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为学生打开一扇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材料的性质,以探究为核心,创设了三种――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融通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实践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倡导“自主式”学习,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际上,这三种呈现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也会运用到,但我们往往更看重研习,而忽略探讨,尤其是忽略活动体验。然而体验式学习已经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为此,编者在新教材中有意加大了活动体验的教学安排,明确的活动体验安排已占到全书1/4的比率。此外,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中也会涉及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例如必修一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有“向别人介绍一个地方,要用简要的语言突出它的主要特征。如果你是某一景点(或者你的学校)的导游,你将怎样介绍?虚拟一些场景,做口语练习,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共同提高”。这样的活动体验散见于从必修一到必修五的除活动体验外的各个专题中,大约还有20多处,可见分量之重。总之,编者试图通过大量的活动体验,不断拓展、丰富、深化学习者的情感、想象和认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拟就活动体验这一学习方式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教学活动的展开谈一点体会。

一、 教材处理:注重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教材,应该是教学的材料,它承载着特定的教学目标。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地选择最适合的教材处理方式。应该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这一点上是做得比较成功的。根据教学内容,编者已经安排好了比较恰当的活动方式,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必须做更加细致具体的工作,比如应该如何设计最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何在活动中加深学生的体验。

1. 关注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为对教学一线的教师有所启发和帮助,教材编者设计了为数甚多的活动方案,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和操作不无裨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教材中的一些活动设计过于理想化,或过于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这时我们就不一定唯教材是从,而是应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开创出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资源。比如必修一中提到,《十八岁和其他》写于1966年,当年的东东早已不再青春年少,在岁月的轮回中,他一定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请以“老东东”的身份,围绕“青春”话题,给他上高一的孩子写封信。因为学生没有实际体验,能谈的无非就是假大空的假想。我们就让学生写下十六岁的切实感受,夹在自己的成长记录手册里,留给日后的自己和孩子看。这样做,既避免了学生说假大空话的尴尬,又给日后观照自我留下了真实的坐标。

2. 不拘泥于文本和教材,体现教学的灵动性

教师要敢于不再将文章当成范文,而是真正当成一个材料,一个展示活动、提升能力的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多想点点子,努力创设新的语文学习情境,丰富语文活动内容,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学习天地,让学生多参与,多体会。例如《雷雨》可创设周朴园真假情感的辩论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让学生走入校园,蒙上眼睛,哪怕是摸摸树干,体会作者渴望拥抱自然的真切感受。简单的活动设计体现出语文教师的灵动和智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往往要比单纯的阅读更能打动他们的心灵。尤其是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第二部分,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厚感情,若采用教材的处理意见(文本研习)不一定能真正深入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文字所蕴含的深情,可采取配乐朗读的方法,将音乐的灵魂与文本的灵魂有效结合。虽然整节课我们没有对文本作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但班上许多学生都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种流泪所产生的美学印象足以使我们的学生最深入地走近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走向他们自己的内心深处,我相信他们会记得教师在他们柔软的心湖间投下的这一抹感动的阳光。

3. 在活动中体验,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性

活动体验不能简单理解为仅仅是为了搞活课堂气氛而采取的展现形式,它是与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并重的一种学习方式,新教材编者之一的曹勇军老师是这样解释活动体验的:“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的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在这我们不可忽视这几个词,那就是“在活动中体验”,可见,活动体验的关键是体验,活动仅仅是形式、过程,而体验是本质、结果。所以,要强调个体的亲历与参与,重视个体的直接经验,切不可喧宾夺主,以活动的花哨取代本质性的个体体验,尤其是合作探究课,最忌以热闹的形式代替个体的探究。因为没有个体的深入探究,小组合作仅仅是“皇帝的新装”,对个体的发展没有任何本质性的帮助,因此教师要理性地看待与处理静态的阅读探究与动态的合作探究间的辩证关系。

