略层面的技能。经验是策略的基础,策略是经验的升华。旨在掌握经验技能——初级技能的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旨在掌握策略技能——高级技能的职业教育则是高等职业教育[1]。这种划分,单从层次的角度而言,是有道理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那么简单。首先,目前高职生源绝大部分是普高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薄弱,甚至是“零起点”,谈不上经验的积累 ,无法实现在经验层面上的升华。其次,中职生源普遍文化基础较差,而多数中职学校过于强调技能的培养,相对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进入高职学院的中职生源文化理论基础薄弱,经验与策略的整合和集成也难以实现。也就是说,目前无论是普高生源还是中职生源,或因为技能基础薄弱,或因为文化基础薄弱,在形成策略层面的技能时,都有很大的缺陷,难以达成目的,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能较好地关注学生的技能基础,又能较好地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中高职连贯培养模式则有可能使二者兼顾,从而达到解开僵局的目的。

(一)天津、上海中高职连贯培养模式的尝试

2011年9月,笔者随东莞市教育局职业院校考察组一行对天津、上海两地的中高职连贯培养模式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天津、上海两地的中高职连贯培养均处于尝试阶段。天津机电学校、天津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于2011年开始,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班”名义小规模试点。实验班依托行业、职教集团,其主要目的是发挥职教集团内院校的办学优势,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搭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上海则于2010年开始由7所院校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进了中职就等于进了大学,这是中高职“五年一贯制”吸引众多优秀初中生的“卖点”。因处于试点阶段,两地在办学规模及招生计划上作了控制。

天津、上海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时间不长,但从操作上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其共同之处在于:第一,学生五年均在中职学校学习,毕业后取得高职文凭。第二,都有较深厚的行业背景,依托职教集团大平台,都有相对应的中职高职院校,共同做好中高职的衔接。第三,招生批次都放在较前位置,确保了生源素质。第四,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均以高职为主,中职为辅,教学管理以中职为主。第五,经费方面,前三年按中职收费、拨款,后两年按高职收费、拨款。第六,都处于起步阶段,招生人数不多,规模控制较严。

从办学模式与培养机制来看,中高职连贯培养虽也属于“五年制大专”,但既有别于以往的“五年一贯制”,也不同于现在的“中高职三二分段”。新的中高职连贯培养模式颇具改革意义,由高职院校和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联合招生,课程体系衔接与学生管理由对口的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共同实施,为较好地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两张皮”问题、增强中高职内涵式衔接提供了可能。

(二)开展五年制连贯培养的必要性

一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具体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秉承终身教育理念,因此,不能把职业教育简单等同于就业教育。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和人的自身发展要求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除了关注服务、关注就业之外,还得关注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内生需求。中高职连贯培养,搭建了学生成长的新的“立交桥”,多元发展连贯培养的内涵,能使中高职衔接日趋完善,并使终身教育理念逐渐得以体现。

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基石。2011年11月启动的《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提出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面对如此巨大的高技能人才总量需求,职业教育应该担负起人才培养的责任。中高职连贯培养模式便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拓展出的一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三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有效途径。目前从天津、上海两地的招生情况看,中高职连贯培养对学生有较大吸引力。2010年上海首次试点“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首批招生490余名,平均录取比15∶1,480个招生计划吸引7000多人报考,职业教育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大增。

广东中高职连贯培养即将起步。以东莞为例,2012年东莞将设点成立“中高职连贯培养实验班”,并将实验班的招生批次放在重点高中后一批,即第二批,位于普通高中招生之前,体现了市教育局对中高职连贯培养的重视。生源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能否就此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虽还有待于观察,但领导、学校、企业、社会的共同关注,已使高起点的实验班令人期待。

(三)双线重的高职连贯培养之特点

1.培养的连贯性有利于学生技能的长期养成。良好的职业技术能力的形成,是长期训练与积累的结果。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以普通高考招生为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薄弱甚至是“零起点”,这相对制约了职业教育重视技能的特长发挥。中职生源则只有三二分段模式的专业对接紧密,另外的衔接则专业不对口或不完全对口,中职所学的专业技术课,包括已掌握的专业技能与能力,进入高职后仍要重复学习,效益很差。即便是三二分段模式,两类不同层次的学校完整对接,从理论上说是可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有困难,容易出现中高职各自为政的局面。

中高职连贯培养模式则可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种一贯制衔接与分段式衔接相比具有优势。学生基础较统一,起点较高,为培养质量的保证提供了前提;学生五年均在同一所中职学校就读,教学上便于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可避免学习内容的重复;课程体系延续性强,培养的连贯性能使学生分阶段达成技能目标;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稳定的专业思想和扎实的职业技术能力,从而保证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制造”,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一流技工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学习与实践的环境,需要有培养的层次性和延续性。从经验层面的技能向策略层面的技能的提升,既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别所在,也是中高职衔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中高职连贯培养模式的优越之处,便是能促使学生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实现由初级技能向高级技能转化上升,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2.便于统筹安排中职、高职阶段的实习实训。分段式的中高职衔接,无法统筹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甚至连教学设备也很难根据课程体系的要求来统筹衔接。各中职学校因办学条件的不同,在实习实训设备和基地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即便是同一专业的学生,也因为就读的中职学校不同,而基础各异。一直以来中职与高职基本处于分离状态,以高职为主统筹安排好对口专业的教学与实习实训,还需要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中高职连贯培养则相对容易操作,较高素质的生源按专业集中于一所学校,只需依照对应院校共同商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分阶段做好计划,便易于解决此类问题。

