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叶酸治疗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叶酸治疗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叶酸治疗H型高血压对劲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寻找新的冠心病防治方法。方法 入选H型高血压患者122例分为两组1组给予常规治疗,2组在1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叶酸5mg,3次/日 口服。分别于入选时6、12、18个月时化验血HCY,做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好记录,并记录冠心病急性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组治疗后6、12、18个月血HCY显著降低,P

关键词:叶酸 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工作中是常见病,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本研究旨在探讨叶酸治疗H型高血压对劲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入选H型高血压患者122例,所有患者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病诊断标准,血HCY>15mol/l。其中男88例,女34例,年龄30-70岁,平均55.6+14.8岁,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1组62例,男45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56.1+13.9岁;2组60例,男43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55.8+14.2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血脂、血糖水平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选后测血HCY,做颈动脉超声检查,超声检查由专人操作,检查部位包括双侧颈总动脉及其分叉部,颈内颈外动脉。首先自颈动脉起始处做纵向扫描,依次显示颈总动脉及其分叉部,颈内颈外动脉,尽可能扫到颈动脉最高位置,然后探头转90°,沿血管走行做横向扫描,观察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内膜-中膜厚度>1.2mm即为斑块【2】).根据斑块影像学特点将其分为不稳定斑块(低回声和不匀质回声斑块)稳定斑块(强回声斑块),不稳定斑块率=不稳定斑块/斑块总数。1组给予戒烟、控制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血糖、血脂及降压药物,2组在1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叶酸5mg,3次/日 口服。随访24个月予6、12、18个月时化验血HCY,做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好记录,并记录冠心病急性事件(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发生情况。两组在降压药物的应用及随访期间血压控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3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血HC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组治疗后血HCY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后6、12、18个月血HCY显著降低,P

两组入选时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组间比较P

3.2两组治疗前不稳定斑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1组不稳定斑块率呈上升趋势,2组不稳定斑块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p

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同组不同疗程比较*p

3.3冠心病急性事件(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发生情况比较,入选时、6、12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HCY水平与动脉硬化有关,其促进动脉硬化机制可能为:(1)直接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引起内皮细胞损伤破坏血管壁弹力层和胶原纤维,脂肪、糖、蛋白代谢紊乱;(2)促进血栓调节因子的表达,激活蛋白C和凝血因子Ⅻ、Ⅴ,血小板内前列腺素合成增加,从而促进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导致血栓形成。(3)促进脂质沉积于动脉壁,泡沫细胞增加,还可改变动脉壁糖蛋白分子纤维结构,同时加快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促进斑块形成。叶酸是影响血HCY水平的重要辅因子之一,缺乏叶酸可使血HCY水平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叶酸干预治疗血HCY明显下降,但到12、18个月时下降不显著,提示长期服用叶酸治疗,血HCY降到正常水平不再进一步降低。而颈动脉超声不稳定斑块率随着叶酸治疗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时间越长下降越明显。

自1976年Wilchen【3】发现高HCY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并首次提出高HCY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来,相继有研究表明高HCY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相关性【4】,可独立于血压水平预测心脑血管事件【5】。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和危险因素。临床医生通过口服叶酸降低血HCY,从而减缓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稳定斑块,降低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从而延缓减少冠心病的发生。从本研究结果看服用叶酸时间越长,血HCY保持低水平时间越长冠心病急性突发事件发生率越低。从而得出结论;口服叶酸来控制血HCY经济、简便、效果显著,可使H型高血压人群获益,可以用做防治冠心病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张鹏飞,张运,张梅等颈动脉粥样斑块应变及应变率分布的初步探讨,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4,13:573-576.

[2]胡大一 徐希平. 有效控制"H 型"高血压—预防卒中的新思路. 中华内科杂志 2008;47:9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