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小学数学有效“破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小学数学有效“破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开笔破蒙” ,相传较久,是我国古时儒学的一种启蒙习俗,那些刚进入学龄的孩子通过“点破朦胧,笔画朱砂”来对自己的老师恭行大礼,同时纪念自己入学。在祭拜好孔夫子像、诵读《论语》有关内容、在额头中央点上朱砂之后,孩子们就被认为是入门学子了。

现在我们所说的“破蒙”,已不是专指诸如上述的某种入学形式,而是指向教师的一种执教理念和教育实践过程。有些老师和学生家长时常抱怨:“这么容易的题目,怎么讲他都不懂,真急死人!”以为孩子懒怠、愚笨,甚至以为自己教不得法。其实,这是高估了孩子的学业水平和智力发展进度,没有冷静正视小学生的“迷蒙”状态,也就忽视理性地钻研“有效破蒙”的方法。

幼儿班和小学的各位优秀教师,都会自觉而清醒地角色定位:我们是启蒙老师,要站在孩子们人生起点线上,引领他们不断前行;要站在孩子们人生轨迹的零刻度上,引领他们不断扩展人生空间,包括思维空间。我们必须蹲下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必须全身心钻进儿童世界,知道“孩子看世界与大人看世界常常不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有限阅历,决定着他们认知水平与情感把握能力还是很有限的,他们的确还处在懵懵懂懂的朦胧世界,显得天真、率性、脆弱、好奇、贪玩、逗笑,依赖而又逆反,胆小而又莽撞。这一切与老师、家长的期望值就大有距离,小学生会被看成不懂事的“娃哈哈”“小不点”。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清醒地注意到:“朦胧”,这是小学生最正常的特点之一,“破蒙”,便是作为启蒙老师的责任着力点与工作出发点。

那么,小学数学中如何做到有效破蒙呢?

一、准确把脉,找准切入点

功夫高手制胜高招之一,是“点穴”。单指一点,稳、准、狠,不偏不倚,将自己功力注入对方关键点,像现代战场上击敌枢纽一样,效果不言而喻。教师在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建构、兴趣特征、身体状况、心智发展、家庭背景、交往活动等都要全面了解,这样才能真正因材施教,因人“施法”,找准切入点,找准兴奋点,找到疑惑点,找准巩固点,找到发展点。

例一,三年级“时间”方面的应用题:从北京到纽约的飞机于晚上11时30分起飞,北京时间第二天中午11点20分到达纽约,问飞机共飞了多长时间?

对于某些学生而言,这样的“时间”应用题是颇感为难的。时间是抽象的,不少学生一接触到这类问题就条件反射般糊涂。

教师如何有效破此“朦胧”呢?首先引导学生冷静、自信,不慌不忙,难题目不能使自己乱了阵脚,不战而败。第二步,要求学生学会联系,时间问题与哪些问题类似,要自主探究,包括“难点是什么,为何做不了”要能说出来;第三步,小组交流,看看各自进度和方法如何;第四步,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板书;第五步,让学生说出思路和思维出发点,教师点评。

方法一:12时-11时30分+11时20分=11时50分

方法二:24时+11时20分-23时30分=11时50分

方法三:线段法(略)

方法四:画图法(略)……

我们在这里针对方法一来次“把脉”:此思维方法特点是将时间分成两段:以12时为节点,“12时-11时30分”是当日飞行用的时间,“11时20分”是第二天飞行用的时间,再相加便是全部飞行时间。该方法脉络为两步走。方法二思维特征是:以到达时间减开始时间。此方法难点是24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探究,懂得“24时+11时20分”指的是第二天11时20分。

此题切入点是什么?我要求自己牢记,多数孩子对时间问题还是感到很抽象,因此也很胆怯,不敢分析和判断时间之间关系。我引导孩子先分析较直观的数学现象:线段长度,除了测量,还可以归纳出一种算理,即“终点起点长度”,“无论什么长度,包括时间长度,都可以依据此算理”。所以此题切入点是题目末尾一词“多长(时间)”。笔者大胆下结论:多数应用题“问”之本身往往就是是切入点,切入时要遵循“由容易处下手”“直观到抽象”等原则,所以线段法、画钟法都是将抽象问题直观出来,是切入的必由之路。至于后续的教学抽象过程(总结归纳过程)当然也是必须要求学生理解并牢记的。

二、慎用术语,恰当联系,顿开茅塞

数学这门学科因为其逻辑性强,抽象时多,小学生往往感到数学难学,比较枯燥,迷茫的感觉自然也较多。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术语口语化”和“恰当联系”就是数学老师必备的两种技能。

除了上题在“切入点”中有所描述(时间多长与线段多长相联系),笔者再试举一例:

