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徐青珍的美好时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徐青珍的美好时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在兵团党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期间,农十二师、农一师1团、农十师183团13连、农六师共青团农场等7个单位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听了这些单位的发言后给予了高度评价。本刊对农十师183团13连、农六师共青团农场进行了采访,进一步挖掘其先进经验,探究其发展之路。希望这组报道能帮助兵团厂大干部职工深入领会、准确把握会议精神,推进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农十师183团13连,从年亏损近百万元,到年仅集体经济收入就达20余万元;从原来职均收入仅有1万余元,到现在的2.5万元;从一个尘土飞扬、泥泞不堪的“旧”连队,到兵团级文明生态小康连队,何以变化如此之大?何以发展如此之快?连队职工们给出的答案是:得益于连队党支部,得益于一心为职工的党支部书记徐青珍。

党员先种“试验田”

前些年,油葵、食葵、小麦一直是13连的主打种植作物,且都是大水漫灌。

“这些作物经济效益低,而大水漫灌既费水又费力!”徐青珍感叹道。

2007年春季的一天,刚刚走马上任的徐青珍参加了团里召开的干部大会。会议的主题是鼓励职工采用节水滴灌技术。可从开完会后的那一刻起,徐青珍的眉头就一直紧锁着。

“职工们习惯了大水漫灌,而安装滴灌设施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接受?”回来的路上,徐青珍直犯嘀咕。

果然,回来后,徐青珍召集全连职工开会,还没等她介绍完节水滴灌技术的好处,许多职工就离场了。

这可把徐青珍愁坏了。晚上回到家,饭也吃不下去,觉也睡不着,躺在床上一个劲地翻来覆去。丈夫王玉宝看着着急,就问道:“你怎么了?”

“团里鼓励职工试行节水滴灌技术,可大家都不赞成。”徐青珍回答道。

“肯定不赞成呀!谁知道这东西能不能成事。”王玉宝的这句话让徐青珍顿时哑口无言。

沉默了许久,徐青珍突然冒出一句话:“谁让你老婆是连里的书记,你也是连里的老职工,要不先在你承包的地里试验一下吧!”

这句话一说出,王玉宝立刻把头扭向了一边,也不做声,只是大口大口地喝茶。

徐青珍知道,丈夫不吭声,就表示既不反对也不赞成。

“既然要采用滴灌技术,就要种植经济作物,这样才能一举两得。”徐青珍暗下决心。

这一年4月,在徐青珍的“监督”下,王玉宝留出了30亩地,请人铺上了滴灌设施,种上了打瓜。

因为是第一年种,王玉宝没有经验,苗出得不齐。到了年底,两口子坐在一起一合计,亩产80公斤,每公斤7元,“除去成本,30亩地净赚七八千元!”徐青珍回忆。

“还不够好!”徐青珍看着自家的账本暗自说道。

于是,第二年一开春,她就召集连里的4名老党员,号召大家试种滴灌打瓜。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徐青珍给每名党员都下了“死命令”。

到了秋天,4名党员拿着高分“成绩单”来向她“复命”:亩产130公斤,每个人的纯收入都在七八万元左右。

很快,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13连。那段日子,职工们都快把4名党员家的门槛踏平了。那年冬天,徐青珍忙得不亦乐乎,因为来连部报名试行滴灌技术的职工一天比一天多。

到2009年,13连已有8000多亩作物采用了滴灌技术,作物结构也得到了有效调整,哈密瓜、打瓜赫然在列;2010年,全连90%的作物采用了滴灌技术;2011年,全连1.78万亩作物全部实现节水滴灌,作物结构进一步优化,除了打瓜、哈密瓜,花芸豆、无壳南瓜等经济作物也成了该连农作物的“主力军”。

带着职工闯市场

13连职工文建平是连队有名的农机大户和种植能手,2010年,他种植了200多亩打瓜。秋收后,他没有像前些年一样,为打瓜子找市场、讨价钱,而是开着自己的大马力机车忙着秋翻。

原来,连队党支部早已经为他和其他职工的农产品联系好了福建客商,谈好了价格。“现在,我们的农产品都由连队集中销售,我们省心又省力。产品集中起来销售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价格也高。”文建平高兴地说。

“农产品实行集中销售,形成‘拳头’优势,避免了客户对种植户压级压价,比单打独斗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徐青珍说这话时,更像是一名经纪人。

“我们就是经纪人,只不过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的!”徐青珍说,职工每公斤农产品可增收0.1元,连队从中也可以获取一定的收益。

虽然还没到龙年春节,但徐青珍已经为今年的发展作好了打算。她准备进一步扩大、增加农产品收购的范围、数量。

“争取将周边地方上的农产品也收过来。”徐青珍自信地说。

“不能光靠‘一条腿’走路!”前几年,徐青珍就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而她把“另一条腿”锁定在育肥牛、羊上了。

2009年春节刚过,她便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跑遍了阿勒泰市大大小小的育肥牛、羊市场。回来后,她感触颇深:“这个市场有做头!”

