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你,为何心口不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你,为何心口不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里明明就喜欢得不得了,嘴里却口口声声说讨厌;心里明明就热衷得不行,脸上却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心里明明想要得到大家的认可与肯定,眼里却写满了轻蔑、不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不善表达?是自视甚高?还是……

“逆”从何来?

“非也非也!”――还未见其人,就先闻其声了。你是否还能记起《天龙八部》中的“包不同”?这家伙生抬杠,不管对方是敌是友,也不论对错与否,先把人家驳一通再说。不单是口头上的那一句“非也非也”,在行动上也是但凡旁人抢先,他必来个垫后。别人越是畏惧不敢的事儿,他越是撑着个胆要争先向前,总之,就是要跟别人狠狠拧一回心里才舒服。这种“让我往东,我偏向西”的举动,正是所谓的一种“逆心理”在搞鬼。

在“包不同”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逆心理常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思想上

对事物持有与大众不一样的看法。大家看到一种美好的事物,普遍都称赞说不错,而你,偏说这不好、那不对;反之,当人们都在否定、批判一个事物时,你偏要唱反调,给的全都是认可和肯定。

语言上

往往还未经自己的大脑思考、过滤,就对他人说的话来个回击。比如有这么一种人,在听完别人的意见陈述后,常常不过脑子。说话人话音才刚落,嘴巴还未合上,他就急忙先堵上一句“不对啊……”,然后才绞尽脑汁竭力去搜索一番刚才人家说的到底有哪些破绽,好圆自己所认为的“不对”的发言。

行动上

常常故意与人们所期望的行动相背离。比如,有些家长怕自己的孩子着凉,在孩子上学出门前不停地嘱咐孩子要多穿些衣服,可那些孩子碍于某种心理上的抗拒感,宁肯自己被冻感冒了,也偏不穿,硬是不买父母的账。

为什么你喜欢对着干?

老师说,上课不许搞小动作,要认真听。但学生却不能安分,总要找些东西来玩。

老板说,上班时间禁止聊QQ,违者罚款。员工却心想,凭什么啊,工作做完,你管我做什么呢!你不让我聊,我偏聊。

妻子说,别抽烟了,看你把家里弄得乌烟瘴气的。丈夫不服气:抽烟怎么了!不抽烟还是男人吗?不愿意闻,就捂住你的鼻子。

爸爸说,写完作业以后再看电视!儿子却嚷嚷道,不,不!看完电视再写作业。

这样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你越是让我做什么,我偏不做;你越是不让我做什么,我偏要做。即便是两个陌生人碰面,甲让乙给自己让路,乙要是高兴的话,会很痛快地让开,如果不高兴的话,则会说:“凭什么给你让路啊?这条路是你们家修的吗?我想站哪就站哪,你管得着吗?”这样的话分明是抬杠,但是很多人却偏偏喜欢这么做。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对着干呢?

①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人皆有之。因为好奇而想要了解某些事物,而一旦这些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再一轮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有时候对方只做出禁止又不给出禁止原因的时候,反而更加激发了我们的逆心理,使我们更加迫切地想要了解该事物。因此,越是禁止,越想要知道,形成一种相对的局面。

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种现象从人的孩童时代起便可明显地被观察到。比如,当你还是个五六岁的小孩子时,你老爸强令不许你爬到较高的地方去玩儿,但你就是不听话,偏偏趁着你老爸不注意,偷偷爬到高处去――这就是因好奇而产生逆心理的最初表现。

②对“权威”的一种反抗

进入到青春期后,这种表现就越发的明显了。因此,青春期才又被称为“叛逆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叛逆行为,像吸烟、打架、离家出走等,有时并非出于本意,而只是对父母、老师等“权威”的一种反抗。

我的一位朋友,他从小就非常喜欢弹钢琴。一开始,家里对此也并没有多加干涉,完全是出于他自己的个人爱好送他去艺术馆学习。但就在15岁迈进高中那年,我的这位朋友开始以各种理由拒绝再弹钢琴。后来,他回忆说,其实当时并不是自己真的完全对钢琴失去了兴趣,而是他不喜欢母亲说的一句话。每当钢琴老师来家里教他练琴时,他母亲便会以一种命令的口吻对他说:“好好练啊,否则……”就是因为这么一句话,他打心眼儿里开始觉得厌恶,觉得母亲的这句话像是施加给自己的一道命令。为了不服从“命令”,他决定不再弹琴了。

③维护自尊

当然,逆心理有时也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于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才常会有“不受教”、“不听话”,与别人“顶牛”、“对着干”的事情出现。他们之所以喜欢做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的行为,通常是为了满足青春期重在面子、向他人展现自我“非凡”“不羁”等个性上的心理需求,表现为抗拒和摆脱某种约束,以维护、满足自己自尊的目的。

如何卸下“逆”包装?

逆心理对个人来说,有一定的好处:它能够张扬个性,突破陈规,有利于改变和创新。若能得到合理激发,则有利于一个人潜力的发挥。但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使人形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势和偏激的行为习惯,处处与人对着干,使自己变得固执、偏激,在人际关系中陷于孤立。那么,该如何卸下这件不合理的盔甲呢?

封口

“非也非也”――针对像包不同这种首先表现在嘴皮子上的“逆”,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封口。每当别人在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时,先学会耐心倾听,不管别人的说法你是否赞同,必须先尊重他人说话的权利。待别人发表完看法后,才合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上来就是一个“非也”把人驳倒。

学舌

如果你实在很想提一提与之相反的意见,建议你可以用这个方法――我们姑且称之为学舌法。发表看法之前,你可以先将对方的话重复一遍,再将你个人的观点穿插于其间。比如,你可以这样来说:“你的意思是……对吧?的确有一定道理,但在我看来……”学舌法最大好处是帮我们向对方传达这样一个意思:我已经认真地聆听了你的意见,并且是在经过谨慎的思考之后,才发表我的意见的。

三思

“让我往东,我偏向西”――像这样的一种“逆”,更多时候是在赌气。想想看,在父母嘱咐你多穿些衣服时你为什么不买他们的帐?在老师嘱咐你下次考试多加认真时你为什么不放在眼里?是不是你不想因此而在别人面前丢掉自己的面子?如果真是的话,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就请你问一问自己的内心,我到底要的是什么?是一个面子,还是其他对自己更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