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孔子君子小人观的现代价值阐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孔子君子小人观的现代价值阐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孔子认为,就为政者而言,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君子以义为上,懂得仁义、成人之美、和而不同,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小人则以利为上,只懂得财利、成人之恶、同而不和,是无德之人。孔子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深刻的区分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点,并对为政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关键词】 孔子;君子;小人;道德品质

近日细读《论语》,留意到除了讲“仁”有109处外,孔子谈得最多得就是“君子”,达107处之多,有人曾以此为据,把孔子所设想的理想国命名为“君子国”,可见君子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还留意到有关“君子”与“小人”方面的内容,书中孔子崇君子鄙小人的述说很多,像“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篇》)等这种对比的说法就有18处,对于孔子君子小人观的诸多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很有现实意义,很值得为政者借鉴。

一、君子与小人的概念分析

在中国儒家思想中“君子”的概念由来已久,形成了一个含义广泛、层次复杂的概念。从政治思想的角度理解,“君子”可指君王、君主,也即是国家的首领;从法律思想的角度理解,“君子”表示遵守法律、忠实于统治阶级意志的人;从伦理思想的角度理解,“君子”一般指道德高尚、品性优秀,具有崇高人生境界的人;从生活实践的角度来看,“君子”还可以理解为胸怀大志,具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小人”,与“君子”相对,在儒家思想中同样是一个含义广泛、层次复杂的概念。与君王、君主相对,“小人”可指一般的普通的平民百姓;与守法的人相对,“小人”可看做是顾利枉法的人;与有德之人相对,“小人”指道德品性差、人生境界不高的人;与志向高远的人相对,“小人”是指胸无大志,抱负肤浅的人。

在儒家思想里,“君子”与“小人”均可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理解和阐释。今天理解的“君子”与“小人”更多的是从伦理思想的角度来理解,如杨伯峻著的《论语译注》中指出,多数《论语》中出现的“君子”是指有道德的人,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少数指在高位的人,如“君子之德风”(《论语・颜渊篇》);绝大多数“小人”是指无德之人(出现20次),如“小人周而不比”(《论语・为政篇》);只有极少数是指老百姓(出现4次),如“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篇》)。从伦理角度和生活实践角度对孔子思想中“君子”与“小人”的阐释,在今天仍有许多合理的思想,孔子崇“君子”损“小人”对为政者的道德

修养起着引导作用。

二、君子与小人的含义对照

在《论语》一书中,“君子”与“小人”的对照多达18段,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篇》)等,孔子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君子人格,从正反两面来对“君子”进行解释,以便后学更好的选择做“君子儒”。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表现在多个方面,择其要者有以下五点:

(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对义和利的态度,是孔子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也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论语・里仁篇》),“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篇》),在孔子的眼里,道德高尚的君子重义而轻利,见利而为的小人重利而轻义。前者受人尊敬,后者惹人生怨。

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不是说君子完全不要利、完全不讲利,而是说君子能“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即君子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或群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在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发生矛盾的时候,在经济利益与道德准则发生矛盾的时候,决不干违背道德良心的事,决不干非法的事,决不干损人利己的事。尽管孔子一生坎坷,颠沛流离,感到义和利得矛盾并非能轻易统一,他还是明确在二者发生矛盾时,应以道义为上。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篇》)在弟子中提倡“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篇》)、“先难而后获”(《论语・雍也》),旨在以义导利,修身建业,谋求长远发展。这正如孔子所说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篇》)一样,君子心怀道德法律,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地和实惠。孔子在这里把“义”和“利”这一对对立概念点出,让我们作为道德主体来选择做君子还是做小人。

(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这里的“求”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从积极追求的角度说,是指要自强,即是《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或借用孔子在《论语・子罕篇》所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成败完全靠自己;另一方面“求”也有对自己失败原因的探求,就如《中庸》里所说的:“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己身’。”君子立身处世就想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总之是要从自身找原因。

孔子还说过:“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篇》)君子由于有对自己内在仁性的自觉,能够致力于开拓自己内在的人格世界,能够从日常的生活琐事中经过自我的道德磨练与维持,达到通物我、贯己人、一天人的境界,成为一个有坚定的德性与操守的仁人志士。小人由于意在利禄,往往不知返求自省以成就自己的德性,而是求诸他人以获取一己的私利,很难成就内在的精神世界,只能“下达”于利。

(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是表现在生活态度上。君子由于仁德在心、知命达观,安贫乐道,因而即使是在贫困危厄之中,依然表现得坦荡安详、平正舒泰,居于上位则从不心高气傲,盛气凌人。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乱矣”(《论语・卫灵公篇》),“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篇》),君子为人坦荡,真心诚意,没有绕弯,人品如岁寒之松柏。小人则因为孜孜以求利,私欲缠身,因而总是戚戚不安,忧惧贫困。孔子说:“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子路篇》)小人一旦身居高位,却又总患得患失,惟恐失尊而矜己傲物,尽其骄奢,得不到安详舒泰。

