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除湿散郁火法综合治疗带状疱疹42例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除湿散郁火法综合治疗带状疱疹42例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研究除湿散郁火法综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除湿散郁火法综合治疗组(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2例。2组均以1周治疗的效果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治疗前后(VAS)疼痛积分。结果:除湿散郁火法综合治疗组比西药组有较好的治疗和镇痛效果(P

关键词:带状疱疹、除湿散郁火法、火针、中药、针灸。

中图分类号:R75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032-02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泡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中医称其为“蛇串疮”,因本病好发于胸胁部,故又名“缠腰火丹”。中医一般认为是由肝火或脾经湿热循经外溢引起,常因疼痛剧烈难忍而影响工作和生活,有的因治疗不及时或不得法而遗留后遗神经痛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西医常规以抗病毒治疗为主,而中医则有很多疗法,如中药、针刺、艾灸等,火针也是其中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近年来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中,我科将带状疱疹分为肝胆湿热型、阳虚型以火针、中药、针刺法综合治疗42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4例带状疱疹患者均为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中医针灸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除湿散郁火法综合治疗组(治疗组)和西药组(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86岁,平均年龄56±2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10天,平均3.8天,肝胆湿热型16例,阳虚型26例,平均疼痛积分7.33±1.61分。对照组中男17例 ,女25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84岁,平均年龄57±3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9天,平均病程3.9天,肝胆湿热型13例,阳虚型29例,平均疼痛积分7.29±1.55分。2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积分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皮肤性病学》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订:①患侧皮肤灼热或疼痛,随后患部发生红斑,继而出现集簇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疹疱群,水疱沿一侧皮神经呈带状排列,疱壁紧张发亮,各水疱之间皮肤正常。疼痛剧烈,常难以忍受。②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数、口臭、大便秘、小便黄、急躁易恕者辨证为肝胆湿热型;舌质淡红、苔不腻不黄或微黄、小便不黄、大便可、平素畏寒、脉不实者辨证为阳虚型。

1.3 纳入标准 ① 符合诊断标准的带状疱疹患者;② 自愿加人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③年龄10~90岁者。

1.4 排除标准 ① 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②某些特定人群如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③免疫功能明显低下,或应用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① 火针:取穴:局部阿是穴。操作:嘱患者取适当的,常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在点燃的酒精灯外焰烧至通红,快速点刺水疱处,刺破水疱,尽量点刺完每个明显的水疱,点刺完毕后,用碘伏消毒针孔及皮损周围皮肤,隔日治疗一次,嘱患者患处不可沾水,以免感染。一般治疗2---3次即可。②针刺:肝胆湿热型:取穴:健侧灵骨、大白、外关、支沟、双侧侠溪、行间、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采用 1---1.5寸一次性针灸针,针用泻法,一日一次。阳虚型:取穴:健侧灵骨、大白、中渚、双侧肾关、阴陵泉、太冲、涌泉、劳宫等;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采用 1---1.5寸一次性针灸针,针用补法,一日一次。③中药:肝胆湿热型:以龙胆泻肝汤加减,用药苍术30g、青蒿10g、细辛10g、龙胆草10g、泽泻10g、黄柏10g、黄芩10g、砂仁10g、柴胡10g、甘草3g紫花地丁15g等。阳虚型:以封髓丹潜阳丹加减,用药熟附片15g、黄柏10g、砂仁15g、苍术15g、细辛10g、车前子10g、炙甘草10g、龟板10g等。水煎服,一日一剂,

2.2 对照组 泛昔洛韦250mg,每天3次,口服7天;维生素B1 20mg,3次/天口服;甲钴胺500ug,3次/d口服;卡马西平每片0.1g,初时每次服半片,逐渐增至每次1片,日2~3次,疼痛缓解即停。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价时间 治疗前与治疗7天后分别给予疗效评价。

3.2 疗效标准

3.2.1综合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治愈 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

好转 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

未愈 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3.2.2疼痛程度评估标准:运用VAS疼痛计分法评定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患者在一个10 cm的视觉量尺上对临床症状进行自我评价,0代表没有任何不适,10代表最大程度的症状和疼痛感,所得到的自我评价得分,即VAS评分。

3.3 治疗结果

3.3.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 l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1%,两组疗效经Richt分析,P

3.3.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由表 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4、讨论

人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唯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之后病毒潜伏于脊神经后根的脊神经节中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使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2] 治疗带状疱疹的原则是止痛、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带状疱疹病属于祖国医学“蛇串疮 ”、“蜘蛛疮”、“缠腰火丹”等范畴。中医一般认为多由情志内伤,或饮食失节而致肝胆火盛,脾经湿热内蕴,复又外感火热时邪,毒热交阻经络,凝结于肌肤、脉络而发为疱疹,治以清热解毒、疏肝利胆为主。笔者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归纳为肝胆湿热型和阳虚型。根据其好发于单侧胸胁部位,皮损发红、刺痛、阵发性剧痛可明确辨病位为肝胆火热证,其后发为水疱,舌苔黄厚腻,小便黄,知其有湿热郁结。肝胆湿热火毒循经,壅阻脉络,发于腠理,外达皮部,而致疱疹簇生,瘙痒痛甚,治疗上以龙胆泻肝汤加用苍术清泄肝胆湿热,加细辛、青蒿散发肝胆郁火,配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泻火,针刺外关、支沟、侠溪、行间、阴陵泉、三阴交以疏利肝胆、通利三焦。该病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疼痛夜间加剧,疼痛剧烈如刀割,提示该病有阳虚的特点,乃肾中之阳暴浮于外,故疼痛易突发于夜间,且剧痛如刀割,再结合舌质淡红、苔不腻不黄或微黄、小便不黄、大便可、平素畏寒、脉不实等无实热征象,即可辨证为阳虚。正如郑钦安辨阳虚法“阳虚症,其人必见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舌青滑,自汗肢冷等寒象”,又有“面赤如珠似炭火者,有脉极大劲如石者,有满口齿液流血者,有气喘促者,甚至病人虽舌见黄苔,无论干黄色、润黄色、老黄色、黑黄色,并未见口渴饮冷、烦躁、恶热、便闭等情,切不可谓火旺热极,当于阳虚真气不上升处理会。”故治疗上以火针、细辛、青蒿散其郁火,针刺劳宫、涌泉,封髓丹潜阳丹加减潜阳利水除湿止痛。针刺董氏奇穴之灵骨、大白更能通调一身上下之气机,而助真阳潜、浮火散、水湿利。

除湿散郁火法综合治疗带状疱疹能息息针对病机而达止痛、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值得推广和进一步发挥。

参考文献 :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