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盲校语文课堂教学特点及教学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盲生缺乏文字和生活的直观,盲校语文课堂中存在阅读难、体悟难、拓展难的困惑,课堂上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来应对,可以在铺垫导入、探究课堂、课堂延伸三个教学环节中,采取创设情境和知识铺垫来引领,框架搭设和细节品读来引导,兴趣提升和拓展延伸来引航的策略,提高盲校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关键词:视障学生 课堂局限性 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已成为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但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落实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师必须让出讲坛,这样才能显示课改的彻底性,这样才能表明自己的教育思想是与时俱进,于是,我们的一些教师就会很怕讲,能少讲就少讲,能不讲就不讲,尽量让学生讲,生怕惹上“越俎代庖”之嫌,事实上我们的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不仅仅意味着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它强调了我们的课堂注定不是教师面对知识独白的过程,但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共同参与知识创新的过程。而这一点在盲校的初中语文课堂上要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盲校语文教学特点。
我校初中阶段教材已于2007年就和南京市普通中学接轨,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我校学制也从以前的义务阶段“五四”学制改为“六三”学制,即小学6年和初中3年,不再是用四年的时间来完成普校初中阶段三年的教材教学。视障学生由于视力缺陷,在语文学习上具有以下特点:
1、缺乏生活直观和体验,影响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接受和消化。学生由于活动范围和感知内容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积累,无法对自己不熟悉的生活场景或物体做出准确的想象,所以,学生无法理解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例如在教《沁园春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盲生对课文中出现的北国风光的景象无法做出想象,进而影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接受和对主题的把握。
2、缺乏文字直观,影响学生文言文阅读和长篇幅课文理解。盲文没有表形功能,学生不知道诸如“出世”、“出事”、“出示”等词语在写法上的不同,况且不加声调的“厨师”“处世”、“初始”、“出师”等等词语更是影响了学生的选择理解能力,这在文言文阅读中尤其明显。初中课文篇幅又较长,盲生快速阅读提炼内容较困难。例如明眼学生阅读课文《故乡》一般需十几分钟,但是盲生,他们所阅读的盲文教材在篇幅上达到了24页,通读下来的时间远远要大于明眼学生的时间,由于阅读时间长,学生对于前文会产生遗忘,这又会影响对文本的提炼与品读。
3、学生课外知识拓展缺乏动力。正是因为缺乏生活和文字的直观,使得学生对现实世界缺乏一些客观的认识,而阅读和认知的困难让学生不愿意费力去主动探究这个世界。同时它还影响了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视障学生对于远离自己生活的文学作品往往无法接受,对于那些作品中所出现的一些情感态度会觉得匪夷所思,对文中作者的好恶、爱恨或鞭挞不会产生认同,进而影响他们去自己主动阅读文学作品的意愿。阅读量的不足,更加影响他们的语感,语文的学习就会陷入不良的恶性循环。
二.盲校语文课堂相应的教学策略。
盲生学习语文存在的这些客观问题,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来让盲生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但是,视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视力残疾学生主动探究世界的范围,也不断强化着视力残疾学生的依赖性,这就要求我们去改变这样的状况,我们要让学生真正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并有主动建构知识的意愿,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必须针对视力残疾儿童的实际状况,刻苦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从铺垫导入、课堂探究、课后延伸三个环节恰到好处地引导,化解盲生学习语文的困难。
1、铺垫导入,让情境助课文阅读。
视障学生由于摸读时间长、理解新课文慢,预习辅助资料少,对于新知往往更容易缺乏兴趣,表现为不愿意预习课文,在课堂上效率低,进而更缺乏语感,缺乏对语文的兴趣。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具体可以采取知识铺垫和创设情境两种方法。
首先,知识铺垫。盲生知识面较狭窄,教师可充分利用导入环节进行知识的铺垫,这样不仅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更好地关注课堂,也让学生能更有效地解读文章,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例如我在教《老王》这一课时,我花了将近12分钟的时间,出示了时的图片给低视生看,配以大量的名人的遭遇来解说,再加上对干校、牛鬼蛇神、阴阳头等一些词语的解释,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能更深地理解那个年代的背景,这样才能理解当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会出老王的难能可贵,感受到文本中老王的小人物的伟大光芒。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一个微型的小知识库,课前要储存足够的能量,在课上给学生打开一扇知识的门,引领他们去探索他们所未知的知识世界。
其次,创设情境。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而课堂教学的实践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课堂的一开始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为学生打开一扇充满花香的门,引导学生愿意走进新的知识。比如在上《安塞腰鼓》这一课时,我就在上课之前找了安塞腰鼓表演视频以及一些陕北高原的图片,经过仔细筛选之后,我在课堂一开始就播放了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让低视生能看到一些场景,盲生也能通过声音感受到场面的宏大与震撼,而配合播放的陕北高原的图片和音频解说让学生能很快地走入到陕北高原的氛围,了解陕北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特点,再配以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学生很快被这激昂的情绪所感染,进而在自己的朗读中体味出“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话语中对陕北农民所特有的地域生活文化所孕育出来的生命力量的赞美,学生由衷地对这片土地上的汉子充满了赞叹。这就是情境的铺垫所带来的理解的共通,教师的引导,犹如架通了黄土高原与江南水乡之间的沟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