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泰勒•派瑞的喜剧电影看美国黑人家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泰勒•派瑞的喜剧电影看美国黑人家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以现代美国黑人生活为题材的电影中有一种类型的主题是强调一个“大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伦理和大家庭的凝聚力。美国黑人著名导演泰勒•派瑞执导的马蒂系列喜剧电影就是这一家庭剧的典型代表。黑人“大家庭”结构的形成与他们祖先在北美大陆的生存发展以及传统的家庭观念密切相关。这一“大家庭”的观念与中国文化中的家庭观有相似处,因此此类影片值得推广并对促进家庭和睦与建立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美国黑人;“大家庭”;家庭结构

一、描述“大家庭”的美国黑人电影

以现代美国黑人为题材的电影中有一种类型独树一帜,那就是强调一个“大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伦理和家庭凝聚力、反映黑人家庭观念的生活片。这类影片在风格和剧情方面都比较类似。内容一般是在一个黑人大家族里有诸如成员的疏离、彼此的误会或夫妻矛盾等种种错织的问题。因此故事以家庭内部的争执吵闹开头,随着矛盾的不断激化,家庭有即将分崩离析的危险。此时一位权威的、年长的女性人物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她的身份是母亲、祖母或者姨妈。她通情达理,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并能巧妙处理“大家庭”的内部矛盾。影片的结局往往是一家人化解恩怨、冰释前嫌,重新回归互相尊重、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庭生活。这类影片对教育人们重视家庭和亲情、要知恩感恩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泰勒•派瑞的马蒂系列喜剧

(一)泰勒•派瑞的成长和艺术风格

泰勒•派瑞是美国著名的黑人演员、导演、编剧和作家,他1969年出生于美国新奥尔良市一个贫困的黑人家庭。童年时父亲的粗暴和体罚给他留下了阴影,只有母亲带他去教堂时才能让他感到些许慰藉,因此他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18岁的时候派瑞受到了著名电视主持人奥普拉的影响开始动笔给自己写信,以此吐露内心并描述自己悲惨的童年,这些信后来成为他所撰写的舞台剧剧本的雏形。1992年他到亚特兰大,靠打零工来支持自己写剧本并排演舞台剧,并逐渐获得成功。2005年他开始涉足电影业,凭借《一个疯狂黑人女子的日记》(Diary of a Mad Black Woman)一片崭露头角,2006年该片的续集《玛蒂家人的重逢》(Madea’s Family Reunion)让他大获成功。其后又接连编写并导演了《爸爸的女儿》(Daddy’s Little Girls,2007)、《我为什么结婚了》(Why Did I Get Married,2007)、《拜见布朗一家》(Meet the Browns,2008)等多部影片,在影坛逐渐取得了声望和地位。

作为黑人导演,泰勒•派瑞有自己的固定风格,从早期的舞台剧获得成功后,他的电影一直在延续黑人喜剧轻松明快的特点,而且他的每部电影都是由清一色的黑人主演,讲述的都是与普通黑人家庭生活、婚姻爱情、亲情和宗教相关的故事。为了避免更多的家庭暴力,派瑞在童年时经常被母亲带去一些黑人妇女集中的地方,如服装店和美发沙龙等。在那里他得以聆听和观察形形黑人女子,因此他的作品突出反映了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美国黑人女性坚强、独立、聪明和善良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在男性导演中还是比较罕见的。派瑞坚持自我原创,保持独立制作的作风使得其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这让他的影片在好莱坞独树一帜,而且他经常出镜,在自己的影片中担当主演。

(二)马蒂系列黑人喜剧电影

泰勒•派瑞执导的马蒂系列喜剧电影就是黑人亲情伦理家庭剧的典型代表。《一个疯狂黑人女子的日记》《马蒂家人的重逢》《独自疯狂》(I Can Do Bad All By Myself,2009)和《马蒂的快乐大家庭》(Madea’s Big Happy Family,2011)等影片中的主角马蒂表面上是一位行为疯癫、脾气暴躁、天性叛逆、一吵架说话就如开机关枪的黑人老妇,虽然是一个笑料百出的喜剧角色,但她实际心地善良、伸张正义、捍卫家庭,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对家人的爱和保护。马蒂延续了以往小说或电影中黑人老妈妈的形象,她体格高大壮硕、有虔诚的信仰并且性格坚忍。这些年长的黑人妇女在美国社会和黑人家庭中体现着传统的文化和美德并扮演独特的角色。她们不仅是家庭的粘合剂,也是养育和抚慰子女的避风港。

