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泥玩具 第7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泥玩具 第7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的记忆是难以磨灭的,而在童年的记忆中,玩具是最好的伙伴。在今天琳琅满目的现代玩具中,那些民间的泥老虎、小泥人随着岁月的流失,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了。然而,在中国民间,各种各样的泥玩具仍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中国民间泥玩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到了东汉时期,泥玩具、陶玩具已经比较普遍。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泥玩具实物是唐代泥人,它与后世的民间泥玩具的风格极为相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王连海介绍:宋代的时候,泥玩具就已经有大量的资料可以证明,民间泥玩具完全专业化、商品化了,就是在大街上卖了。“七夕”的时候卖“磨喝乐”。“磨喝乐”是一种很特殊的泥玩具,“七夕”的时候用于乞巧的。“磨喝乐”的影响很大,一直到宋以后的历代,都把泥玩具叫“磨喝乐”。泥玩具一直是比较稳定,从它的艺术风格、造型手段、加工的工艺,都比较稳定,所以,一直到现在,它就变成了中国民间艺术中,流行分布最广泛、产量最高和民俗结合得最紧的一种民间艺术品。

中国的泥玩具历史悠久,世代相传,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泥玩具,而这些泥玩具又都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紧密相系在一起的。在河南省的淮阳县有一种独特的泥玩具,他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泥泥狗”。

淮阳县位于河南省南部,相传,这里就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伏羲氏和神农氏的故乡。这里的人祖庙是埋葬伏羲氏头骨地方,所以,又被称为“太昊陵”。每逢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人们都要在陵区内举行盛大的“太昊陵庙会”,方圆数百里的群众纷纷前来赶会。

卖泥泥狗是庙会上独特的习俗,当地人认为,在庙会上出售的泥泥狗都是伏羲的臣民,因为伏羲是人首狗身,所以泥玩具全叫狗。但是,泥泥狗却很少见到狗的形象,多数是猴子、雁和各种怪兽。

泥泥狗中,大量的是一些不为人知,甚至连名字都无法确定的怪兽。艺人们只是根据老一辈人的传授,依样制作,对名称及其含意并不大重视。这个怪兽名叫“高”,也有人叫它“长毛”。为什么这么叫,没人能解释清楚。这个葫芦形的泥哨有三个孔和五个孔两种,能吹出不同的音阶,与中国古代乐器中的陶埚极其相像,但是,当地人一律称它为葫芦,大概因为它的形状像葫芦吧。

在泥泥狗中,没有人的形象。当地人说,伏羲人祖爷创造了淮阳的人,淮阳人就不能再造人。所以,一切人都由猴子来代替。

泥泥狗中猴的形象最丰富,或坐或立或骑,猴的四肢都极其简略,突出孕育生命的腹部,这占据整个腹部的图案,也常常出现在龟、蛙、鸟的身上,有学者认为,这种装饰图案象征着女性生殖器官,是上古时代生殖崇拜观念的传承与遗留。

泥泥狗的制作者都是普通的农民,他们在每年的庙会期间制作一些,拿到庙会上去卖,在县城附近的十里八乡,几乎村村都有自己擅长的品种和技艺高超的艺人。

泥泥狗不论大小都是手捏的,不用模子翻制,工艺过程分为打泥、搓坯、成形、打底、画花五个步骤。

打泥的目的是使泥土均匀、柔软。泥打好之后,就该捏制成形了。捏好的泥泥狗经过两三天的晾晒就可以上底色了。

泥泥狗以黄土为胎,黑色染底,用赤青白色绘纹样,体现了五色五行的早期色彩观念。黑色的中国民间属正色,泥泥狗大量使用黑色,寓意以正压邪。泥泥狗身上的花纹似是而非,近似抽象,甚至给人一种强烈的现代意味。而泥泥狗的彩绘工具更为独特,画花时,不用毛笔,而是用一枝削尖的高粱秸。用这种特殊的笔画出的纹样,线条挺括饱满,独具韵味。

泥泥狗作为祭祀人祖的供品,在长期的传承变化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特殊的玩具,直到今天,这种玩具仍具有祈福纳祥的寓意,来赶会的人们都要买上一些带回家去,祈祷一年的平安吉祥。