其次活动体验绝非单纯的去活动,而是要在活动中体验、思考与探究,要正确处理与另两种呈现方式的关系,真正做到“合则俱美”,避免“离则三伤”。要将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提高活动的质量,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上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而非简单地走过场。例如教授《我的五样》(必修一)时也学着作者那样让学生写出最喜欢的五样东西,然后模仿作者那样一样一样划去,来感受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那样势必会流于形式。因为像文中所说,“刹那间,好像有一双阴冷的鹰爪,丝丝入扣地扼住我的咽喉,顿觉手指发麻,眼冒金星,心如擂鼓,气息屏窒”, 这种痛感是历经后的椎心之痛。而学生的心智年龄还达不到能想象割舍下其中任何一样的痛感,很可能还会以游戏的态度来对待教师本身很认真的设计。又如教授《肖邦故园》(必修三)时拿灵感来源于肖邦故园的肖邦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以为可以双剑合璧,更好地诠释文本,结果恰恰是你最不愿看的,底下睡倒一片。原因何在?因为要让学生有感觉,教师自己得要先有感觉,试问我们教师真有那么高的音乐修养,能从肖邦的乐曲中感受到作者笔下含蓄而美丽的景象吗?这种做法,无疑就像给柔软的脚穿上一双铁鞋,痛苦不堪。再比如教授《景泰蓝的制作》(必修五)时可以利用景泰蓝笔筒,让学生当一回现场解说员,说说这个笔筒通过哪几个程序才能制成,那上面的图案用了何种原料才变得五颜六色,这样就极大可能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非仅仅将笔筒当成一个展演的道具。总之一句话,活动课也要有达成的目标,而非轰轰烈烈一堂课,稀里糊涂闹到完。

二、 对待态度:注重活动体验的目标性和指向性

活动体验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实施方式和学习策略,它有着明确的目标性和指向性: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它的目的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求我们着眼于所有学生的发展。

1. 教师要有所为

活动课仍是正规的语文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有效组织,它也要有完整的教案、详细的记录、课后的反思,最好还要有成果的展示。所以,千万不要认为教师可以在活动课上休息了,恰恰相反,它需要教师更有为。

比如,你要观察学生的投入程度、参与意识,并要及时予以调整;学生上台讲课,你也要做好详细记录,为你的点评做好服务,否则,没有点评的课仍是没有航向的课。再比如,它要求你的应变能力与文本解读能力更强,因为有些情况是你事先无法预计的,你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非将你的体验硬扣在学生头上……可以这么说,只会抱着教参的教师能够上得了课,但不一定能上得了好课,因为你的知识库正随时等待着学生的检索。所以,真正好的活动课,你要准备好“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时时要抓取课堂里动态生成的瞬间,虽然可能要比一般的课更累,但这个平台,却可以使教师获得自身的提升。

总之,要设计和组织好一节成功的活动课,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修养和技能,具有宽广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因此,活动体验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要求我们所有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会不断反思,增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

2. 关注所有学生

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需要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泛泛地提出要求就进行所谓的活动,而要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有明确要求。比如要求学生写好发言要点,并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讨论,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不发言时,则要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归纳别人的发言要点。在讨论与交流中,培养自己的思辨与口头表达能力。总之,说,就要规范的说;听,就要勤于记录别人的发言。每一环节均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能偷懒将自己变成看客或局外人,防止学生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强项愈强、弱项愈弱”的势差。当然,有的时候则要辅以必要的检测手段加以强化。

此外,活动体验必定和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行为习惯、甚至是家庭背景相结合,因此还要着重关注那些相对弱势的群体。首先要关注那些口语表达能力、交际合作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要给他们定低一点的目标,并对其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及时地予以表扬,增进其活动体验的快乐。记得一次活动课上,有这样一位平时不声不响的男生,一开始定的小组老师不是他,可快到上课时,这位男生突然对本组的成员说他想上去试试,于是跟我商量后才临时换成了他。从他对教学内容的熟练度可以看出他对整个活动是关注的,虽然因为紧张而漏掉一个教学过程,但对于一个平时从不举手发言的他来说,这是一次怎样的挑战呀!可见,每个学生心里都有尝试的欲望,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战胜障碍的条件,他们就可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其次还要关注那些家庭环境不佳的学生,比如有些活动需要借助网络等现代工具,而有些学生的家庭可能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们就必须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总之,我们应该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活动的乐趣,获得深刻的体验,真正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活动课的困惑与前景

第二版教材比起第一版教材虽然已经减少了两个专题,但是课时仍嫌紧,为了赶进度,许多有价值的活动都无法实现,甚至于不得不流于形式,这是时间上的不保障。

与此同时,活动体验课的效果与急功近利式的分数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些教师为了快速提高分数而不顾新课程理念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甚至连学生的活动体验也不去顾及,这又是心态上的不保障。

尽管如此,活动体验仍以其不可抵挡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的目光,落到实处、提升人文空间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要真正地做实、做好确实又相当的困难。

一年下来,磕磕绊绊,在摸着石头过了河之后,回望走过的路程,不管是浅滩还是激流,不管是浪花还是游鱼,那里都留下了我们美丽的心情。教学是一项遗憾的工程,活动体验也逃脱不了这个宿命,但只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实用有效;二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即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相信我们可以用我们的不断实践给活动体验课交上一份厚重的答卷。

(常州市北郊中学;2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