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打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打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打瓜是布尔津县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2013年种植面积达4万亩以上,由于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耕作制度不合理,轮作年限短等因素,使我县打瓜白粉病发病率普遍较高,其中发病地块轻者可减产20%~30%,严重时高达80%以上,特别是多雨年份发生更加严重。为减少农民损失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探索归纳出了打瓜白粉病病原、病症、发病规律、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 打瓜 白粉病 发生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54-01

一、危害症状

白粉病主要为害瓜类的叶片,也为害叶柄、茎蔓,而瓜果则较少染病。发病初期,叶柄、嫩蔓部首先产生白色粉状小霉状点,不久逐渐扩大为较大的白色粉霉斑,很染病菌的组织变黄连片褪绿,叶片迅速变黑枯萎死亡。发生严重的地块,下部叶片全部苦死,植株小,减产幅度较大。

二、病源

打瓜白粉病的病原属于子囊菌亚门单丝壳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在植株的表面寄生,它的无性繁殖体分生孢子梗结构简单,在其上以串生的方式产生椭圆形的分生孢子,很易脱落随风飘散。其有性生殖产生圆球形的闭囊壳,外表有菌丝状的附丝。闭囊壳内有一个椭圆形的子囊,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

三、发生规律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夏或越冬。白粉病的初侵染菌源可来自田间已发病的各种瓜类或杂草寄主染病部位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或雨水反溅到寄主上,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萌发长出芽管,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菌丝在植株体表寄生,以吸器在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和水分,5天后就表现症状,后经7天在受害部位产生大量新的分生孢子,通过气传可进行多次的再侵染。

四、综合防治技术

白粉病是瓜类(南瓜、西瓜、黄瓜、冬瓜、甜瓜等)主要病害。该病分布广,为害严重,在瓜类生长中后期为害更严重,一旦感染,病菌蔓延很快,如不及时防治,会引起瓜叶枯焦,果实生长缓慢,瓜藤早衰,影响瓜类品质和产量,其防治方法简介如下:

1.农业防治

1.1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倒茬,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 年以上的轮作,减少病菌,减轻打瓜病害的发生。

1.2加强田间管理

灌水要适量,挖好排水沟,旱季要及时浇水防止土壤干旱,使植株不致缺水。注意田间通风降湿,合理密植,保持透风透光,生长全期尤其是开花结瓜后防止缺肥令植株早衰,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收瓜后及时清洁田园,把病残株蔓、落叶集中烧毁。

2.药剂防治

注意检查发病中心,抓住发病初期,及时喷药进行点片重点防治。打瓜白粉病在北疆一般于6月下旬~7月上旬开始发病,打瓜坐果期前后为易发病期,在田间未发病时,提早使用15%百菌清1000~1500倍液,或25%乙嘧酚悬浮剂1500倍液,或50%醚菌酯干悬浮剂3000倍液喷雾防治进行预防;田间发病初期,选择40%氟硅唑乳油7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800倍液进行防治,连续防治2~4 次,7~10 天1次,有效控制病害。合理轮换用药,科学防治。忌连续单一使用同一类药剂,避免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效;选择在无风无雨的早晚时段进行田间防治作业,667米2 用水量不少于30 千克,喷药均匀透彻。

参考文献

[1] 严宏.阿勒泰地区打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农村科技,2012,总第321期(3):35-36.

[2]乔建江,周宏山,沙尔江等.种植业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规程[J].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127-130.

[3]王静 .打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农村科技,2010,总第295期(1):30.

作者简介:古力巴合提.努尔哈孜,(1968.3.11-) ,布尔津县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作物栽培与植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