泥玩具所表现的内容多取自民间的故事和传说,使得泥玩具都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在陕西省的凤翔县,有这样一个传说:明太祖朱玩璋曾在凤翔的六营村安营扎寨,军营里有一个会做泥人的老兵,经常带领大家做泥面具。一次,敌兵偷袭军营,老兵让大家戴好面具,站成一排,吓退了敌兵。后来,军队撤走了,而老兵却留在了凤翔,继续做他的泥面具。传说中的泥面具,就是现在凤翔的泥挂虎。

凤翔的泥玩具已有300多年历史,这泥面具、泥娃娃、泥牛、泥马,都是村民们非常喜爱的玩具。这里的婴儿满月时,外婆一定要送一个最大的泥老虎,用虎来避邪,希望孩子平安无恙,长得虎虎实实。

泥挂虎的制作上,讲究粗塑、细描、重彩。泥塑做坯这一环节比较简单,省略了一切细微的雕琢,以粗犷丰厚的结构来完成基本造型,再领先纤细的纹饰把玩具装饰起来。每一件玩具的要主功夫都表现在墨线上。

有着古老历史渊源的凤翔泥挂虎,在造型上,常常使人联想起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充满狞厉之美,人们用它来震慑鬼魅和驱除邪恶。而在纹样和色彩的运用上,艺人们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倾注其中,使作品饱含着纯厚、执着热烈的质朴美。

无锡惠山大阿福是中国泥娃娃的代表,关于阿福的来历,在惠山流传着这样的民间传说。在很早以前,惠山一带野兽横行,危害儿童。有个叫“沙孩子”的小孩,勇斗猛兽,为民除害。为了纪念“沙孩儿”,人们用惠山的粘土塑造了勇敢的“沙孩儿”的形象。后来,经过历代艺人不断的加工创造,这个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艺术形象,便在人们心中活了下来。

阿福是惠山泥人的代表,他那天真可爱,充满童趣的形象,几百年来,一直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变迁,阿福的形象也不尽相同。但基本造型都是一个或一对胖娃娃。身穿五福袄,怀抱大青狮,显得文静中有威武,端庄中又带憨厚,从内容到形式都紧扣“福”字主题。

惠山泥人的原料,取自惠山脚下,据说真正的惠山泥仅有十八亩半的面积,泥质细腻柔软,可塑性极佳。又被称为“磁泥”。

早期的惠山泥人,主要是以玩具为主,统称为“耍货”,大都是用模具生产的,加上简单的彩绘。

手捏泥人是随着戏曲在江南流行而兴盛起来的,以塑造戏曲人物为主,也表现市民生活、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等。

无锡泥人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喻湘莲:雕塑是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慢慢的从粗到细的一个过程,手捏泥人就不是的了,它的过程是一气呵成的。我们传统有口诀,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从下到上,说明结构,先捏脚,再捏身,再粘手,再安头。由里到外指的是先穿里面的衣服,再穿外面的衣服。跟我们现实生活很自然的那么一层一层的过来。分段组合,不像雕塑是整体的,它是一段一段的过来,再组合起一个人,但是这个组合,它一定是一气呵成的,不能断气。戏曲艺术有生、旦、净、丑,它有四个行当。每个行当都有基本要求的,比如说做仕女,就要掌握她的腰部特点,做武将就要掌握武将的力度,英雄一般舞台上他都要垫肩,他那威武的感觉就出来了。这都是经过老艺人一代一代的传下来,提炼起来的一种方法。

惠山泥人的造型非常讲究,整个作品不见棱角,饱满丰腴。表面起伏不论大小,一律用弧线完成。造型的圆润精细,为惠山泥人增添了一丝江南风韵。

惠山泥人的色彩具有和谐、含畜的气质,深觉中见素雅、明快中见凝重。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

现在的惠山泥人已没有粗货和细货之分了,在制作上采用了许多新的工艺和技术,作品不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地方特色,而且创作出了具有现代风格的泥人作品。

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的惠山泥人艺术,发展到今天成为了中国彩塑史上灿烂的一页。象征着吉祥、幸福的大阿福被誉为最富有东方色彩的民间工艺品。

中国的民间艺人们用双手赋予了这一团团黄土鲜活的生命和灵魂,让它一代代传承下来,这充满神奇魅力的泥玩具,以它吉祥的寓意、喜庆的形象、热烈的色彩,在人们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也都有自己喜爱的玩具,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丢掉了玩具,也丢掉了童心。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泥玩具是不是能带给你一些儿时的回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