于是,她和党支部一班人商量,决定先购入150头牛犊育肥。

可问题是,当时每头牛的市场价是1700多元,150头牛需资金33万元,钱从哪里来?

“找团里借吧!”徐青珍和党支部一班人商量后,作出了这样一个决定。

她找到了团领导,写下了保证书,“我们按银行同期利息还本付息。亏了,我们班子成员承担损失。”

这位团领导思考了半晌说:“有市场、有效益,就可以干。如果亏了,就当交了一次学费。”

有了这笔资金垫底,党支部一班人的底气更足了。随后,连队干部先带头入股,紧接着又发动王华、王秀英等一批种植大户入股。

刚开始,职工们还有些担心,但看到连队干部都入股了,很快就从不想干、不敢干到想干、抢着干。

“买来的牛由连里统一管理,雇人放牧,职工根本不用操心。”徐青珍说。

到了10月份,徐青珍和党支部一班人商量后,就把牛都卖了。“一共挣了11万元,连里分红6万元,其余的都分给了职工。”

2011年秋收结束后,徐青珍没有闲下来,她经常到地里转转,看看这儿,看看那儿。

“看着地里那些废旧的滴灌带,我总想,要是能回收利用就好了。”徐青珍的脑子始终在高速运转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11月,13连成功招商引资了一家私营企业,利用连里闲置的3间库房,建起了滴灌造粒厂。

“不仅能给连队增加收入,还给16名困难职工提供了就业机会!”徐青珍感叹道,“以前连里年年亏损近百万元,哪有心思招商引资啊!”

而2011年,13连集体经济纯收入近2l万元,职均收入也从几年前的1万余元增加到2.5万元。

就算“挨骂”也值得

在13连连部门前,一块印有“兵团级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字样的牌匾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可谁能想到,就在前些年,这个连不论是职工家里的环境,还是连队整体的环境,都不值得一提。

徐青珍对这些事儿可记得真真儿的。那时,连里到处都是土路,夏天机动车一经过,尘土飞扬,穿出去的干净衣服不到一天就得清洗。到了春天积雪融化的时候,人连个落脚的地儿都没有,到处都是稀泥。

职工家里的环境也不堪入目。屋里连个像样点儿的家具也没有,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古董”。院子里种植的蔬菜也很少,院墙外除了砖头、石头外,连个花儿的踪影都找不到。

“职工们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习惯了,根本不想去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徐青珍说,那时候谁要是问起他们,大家就会说:“咱是乡下人,又不是城里人,只要折子里有存款就行了!”

“这都是思想问题在作怪!”徐青珍一针见血地指出。

近几年,183团出台了多项措施,积极改善职工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徐青珍就是这些措施的拥护者之一。

“现在职工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了,生活条件好了,也要把自己家和连队的环境卫生搞好,这样才和谐。”徐青珍当时信心满满地对团领导说。

可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这些却碰了不少“钉子”。

一次,她到一户职工家里走访,发现屋内家具摆设不整齐、地上的垃圾电没有清扫、被褥也没有叠,就说道:“你看这房子乱的,怎么不收拾一下?”

“大家都这样,我这样为啥就不行?”这名职工不耐烦地说。

“环境好了,心情就好,干活儿才有劲啊!”徐青珍解释道。

“这是在我家里,我老公都不嫌弃,关你什么事儿!”话一说完,这名职工转身就走进了另一间房。

徐青珍听了这话后,伤心极了,等了一会儿,见那名职工没有动静,就悄悄离开了。

回到连部后,趁着中午办公室没人,徐青珍放声大哭起来。

“当时怎么也想不通,我们这是为了谁啊!”徐青珍回忆道。

晚上回到家里,躺在床上,徐青珍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了想。

“还是我们工作不到位啊!”徐青珍一个劲地提醒着自己。

自那天后,徐青珍每隔一两天就会“厚着脸皮”去那户职工家里,帮助他打扫院落、收拾床铺。

慢慢地,那名职工开始接受她、理解她,还经常找她聊天。“白天辛苦一天,晚上回来看到干净的屋子,再累也高兴啊!”徐青珍至今仍记得那名职工对她说的话。听到这话时,她的心里高兴极了。

“这顿骂挨得值!”徐青珍笑着说。

如今,13连已经形成了“家家创、家家美、家家学、家家比”的浓厚氛围。“绿色家庭承诺”、“家庭卫生妇女行动承诺”、“我是小鬼我当家”等活动正一一开展,60多户家庭还被农十师和团里评为“和谐小康家庭”。

今日的13连已焕然一新,充满朝气。对于徐青珍来说,13连迎来的不仅是她一个人的美好时光,更是全连干部职工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