(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是表现在待人处事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就是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君子由于能一秉仁心,充分发挥自己内在的德性,从处事应物之合宜合适的要求出发,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促进事物的和谐发展。

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篇》),就是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君子注重合宜合理,强调整体的团结、协作,而不是结党营私。小人则只会盲目的附从上级的意见,而不能从实际出发,提出不同而又正确的己见,他们不注重整体的团结、协作,而只重结党营私。

(五)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这是表现在用人方面。孔子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篇》)就是说:在君子底下工作很容易,讨他欢喜却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不会欢喜;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根据衡量个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务 。在小人底下工作很难,讨他欢喜却容易,用不正当的方式讨他欢喜,他会欢喜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便会百般挑剔,求全责备。君子衡量一个人有他自己既定的标准。如果品格上让君子瞧不起或者不以正当的方式来讨君子喜欢,君子就不会真心喜欢一个人。君子又用人如器,总是根据人的才能去分配工作,每个在君子手下工作的人总是因为各得其宜而干得胜任愉快。小人虽喜欢手下的讨好,但使用人的时候求全责备,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有胜任愉快的感觉。

三、孔子君子小人观的政治伦理价值

孔子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道德修养、义利观、立身处世、生活态度和用人观念等方面。孔子把君子和小人对照说明,是为了让他的学生牢记两者的差别,尽快从“小人儒”提升到“君子儒”的境界,积极从政,以实现自己君子治国的理想。从政治伦理角度来看,尧、舜、禹等不仅是君子型的理想人格楷模,也是为政者在道德品质方面应当努力效法的榜样。概括的来说,从政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注重自身道德修养,躬行实践君子人格

为政者应当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并通过这种道德修养努力到达“君子”的境界。为政者要立志做君子,并躬行君子的道德品质。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篇》),即是奉劝弟子要去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那小人式的儒者。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他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篇》)从政者立身处世和治理政事的根本是自身的道德修养,只有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努力向“君子”的境界靠近,“自强不息”,这样才能立好身治好国。孔子所说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篇》)的君子修养的三个层次,都必须靠“修己”即依赖自身的道德修养,就是同样的道理。

为政者不仅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向内用力,“修己以敬”,为政者还要躬行君子,以身作则,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为老百姓树立榜样,起带头和表率作用。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篇》)为政者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对广大老百姓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不可不时刻注意,努力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二)见利思义,节俭廉洁

对义利的态度,是孔子区别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孔子明确提出:“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篇》)、“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篇》)。他还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很明显,孔子所认为的“君子”主张的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篇》)。这里的“义”是指一个社会普遍推崇的道德准则,“利”则主要是指个人的物质利益。为政者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利益的矛盾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为政者应效法“君子”,时刻牢记“见利思义”,做到以集体利益、长远利益为重,大公无私,先公后私,服从大局。

为政者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节俭廉洁,是“见利思义”的客观要求。即使我们不能做到都像颜回那样贤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至少也要做到孔子所说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篇》)为政者只有节俭廉洁,才能保证德行的实现。节俭廉洁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不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种传统和作风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改革开放的今天,依然需要继承这项优良传统,勤俭节约,廉洁奉公。

(三)心胸坦荡,光明磊落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篇》)在孔子看来,为政者要像“君子”一样心胸坦荡,光明磊落。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篇》)就是说君子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的呢?为政者要加强自我的反省,向君子学习,保持一颗仁德心,达观知命,安贫乐道,做到“固穷”和“泰而不骄”,而不是像小人那样被私心缠绕而整天忧患不已,患得患失,得不到内心的安详与坦荡。

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篇》)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篇》),在孔子看来,为政者应当光明磊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搞好团结为重,同时又不结党营私。孔子曾对自己的学生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篇》)这也为为政者提出了光明磊落的要求。为政者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办事公开,光明磊落,这样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爱戴。

(四)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为政者能否做到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既是一个关系到事业成败的大问题,也体现着为政者个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孔子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论语・子路篇》)君子衡量一个人有他自己既定的标准,由于一秉仁心,自然能根据个人的德与才来使用人,做好工作。孔子还说:“犁牛之子锌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为政者选用人才要看德行,要任人唯贤,不能只看其出身门第。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篇》)“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篇》为政者知人善任,才能使民服,才能得天下治天下。对于为政者来说,能否具有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事业成败的大问题,不可不慎。

参考文献

[1]朱熹[宋].论语集注[M].山东:齐鲁书社.1992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段维龙.论语的智慧[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

[5]雷原.《论语》―中国人的圣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李翔海.生生和谐―重读孔子[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7]葛荣晋.儒学精蕴新释[M].山东:齐鲁书社,2002

[8]章人英.东方爱经―论语的人生智慧[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