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故事?学对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故事?学对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联作也颇丰。他的治学论文的对联,意趣盎然,包含哲理,发人深思。据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曾收当地书生韩镐为弟子。一次,他就如何作文对韩镐讲:你的文章虽有文采,却比较冗长,好文章总是删繁就简,言简意赅;另一个不足是过于泥古,不能立异标新。作文以见识为主,见题立意,非见识高超不能切中要害。才、学、识三者,识尤为重要,有识文章才能不落俗套。你只要克服了这两个小毛病,就可以大有进步了。说着,郑板桥展纸研墨,提笔写下了“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副对联,赠给韩镐。韩镐把对联悬挂在书房里反复研读,作文力求立意新颖,精练豪放,后来果然进步很快,并考中了举人。

此联上、下联形式对举,上联说明作文要简洁明快,下联写立意要新颖别致。意义关联,上、下联告诉人们作文如何行笔和立意,共同表达了如何写作这个主题。

(二)

唐代大诗人王勃幼时,有一天从河津乘船渡黄河,忽然风雨大作。正当小王勃欣赏雨景之际,船上一位朝廷派出的观察使忽然诗兴大发,捋须吟道:“风吹河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从字面看,此联也无可非议了。但王勃才思敏捷,发觉欠妥,就开口问道:“大人,这‘千层’‘万点’,你可曾数过?”观察使循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约有8岁的孩童,起初也不介意。继而一想,这孩童所言也不无道理。于是观察使转过身来,谦和地说:“小先生言之有理!请问怎样说才能好呢?”王勃一边作揖一边答道:“恕晚辈无礼,依孩童之见,只需各易一字即可。”说完,小王勃脱口而出:“风吹河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千层”“万点”易为“层层”“点点”,观察使细品之后惊喜异常,认为此子“将来定成栋梁之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对联写作中,应该观察仔细,运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意义。对联的语言是精练的语言。只有观察仔细,用最准确、最恰当的词语表达,才能与事实相符合。否则,就会漏洞百出,贻笑大方了。

(三)

祝允明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子”。一年夏天,祝允明与好友在林荫道上散步时,行至一个池边,见池中荷叶碧绿如盖,许多鱼儿聚集叶下纳凉。祝允明灵机一动,吟出上联。联云:“池中荷叶鱼儿伞。”友人一听,觉得此联构思奇巧,沉吟片刻,应对道:“梁上蛛丝燕子帘。”

祝允明的出句“池中荷叶鱼儿伞”把碧绿的荷叶比喻成伞,十分生动形象。对句“梁上蛛丝燕子帘”也同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蜘蛛网想象成门帘,构思奇巧。出句和对句都能从两种事物(荷叶和伞、蜘蛛网和帘)的相似点上下笔,通过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荷叶和蛛丝的美感。

(四)

明代文学家杨慎少时,被乡里誉为“神童”。有一次,弘治帝宴请大臣,并传旨要大学士杨廷和携子杨慎同去赴宴。席间,弘治帝用玉箸(即筷子)指着桌上的火锅,拟出半边上联“炭黑火红灰似雪”让大臣们应对。大臣们听后,个个低头沉思,没有人找到恰切的对句。忽然听到小杨慎道:“我来对!”杨廷和见到这般场面,怕儿乱对,心里异常紧张,但想阻止已来不及。只见小杨慎从容对道:“谷黄米白饭如霜。”弘治听后,顿时拍手叫绝。

灰和饭都是白色的,分别用“雪”和“霜”来比喻,既恰切又形象。

(五)

李文甫五岁入私塾,在先生的精心教导下,学业长进很快。那先生是一位思想开明的夫子,面对清朝的腐败,常怀忧国忧民之心,这使李文甫耳濡目染,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正义的种子。

李文甫八岁那年初春,一天,跟先生到村头池塘边赏景。先生想试试李文甫的文才,指着远处尚带残雪的山峰,出一句上联让他对。这老先生因心中时常忧愤时弊,所出的联句带着伤感,出句是:“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李文甫把先生的表情看在眼里,便低头思忖对句,眼盯池塘里被风吹皱的春水,联想到好似一个忧郁的汉子紧锁眉头,随即答出了对句:“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先生把白雪覆盖的青山比拟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原本不会老的青山因为雪而白了头,也有了感情。水面被风吹皱了,李文甫说它皱起了眉头。赋予河水以人的思想感情。上下联对仗工稳,字字相应,且感彩一气融通,浑然天成。不仅表现出李文甫幼年的才华,而且反映出他为民族担忧的情怀。

(六)

明代翰林学士解缙,六七岁就善吟诗作对。有一次,解缙的父亲与一位朋友下棋,有人说出一句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那位朋友让解缙的父亲对出下联,解缙的父亲一时语塞,显得很窘,恰好解缙在侧,立即代父对道:“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其父朋友听后,夸赞不已。

上联把“天”当作“棋盘”,把“星”当作“棋子”,可见对弈的二人有多么大的气魄和胸怀啊。这里夸大了棋盘的面积,也夸大了下棋的棋子。

下联把“地”当作“琵琶”,“路”当作琵琶的“弦”。试想:这弹琵琶的人该有多么大的本领才能弹得动?夸张手法在这里被运用得新颖而贴切。

(七)

钱福自幼便被人称为神童。八岁那年,他在私塾读书时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两年后,他就会吟诗作对了。

有一天,他在放学的路上遇到一群赏菊归来的书生,那些书生早知他才思敏捷,就想当面一试。一个书生说出了一句上联:“赏菊客来,两手擘残彭泽景。”“彭泽”指的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因为他曾当过彭泽县的县令,世称“陶彭泽”;又因为他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这“彭泽”又成为的代称。上联是说:一群赏菊的客人归来,有人摘了,使陶渊明欣赏的美景都弄得残损凌乱了。

钱福眨了一下眼睛,随口答道:“卖花人过,一肩挑尽洛阳春。”此联对得既有气势,又特别快捷,使在场的书生赞叹不已。

洛阳牡丹是世之名花,而牡丹又是花中之王。洛阳的春天主要靠牡丹来装点,卖花人从这里经过,把洛阳的春色都挑来了,夸张的手法让我们感到了卖花人就是春天的使者,是他把春天带给了人们。

(选自《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12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