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口罩村”暴富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口罩村”暴富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只小小的口罩,成就了一个村的暴富神话。原本平静的口罩产业,在过去的13年里,历经了爆炸式增长。而这背后,是频发的沙尘暴、非典、禽流感、雾霾等环境与卫生事件。

大店村距离胶州市中心大约20公里,虽然划归胶东镇管辖,实际上地处4个镇的交界处,离4个镇中心都不算近,途中要穿过数片农田和一座铁路桥,外面的人不愿意进来,里面的人也很少出去。但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却因生产口罩在整个胶州乃至全国叫响了名号。

现年49岁的姜秀彬是大店村口罩协会会长,这个在所有媒体关于口罩村报道中无法避开的人物,已然对媒体表现出了一些“疲态”。

“就算不报道,做这行生意的也都知道我们,全国80%的民用口罩都是这里生产的。”姜秀彬说,光凭口罩的样式,就能判断出是否产自大店。

缘起兰州风沙

在大店村300家口罩厂中,提起位于村子东北处的鲁豪口罩厂,几乎所有村民都能不假思索地给你指出它的所在位置。这家口罩厂的老主人、现年77岁的姜义锡正是口罩村的“创始人”。

1988年,厌倦务农又没有任何积蓄的姜义锡带着100元盘缠到兰州去投奔姐姐。到了兰州他发现那里经常风沙满天刮,在街上走一圈牙齿上就全是尘土;他看到当地人喜欢戴老式系带的白纱布口罩出门,既保暖又防风沙;口罩在兰州成了紧俏货,一个普通的棉布口罩卖1元钱,风沙特别大的时候能卖到3元钱。

动了做生意念头的姜义锡返回山东,打听到一只口罩的成本竟然只要两毛钱,于是他下定决心,要贩卖口罩到兰州去。然而回村里号召全村人一起做口罩生意的他却碰了壁,村民都很穷,没钱投资,而且人家也根本不相信口罩这小东西能挣钱,最终他只得到了村民姜桂才和姜子光的响应。

三人东拼西借凑了几千元本钱,去青岛进了3万多只口罩,踏上了去往兰州的绿皮车,在颠簸了两天两夜后,将口罩批发给兰州当地的小商贩。

两毛钱进的口罩,到兰州卖两毛五分钱,这一趟带去的口罩仅用一周时间就卖光了。三人不仅回了本,还净赚了1000多元。在当时干体力活一天最多赚5元钱,他们这一星期赚了足足一年的钱。此后凭借“青岛进货兰州出货”的模式,第二年三人就都成了万元户。

“就这么几片布,为什么不自己做?”在贩卖口罩时,姜义锡发现生产口罩不需多少技术含量,于是决定自己做口罩。1990年年初,姜义锡花了1万元自购了编织机和毛线,和老婆儿子一起在炕前生产口罩,姜桂才与姜子光也各自筹集几万元购买设备开起了口罩厂,成为了村中首批的“口罩元老”。

沾了环境问题的光

看到姜义锡三个人开厂子、盖新房,村里人开始相信做口罩能致富。1992年,又有五个人开起了口罩厂。这其中就包括现任口罩协会会长姜秀彬。

“开始也不好弄呢。”姜秀彬叹了口气,1992~1999年大店口罩还是不温不火,没有名气,村里只有23家口罩作坊。当时他的作坊只雇了两三个本村妇女,做最简单的白口罩,而且为了卖口罩,还得坐36个小时的火车硬座,到兰州的批发市场里租半个摊位,自己推销口罩。

虽然一直很忌讳把大店的口罩发展和环境问题挂上钩,更不愿被人贴上大店口罩“大发环境污染财”的标签,但姜秀彬又不得不承认,大店村口罩业的发展确实是沾了“环境的光”。

2000年年初,北京接连遭受沙尘暴的侵袭,小口罩成了抢手货,大店村也迎来了第一个收获的季节,据姜秀彬介绍,这一年大店村口罩生产首次达800万只,产值670万元,也正是这一年,胶州市官方开始有了大店村口罩业的数据统计工作。

此后两年,大店村的口罩生产在沙尘暴的肆虐中不断走高,渐渐有了些名气,然而真正令其“名声大噪”的还是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

当时的姜秀彬还不懂什么叫“非典”,他只记得那时来村里进货的人数不胜数,进来就高喊有多少要多少,有的人甚至堵在村口等着口罩出厂,当时村里23家口罩作坊都加班加点地赶制,口罩全部脱销,这一年大店村的口罩生产数据暴涨到2800万只,产值2000万元,创下了新高。

历经了“非典”的洗礼后,口罩村又在2006年爆发的禽流感和2011年开始不断严重的雾霾等影响下,产量不断翻新,据姜秀彬介绍,2013年村里口罩总产量约10亿只,年产值约11亿元。

如今大店村的口罩从每年8月开始进入销售订货旺季,姜秀彬发现这也恰恰是我国沙尘暴、雾霾等肆虐的高峰期,就连以往属于囤货期的春夏季节,近年来也因为病菌高发引得不少人订货。

“每次环境和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断变化确实在时刻影响着大店村口罩的销售情况。”尽管如此,姜秀彬和村里人仍不希望环境越来越坏,“毕竟相比赚钱,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嘛”。

口罩协会促规范

口罩村在2003年迎来“质的飞跃”的同时也招致了种种质疑,当年5月就有媒体记者到村中暗访,并指出口罩村存在“生产环境令人堪忧”“防非典口罩夸大宣传”等问题。

提起这个,姜秀彬就一肚子委屈:“我们从来没说生产的口罩能防非典,都是经销商的宣传。”他强调,村里生产的大多是两层棉布制作的普通民用口罩,主要是用来挡寒避沙和装饰。“非典、雾霾,那防毒面具都挡不了,这小口罩能挡住?”

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误解,村民们在口罩包装上注明了“非医用口罩”的字样,同时对外采用“不说能防,也不说不能防”;“戴了总比不戴强”之类的说辞,“进货商都心知肚明”,姜秀彬觉得他们做到了问心无愧,尽了告知责任,没有夸大宣传。姜秀彬多次告诉笔者,口罩村遭受质疑,是件好事,“一是说明你有关注度,二也能更好地发现问题,促进规范发展”。

在接连被曝出一些劣质口罩、口罩厂加工不达标等问题后,为规范口罩产业的发展,2004年大店村成立了口罩协会,作为“口罩元老”之中的后起之秀,也是村里少有上过大专的文化人,姜秀彬被推举为口罩协会的会长,协会的一大工作就是监管口罩的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