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编剧也要“寻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编剧也要“寻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十几年前,我国文坛掀起一股“寻根”热,其核心是以传统的民族文化为根。当时,戏剧文学似乎并未参与其中,更少有触动。然而如今看来,戏剧创作仍要补上这一课,编剧也须“寻根”。这“根”,乃根中之根、重中之重,即:生活。比起生活来,民族文化是流而不是源,是枝而不是根。生活,只有生活,才是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唯一的根。

一、创新,源于生活

一切艺术贵在创新,换言之,没有创新,艺术就会衰亡,创新乃艺术的生命。然而,这种创新,又以生活为唯一源泉,而不是剧作家的凭空臆造和主观臆断。一切联想、想像、虚构,皆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之根,创新不过是其枝叶与花朵、果实。

编剧的神髓,是“编创”,重在创意,即以生活为原材料,进行加工、重组、创造,形成戏剧材料。“编剧”与“编辑”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编创”,而后者则是“编改”――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改造。显而易见,“编创”必须以生活为基础,离开生活就寸步难行、一无所成;而“编改”则只是“炒剩饭”、“玩花样”,如同魔术一样,不一定以生活为基础。我们不幸地看到,许多剧作家竟脱离生活,以“编改”冒充“编创”,并炒得沸沸扬扬,吹得神乎其神。诸如莎翁名剧《哈姆莱特》的“古典东方版”、曹禺现代经典话剧《雷雨》的“古代版”之类,不是“编改”又是什么呢?如此“编剧”,又何谈“编创”二字呢?至于个别人将“编剧”误认为“骗剧”,搞一些严重违背生活规律的玩意儿欺骗观众,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由此观之,创新必须以生活为源泉,戏剧创作要繁荣发展,就必须重新回到生活之根上来。

二、灵感,源于生活

当然,从生活到艺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号,这其中有一个复杂、艰苦的升华、再造的创作过程,即在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而剧作家的创作灵感又起着火种的巨大作用。

然而,灵感虽然属于创作者自身思维形式范畴,即所谓“灵感思维”,是指在创作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是在一定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新意象、新点子的思维形式。文艺创作与科学研究,都离不开灵感。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言:“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关于形象思维的一封信》,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

但是,灵感并不是神秘之物,更不是天外来物,它同样来源于生活,即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是剧作家扎根生活的活土之中,冥思苦想、长期寻觅,艰苦探索,“踏破铁鞋”之后的不期而遇、偶然所得。灵感虽来于“蓦然回首”之时,但背后是长期大量的生活积累。正如黑格尔老人所说:“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美学》第一卷第364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鲁班经历过生活中被树叶拉破的启发,发明了铁锯;影片《自有后来人》的剧作家在寒夜中发现了巡道工的信号灯,才有了后来的《红灯记》。可见,生活是灵感之母。如果说,灵感是引发戏剧创作原子弹爆炸的“铀”的话,那么生活就是大量的“铀矿”。

由此观之,灵感也源生活,戏剧创作要繁荣发展,也必须重新回到生活之根上来。

三、悟性,源于生活

从一般人到剧作家,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号,这其中,剧作家的艺术悟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悟性即艺术的观察力,理解力、感觉力、表现力等的综合体。“悟”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剧创作中显得十分重要。虽然“悟”本身又分为“顿悟”、“渐悟”种种形式,但所有的“悟”,也必须以生活为基础与前提,即在生活实践中艰苦探索与辛勤思索才能渐渐获得。正如钱钟书所讲:“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谈艺录》第98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由此观之,悟性同样源于生活,戏剧创作要繁荣发展,同样必须重新回到生活之根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