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背为桥 第3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背为桥 第3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的黎母山下,一条大河蜿蜒流淌,河的上游叫马干河,下游叫龙牛河。每逢雨季,总能看到两段河的岸边放着两双沾满泥浆的皮鞋,两位男教师各自背着学生,一步一步趟过漫至大腿的河水。河对岸,其他学生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们。上了岸,他们带领一群学生,一路小跑进了湾岭镇大墩小学。

马干河和龙牛河是附近三个村村民出入的必经之路,三个村民小组的40多名学生每天必须趟过近20米宽的河水才能到大墩小学。

大墩小学的王文周、王升超两位老师坚持几十年接送学生上下学,背着学生过河。王文周,54岁,在大墩小学执教了33年,是大墩小学前任校长;王升超,45岁,在大墩小学执教了25年,是大墩小学现任校长。

王升超上中学的时候,王文周已经是大墩小学的老师,开始背高田村的孩子们过河,其中也包括他的妹妹。

1984年,王升超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大墩小学教书。他也像王文周一样以背作桥,无数次背着学生趟水过河。大墩小学每天早上7点半上课,王文周和王升超每天7点整就已经分头站在河边,把父母不能接送的学生背过来。下午放学,他们还要背孩子回去。

对于荣誉,王文周和王升超说:“我们别无所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到孩子们自己过桥上学。”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南化塘镇罗堰村罗堰教学点。

落日的余晖撒下一把碎金,投向罗堰村60余米宽的河滩。晚秋微凉的山风中,52岁的她淌着汗,弓着身子,右手拄木棍,左手紧揽背上的孩子,小心翼翼趟过冰凉的河水。

河对岸,是她已背过河的学生;身后的岸边,站着等她背的孩子。

14个孩子,28趟涉水。孩子一个不少地背过了河,她有些吃力地爬上半山坡的堰渠,挥手和他们道别。

紫色衣衫被汗水浸湿,紧紧地贴在身上,她渐渐花白起来的头发被秋风吹得有些凌乱。“年轻时,我送学生过河是一只胳膊挟一个。现在不行了,一次只能背一个,为了安全起见,现在还必须靠它了。”她摸着手中的木棍,憨憨的笑容里难掩疲惫。

郧县南化塘镇罗堰教学点,是她的“家”,也是孩子们的家。33年了,在南化塘镇最偏远的地方,在曾经被群山环绕的白云深处,她用羸弱的脊背背学生过河10万余人次,在水中行程2万多公里。她叫邹桂芬,是罗堰教学点唯一的教师。

从学生家到学校,中间横着一条滔河。每到雨季,河水暴涨,学生往返的拱水桥常常被洪水淹没、冲断。而让人防不胜防的是,罗堰村上游的小水电站常常不定时地放水发电,即使在晴天,上游的大水也会毫无预兆地奔涌而下。每次背学生过河前,她都要先“试水”,“试水”之后才开始背学生过河。她是“旱鸭子”,看见水有点晕!

4岁的男孩曹成阳是班上最爱唱歌的孩子,小成阳有一次说了句让她做梦都想不到的话:“邹老师,我长大了要买辆小汽车把你带上出门,不让你再背我们,为我们受累!”孩子率真的童言,让她瞬间泪水满眶——如果这些孩子上学不再走崎岖的山路,如果这些孩子不为河阻,那该多么美好!

我不知道是什么信念让他们有几十年来的坚持与坚守,也不想简单地给他们贴上伟大与崇高的标签,只是想,什么时候,有关部门能够更多地关心这些地方的道路、桥梁建设,让令人敬佩但又万分无奈的“脊背桥梁”早日成为过去!而更多的人,是否愿意以我们有形与无形的脊背去搭建孩子们成长的桥梁?至少不要出现北京市那样的命令:“关闭打工子弟学校,不得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