3.培养的延续性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大众对优质职业教育的期望而言,还存在较大差距。职业院校特别是一些中职学校,由于办学的压力,加之学制短,往往急功近利,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就业导向”和“技能培养”的倾向,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忽略了职业教育终身发展基础性的教育价值取向[2]。

世界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更多的是关注“职业导向”和“终身发展”的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职业院校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有无自我发展的后劲,有无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关系到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幸福。职业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关键在培养学生直接成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劳动者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从远处着眼,增加基础性、通用性、复合性的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长期的工作、生活和发展服务,为今后的教育和培训创造接口和条件。

中高职连贯培养兼具中职与高职双重特点,学生进了中职就等于进了大学。一方面,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又将教学和学生管理带入了一个新领域,需要新的实践与探索。但只要对口的中、高职院校做好协调,依据专业要求,共建课程体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中、高职文化的融合,避免中职与高职的简单相加,连贯培养新模式便能较好地兼顾技能养成与终身发展的双重要求。

4.能增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内涵式衔接。从时间来看,我国的中职教育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中专历史也有50余年,经验是相当丰富的,而多数高职学院开办尚不过10年左右。由于起步较晚,中高职的衔接还较多地局限在学制衔接等注重形式的粗放式衔接上,内涵式衔接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所谓内涵式衔接,主要指课程体系的衔接。中高职衔接发展的高级阶段,应该从注重形式的衔接(如学制的衔接)到注重内涵式衔接的发展。

中高职连贯培养模式是在相对应的一所高职院校和一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之间展开,因而使得课程体系的衔接相对容易。只要学校与有关行业、企业加强联系,相关专业的教师加强沟通,便可导入内涵式衔接的轨道。相对于单纯的中职或者高职教育而言,中高职连贯培养学制五年,中职阶段教育与高职阶段教育过渡顺畅,承接自然,在课程衔接、实习实训安排、技能训练、综合素质养成诸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更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四)开展中高职连贯培养的对策

1.确定招生批次,生源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一直较差,是个不争的事实。较差的生源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形象。长期以来社会和家庭都带着某种偏见来看待职业教育,重普教、轻职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普遍心理。要改变职业教育的形象,可在生源素质方面下点功夫。天津、上海两地的中高职连贯培养招生批次都放在较前位置,在第二批录取,依次为:重点高中——五年一贯制——普通高中——中职学校。这样,便较好地确保了生源素质,为开展五年连贯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地可根据本地的生源情况及人才需求情况确定招生批次,以便吸引优质生源,更多、更好地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2.成立中高职联合管理机构促进协调发展。由于目前中高职连贯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成立联合管理机构有利于加强中高职之间以及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并在管理机构的主持下,制定相关的中高职连贯培养管理条例和管理办法,为中高职五年一贯制的持续发展做更细致的准备。联合管理机构可由教育管理部门、职业院校及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多方合作,共同促进。

3.明确高职学院与中职学校的权利与责任有利于衔接顺畅。五年制连贯培养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与学生管理的中高职衔接,因此,必须注重内涵式衔接(其衔接基础是课程和通过课程学习所获得的能力),注重开发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课程体系的对接,应由高职学院牵头,以高职为主,中职为辅,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与培养计划。学生管理则由于学生五年均在中职学校就读,因此应以中职学校为主,高职学院参与管理。但由于五年制连贯培养有其特殊性,管理模式上无章可循,既要兼顾中职学生的特点,又要兼顾高职学生的特点,因此需要管理者结合实际,妥善处理。

4.抓好校园文化的渗透融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中高职连贯培养的学生自入校开始便是大学生的身份,好的作用是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不足的一面是学生五年都在中职学校就读,难以感受到大学文化的氛围。因此需注意两种校园文化的融合渗透,让学生在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历史的积淀和凝结,是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校风的象征、品牌的标志。良好的校园文化,一定在学生身上打下传承与精神的烙印。对应开展五年制连贯培养的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在办学上都有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如何将两种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连贯培养班的学生身上打下烙印,是中高职连贯培养模式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5.建立合理的甄别机制,探索认定高职入学条件的科学评估体系。就学籍而言,连贯培养的学生,前三年为中职,后二年为高职。可颁发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的双毕业证,便于学生做出就业或升学的灵活选择。学生入校后,或许对学习不适应,或者对专业没兴趣,这都是较为正常的现象。可建立相应的甄别制度,在连贯培养班一年级结束后进行甄别,综合考核,对不适应者进行分流处理,允许转入普通中职班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认定高职入学条件的评估体系,以保障高职阶段的培养质量。

6.探索合理的经费分配制度。经费分配各地有不同的标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在一个大的框架下分配:前三年可按中职生的标准收费、拨款,由中职学校支配;后两年按高职生的标准收费、拨款,由高职与中职分成,按中职生均经费标准返还中职学校,并适当向中职倾斜,以达到中职与高职双赢目的。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与协调发展既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个基本问题[J].职教天地,2011(01).

[2]马庆发.IPQ教育模式:奠定职校生终身发展的基础[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