例二.“分子分母谁在上谁在下?”我们成年人看起来很简单,偏偏有些孩子就不容易记牢。为此,有些老师就联系到概念字面,做出恰当阐述:“分母是母亲,分子是孩子,好母亲驮着小孩子。”

三、鼓励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尝试,转换方法

求学,恰如学走路,怕摔跤是不行的。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各种习惯很可能还定格于家庭模式。毋庸讳言,我国相当一部分家庭教育还是溺爱型、代劳型、灌注型、单调型、被动接受型,缺少理性、主动性、启发性、多元性和研讨性。,这样的家教模式,使孩子容易养成心理脆弱、行为依赖、等待观望和思维单一等特点。家庭破蒙不到位,学校教育要加强滋补。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时鼓励学生迎难而上,主动参与,大胆尝试,不断转换思路,改进方法,并学会反刍,咀嚼出个中滋味。

“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有一条是最佳。”方法应优选,并体会到里面的逻辑与联系。上述“飞行”题中,有些学生画线段,有些画钟面,还有人画括号。三种方法有联系,钟是线段绕成圆(教师带领学生演示),一个括号等同于一截线段。画线段简便些,画钟虽然繁,但直观。教师告知学生,多数人选择用线段。

教师要精选一些习题,开展此项训练,使学生体悟到“此路不通,自有佳径”“关了一扇窗,还有十道门”,这样长期实践,学生就能逐步找到数感和最佳方法。

四、逐步学会“文字数字化,数字文字化”

“文字和数字是人类认识和表述世界现象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破蒙”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文字与数字的逻辑转换方法”。

1.文字数字

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找到文字之间的关系,运用学过的概念或公式,明确算理,求出答案。

例三,小红捡方便袋是小兰捡的的三倍,小红捡了60个,小兰捡了多少呢?

学生通过充分的思考和摸索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从文字到数字的转换脉络,是学生思维一步步前进的轨迹。在“文字与数字转换”这一破蒙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两点:写出的文字多与少无关紧要,简约的文字学生功到自然成;找准、对准文字,数据不能错位。

2.数字文字

例四:教师板书“5”,问学生这指什么?

学生答案就不会一致了:数字5啊;五个人啊;五元钱啊;满分五啊;五点钟啊……

这时,教师就要归纳:数字是抽象的符号,联系语境才有具体指向。所以,数学王国里每个数字都是变化待定的,像可爱而淘气的小精灵。只要放到某个区域,他就安心地扮演着某个特定的角色。

这种教学时间必须投入,也不必太多,一节课就可以了。这有益于学生增强对抽象数字的具体感知,还有益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五、游戏与生活实践――调动情趣,强化记忆,加深理解

破蒙,是智力活动,也应兼容情趣活动。优秀的启蒙老师会关注学生三维目标的实践与达成。破蒙理念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着意于学科的多功能性,如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情趣性、人文性,这也是三维目标的本质要求。开展游戏活动,联系生活实际,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常用的教学举措和优选方法。

例五.三年级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有一步骤是专门对一平方米的表象进行强化记忆,有不少老师这样设计了教学程序:

(1).小组合作画1平方米方格(人人动手,全员参与,体现“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

(2).上去站,看能站满几人

这一步骤主要体现情趣性、操作性,目的是调动情趣,强化表象记忆,加深知识理解。笔者还曾看见一位老师驮来一张八仙桌,以增强学生对一平方米表象的感知。

六、顺口溜、反刍与拾贝――反思,回顾,积累,渐有感觉

学习过程是消化吸收的过程,自然需要常常反刍,不断咀嚼;学习过程又是海边拾贝般的搜罗过程,既要远瞻,又要回顾,不停积攒,终有较大收获。

破蒙过程中,小学生最容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不看前边,不看今后,不主动温故知新。教师面对一群孩童,切切不可过高要求,指望一蹴而就。

如例一之方法二,刚讲一遍,再布置一题,不少学生还会无所适从,因为小学生“刻意注意,及时运用”的观念还不可能清晰,教师就必须引领学生总结出“逢倍画段,便于计算”之类的易于记诵的顺口溜。

七、实话实说,究其底里

很搞笑,笔者遇到好几个学生对“由西到东是顺时针方向”这句话产生严重困扰,誓要打破沙锅问到底:难道由西到东就不能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吗?有的学生来和我进行辩论,还向我煞有介事地画出这样的图案:

这时,我们不能等闲视之,而要实话实说:自西向东,一般画作: 。这已约定俗成,不可逆反。笔者还笑言: “不可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实“单位”教学中我也遇到类似情况,我都很高兴地将有关实情详细告知,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果武断或敷衍,就会使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感到“奇怪”,会一叶障目,还会在感情上受到伤害。这显然不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和师生关系融洽。

总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破蒙过程中要切实做到:“语言深入浅出,方法灵活多变,情趣饱满强健,切入巧妙自然,联系广泛而密切,注重锻炼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