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性纤维化CT改变与肺功能分级的对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性纤维化CT改变与肺功能分级的对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间质性纤维化ct改变与肺功能分级的对比情况。方法:按照患者的肺功能进行分级,再对患者应用CT进行检查,观察各组患者的影像学改变。结果:患者的肺功能较正常数值明显改变。在肺功能的各个分级中,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肺内异常线影发生率较高。结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性纤维化患者来说,FVC、FEV1%FVC、FEV1、MVV等肺功能指标的异常及早期出现格的各种影像学上的形态改变,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对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性纤维化;CT改变;肺功能分级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诸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疾病也越来越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COPD在呼吸系统中致死率和致残率比较高的一种疾病,在老年人的患病率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心血管疾病[1]。COPD合并肺纤维化的原因至今不明。本研究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性纤维化CT改变与肺功能分级的对比进行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性纤维化的患者75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9例,年龄在34~68岁之间,平均为43.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有关规定的诊断标准,肺功能分级方面,根据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对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严重程度做出分级[2]。1级18例,2级24例,3级16例,4级17例。

1.2方法

采用肺功能测定仪对患者的肺活量、弥散功能等进行测定,并对患者的肺功能进行分级。应用德国西门子生产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机,进行肺的扫描,观察肺部影像学的改变。

1.3观察指标

对各个肺功能分级的患者的CT影像学的表现进行资料分析及数据处理。

2.结果

从统计结果可以得知,患者的肺功能较正常数值明显改变。如表1。

表1 肺功能数值变化

FVC FEV1%FVC FEV1 MVV

测定值 1.77±0.74 86.34±8.38 1.62±0.5 52.37±20.9

占预测值比率 55.4±19.3 111.5±10.9 58.3±19.4 51.9±15.5

在肺功能的各个分级中,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肺内异常线影发生率较高。在1、2、3、4级肺功能中,小叶间隔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88.89%、91.67%、100%、100%,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的发生率分别为100%、100%、100%、88.24%,肺内异常线影的发生率分别为11.11%、50.00%、60.00%、52.94%,如表2。

3.讨论

有最近流行性病学调查发现,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高达8%~10%,其中大约每年有500~1100万人因COPD而致残,致死例数超过100万例[3]。并且其发病呈进行性发展,其中和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的关系最为密切。COPD合并肺纤维化是在COPD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极为常见的病理改变,是COPD病程进展的必然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气喘、活动后喘息加重、气短、胸憋等[4]。

在肺通气功能的测量指标中有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FEV1由于检测结果稳定,可重复性好,目前应用最为广泛。与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可以作为判断治疗效果的一项指标。也有研究发现,FEV1与COPD患者的呼吸困难、生存质量等临床指标以及病死率等一些长期的预后指标之间不具相关性。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特别是在低氧血症的基础上出现高碳酸血症。如果治疗有效,可通过检测基础血气及每间断2h重复血气检测来评价疗效。进行定量CT检查的结果和肺组织学检查的结果具有比较理想的相关性,并且可以认为是肺组织学检查的替代检查方法。并且认为CT评分和COPD患者肺通气容量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并且认为,随着高分辨CT技术的逐步发展,可以对气道的直/内径、气道壁的厚度等进行定量检测[5]。

在本研究中,患者的肺功能较正常数值明显改变。FVC、FEV1%FVC、FEV1、MVV

等均较正常值不同。并且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肺内异常线影发生率较高,同时还伴有不同程度的结节影、胸膜下线等变化,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笔者有理由认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性纤维化患者来说,FVC、FEV1%FVC、FEV1、MVV等肺功能指标的异常及早期出现格的各种影像学上的形态改变,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对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许璧瑜.浅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三级预防策略[J].全科护理,2008,6(12):3224-3226.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呼吸和结核杂志,2007;30(1):453-60.

[3]何晶,李赛玉,姚秀钦.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12):1708-1708.

[4]吴棘,郭盛兰,何云,等.Tei指数在超声诊断肺源性心脏病中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2):113-114

[5]King GG,Muller NL,Whittall KP,et al.An analysis algorithm for measuring airway lumen and wall areas from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ic data[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0;161 (2 Pt1):5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