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强语言修养 提高教学魅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表达思想、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的工具,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语文教师尤其要注重语言修养,以提高自己的教学魅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师语言,修养,启发性,艺术性
教师优美的课堂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用语言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心灵,就必须讲究教学语言艺术性。语言艺术的提高应该成为一种自觉地终身追求。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深深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才会对其所教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语言。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他的话更易感染学生,学生也更容易进入他的课堂中。寓教于话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加强语言修养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备课推敲,提高语言质量
课堂语言不精炼、浓度小,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引起反感;程式化地处理课文,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一刀切,势必会使学生听了烦躁不安。学生更喜欢那些新鲜活泼的教学语言。所以,如果教师的语言贫乏、词不达意、准确性不高、不必要的重复、讲话不流畅,以及语言针对性不强等等,都会影响表达效果。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首先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的特点并加以精心设计教学语言。首先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而且要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解决,往往结果却是什么都解决不好。许多课堂实践都可以证明,教师讲授内容越复杂,学生则越抓不住重点。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尽可能对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席”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才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巩固。相反,如果教师拖泥带水地刻意追求“详尽”,常常会出现由于某些词语的干扰或者句子的修饰成分较繁琐而导致学生离开问题核心,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在这一点上,教师的课堂用语只能讲“三分话”。
2.注重设问启迪,提高启发艺术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例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语言: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仔细学习,可以得到答案。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这几个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思考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而且充满无限生机。有这样的一个比喻,它形象地说明了启发性的含义: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手里或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神去摘取。”可见,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把握语言时机,善于因势利导
同样的问题解答,由于所用时间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争取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考虑和选择自己讲话的最佳时机。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不提出疑难不讲;不到学生反复思考、讨论而仍不得其解时不讲。最好是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教师先启发、引导学生,使之自己解决。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这方面有两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一言以蔽之,讲解、解疑的最佳时机一定要选择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之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才能充分理解、牢固记忆。这就是教师课堂讲解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机,让学生充分地去想、去思考,然后再启发他们。
4.注意形象生动,做到明白清晰
首先应该达到准确、明白、清晰、简练,在此基础上要争取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如果教师总是板起面孔,摆出一副“夫子”的“尊严”相,日复一日地干巴巴地向学生们说教、灌输,半强迫性地驱使他们听讲,肯定是教不好语文的。所谓课堂用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首先是指教师用文学语言从事教学活动,抛弃那些已经僵硬而且趋于模式化的陈词滥调;二是随着所教课文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词汇,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语言经常有新鲜感;三是讲授不仅要达意,还应力求有表情,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拨动学生的情感;四是尽可能地使课堂语言幽默,富有趣味性,使学生喜听乐闻,如沐春风;五是尽可能用“三分”微言,体现“七分”大义,使课堂用语含蓄而深刻,精微而深远,这可以说达到了语言的最高境界,学生一定会对之产生一种强烈的美感享受。
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只有提高教学艺术,使自己的语言时刻散发出艺术的魅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对此,我们一定要终身追求,百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