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八荣八耻”的儒学禀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八荣八耻”的儒学禀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荣”、“辱”是一对基本道德哲学范畴。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两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荣”,即荣誉,是指社会对个人履行社会义务所给予的褒扬与赞许,是个人所产生的自我肯定性心理体验;“辱”,即耻辱,是指社会对个人不履行社会义务所给予的贬斥与谴责,是个人所产生的自我否定性心理体验。而荣辱观则是对这种“荣”、“辱”所进行的理论概括:它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道德观包括以下内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一、“八荣八耻”的科学内涵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对荣耻的界定,对是非的判断,对美丑的区分,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着眼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1 “八荣八耻”的理论价值:“八荣八耻”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八荣八耻”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特点;“八荣八耻”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特性。

2 “八荣八耻”的实践价值:“八荣八耻”中的每一条,都体现了做人的道德底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如果“八荣八耻”真正成为个人自觉的道德实践,那么,也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道德理想境界。

3 “八荣八耻”的评判价值:在我们的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则,社会和谐不起来,经济发展不起来,民族精神振作不起来,国家也强盛不起来。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应当成为我们每个大学生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二、八荣八耻对儒家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道德哲学上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帮助中华民族走向了繁荣,而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极其良好的影响。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认为,我国传统道德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要素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关于“爱国、仁爱”的思想。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公私之辩始终是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公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个人的私欲,这样就可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归附。我国历史上许多爱国爱民、为民族为社会、舍小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这种提倡“先义后利”和反对“见利忘义”的思想,不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一切事情,我都应当自觉地不施加于别人,以免别人受到伤害;我希望达成的事情,也要允许和帮助别人能够达成。他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则强调“仁者自爱”。推崇仁爱原则、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是要树立这种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而献身的精神,在“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就是要崇尚“仁爱”原则,“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要树立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弘扬爱国精神,践行报国之志,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强祖国为最大光荣,抵制和反对损害祖国的荣誉、尊严和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以及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心系人民、关爱他人、扶贫帮困、热心公益,通过各种形式为人民多做好事、为社会多作贡献,抵制和反对违背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思想和行为。总之,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要把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2 关于“科学、劳动”的思想。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因而,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要实现这种追求,就应当明智。智,也作知,即理智、智慧。孟子把智看成是判断是非善恶的一种能力,认为“是非之心,智也”。在古人看来,“明智”则必须“好学”,学习既包括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也包括学习伦理道德知识,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离开学将一事无成。《礼记・中庸》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求人们通过勤奋学习,学以成德,学以成性,“变化气质”。

中国历史上的儒家道德思想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认为“仁”这种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遥远而不可达到的。人们应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荀子认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博学”、“慎思”的科学思想,“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勤劳美德,就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按科学规律办事,抵制和反对各种违反科学的思想和行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勉敬业的精神和品德,抵制和反对一切贪图安逸、厌恶劳动的思想和行为。总之,我们既要崇尚科学,又要辛勤劳动。

3 关于“团结、诚信”的思想。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

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在对外关系中秉承强不执弱、众不暴寡、富不侮贫的精神。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中华各民族始终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形成了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是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和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是要像儒家传统“和为贵”、“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的思想,人是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中要具有团结、诚信思想;就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抵制和反对一切损害他人、制造民族分裂、危害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作为立人之本,成事之基,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中自觉做到恪守诚信,抵制和反对唯利是图、弄虚作假、背信弃义、不讲信誉等思想和行为。总之,团结和诚信是现代社会做人之根本。

4 关于“守法、奋进”的思想。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恭敬之心,礼也”。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左传》上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择善而从”。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和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是要如儒家传统“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所言的守法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就是要自觉增强法律和纪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自觉遵守纪律,抵制和反对无视法律权威、轻视纪律规章、违法犯法、破坏纪律的思想和行为以及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精神,抵制和反对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等思想和行为。总之,守法和奋进是人们自强不息和自我完善的不竭动力,也是做人的根本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是“立身之本”,是每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大我”,也是人们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依托,崇尚科学、辛勤劳动是“成人之路”,劳动创造了人,科学成就了人,人之所以能够自我创造、自我生成,靠的就是劳动和科学,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是“做人之道”,人是社会的人,做人之道在于诚信、助人和团结;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是“律己之规”,是人们自强不息和自我完善的不竭动力,是他律内化为自律的根本途径,也是检验每个人道德自律状况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扬了儒学传统道德思想精华,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