如影片《马蒂的快乐大家庭》讲述了马蒂得知侄女雪莉生病后来看望她,身患癌症的雪莉希望临终前能见到自己的三个孩子。按照她的意愿,马蒂把塔米、金伯利和拜伦召集回来。一家人集聚一堂矛盾立刻暴露出来。雪莉的三个孩子各有各的难处:塔米对儿子的教育束手无策,并且婚姻生活也很无奈;金伯利生性强势,常对丈夫发无名怒火,导致他最终离家;拜伦曾因吸毒坐牢,而现在由于经济压力有故态复萌的趋势。这其中还有塔米和金伯利两姐妹多年的恩怨以及拜伦身世之谜的交错。马蒂主动挑起帮助“大家庭”重回正轨的责任。在这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尽管有时手段稍显粗暴,但马蒂成功地教育了晚辈,使他们各自的生活恢复正常。虽然过程坎坷,但结局令人欣慰。电影在嬉笑怒骂中,通过马蒂这一喜剧人物向人们传递了以家庭为重、珍爱家人的传统观念,给人感触颇多。

三、美国黑人“大家庭”的历史变迁和特点

(一) 美国黑人“大家庭”形成的历史过程

这类以突出一个“大家庭”内的亲情为主的电影之所以能独成一派并拥有不少黑人观众,是与美国黑人在北美大陆的生存发展以及他们传统的家庭观念息息相关的。现代的美国黑人是16~19世纪被欧洲殖民者劫运到北美成为奴隶的非洲黑人的后裔。非洲黑人有强烈的家庭传统观念,他们家庭生活的基础是血缘集团,一家人依靠血缘纽带、共同利益和家庭职责联合在一起。在非洲,广义上的家庭,即家族,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这些黑人将重视“大家庭”的观念带入北美并形成美国黑人的传统。在黑人奴隶的观念中,家庭不仅仅指由丈夫、妻子和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他们的亲属体系很庞大,这也是奴隶制下维持社会群体感的一种重要手段。

奴隶解放后,特别是在20世纪一战爆发后,美国工业受到战争刺激大量需求劳动力,因此吸引了大批黑人离开南部种植园前往北方城市开拓新的生活。这些黑人集中在如纽约、芝加哥等制造业发达的大城市。但是黑人居民逐渐增多和白人的迁离导致这些居住地沦为人口拥挤和经济萧条的黑人集聚地。黑人和白人因此渐渐地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因而也使得黑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不平等地位长期存在。在黑人的集聚地,住房、教育、福利等条件都比较差,而与之相对的是黑人青年与白人相比有较高的辍学、失业、犯罪率。这一切造成大批黑人――尤其是男性黑人――必须精疲力竭地应付令人沮丧的城市生活。这也是对城市中黑人家庭波及最大的、最重要的因素。

到20世纪中期,随着制造业的衰退和对就业人员素质和技术要求较高的高新产业和服务业的兴起,无一技之长的黑人从事的职业消失,因此造成底层黑人挫败感不断增加。而从就业机会来看,黑人男子远远少于黑人女子,因而被孤立在城市贫民区的无业男性黑人也逐渐增多。由于在经济上不能给家人以支撑,黑人家庭中丈夫的作用软弱无力,也无法维护作为父亲的权威,就使得家庭的建立实际围绕妻子、甚至妻子的母亲进行。

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诸多的社会文化力量对于许多美国城市里黑人的婚姻和家庭结构模式都产生了影响。黑人中独身成年人、非婚生子女、离婚和单亲家庭的数目都在不断增长。当黑人妇女在经济上和心理上已经能够不再依赖男人时,她们便选择独身或摆脱她们认为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婚姻。同时,美国社会60、70年代爆发的女权运动和性革命也为许多男子逃避做丈夫和父亲应当承担的责任提供了条件。因此多年来美国黑人逐渐形成了适应城市的以母系为中心的家庭组织形式。

(二)美国黑人“大家庭”的特点

正如马蒂系列影片中所展现的这种围绕家中女性建立起来的、扩大到三代的“大家庭”是典型的适应性家庭组织。一位睿智有权威的女家长统辖“大家庭”,和一起生活的儿女共同分担和维持家庭的生计,并对孩子们的成长和个人发展起主要的教育作用。这样的家庭中年长男性只是陪衬,对家庭的作用没有什么分量,如影片中偶尔才出现的马蒂的哥哥乔。

这一“大家庭”是交往和人际关系的网络,这一网络又反映了血亲和姻亲的关系,而这些关系中的核心是母女关系和姐妹关系。“大家庭”成员之间有疏密不一致的互相探望。母系的亲戚常使自己置身于主人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年长者可以对年轻人提出一些忠告。比如在影片《马蒂的快乐大家庭》中,马蒂去探望生病的侄女雪莉,并最终承担起女家长的责任,教育和帮助了雪莉的子女和孙子。

在适应城市的以母系为中心的黑人家庭里,由于缺少强有力的父亲形象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青年男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不够健全,因此他们往往希望早日摆脱由母亲或者祖母主宰的、受约束的家庭生活。他们通常会结识与自己家庭背景相似的同伴并参与街头的一些社交活动。《马蒂的快乐大家庭》中拜伦这一角色即这一类青年男子的代表。

受传统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美国黑人“大家庭”里普遍重视家庭伦理和亲情的维系,并强调爱是连接家庭内部彼此关系的纽带。这也是贯穿泰勒•派瑞所执导的所有家庭喜剧的主题。然而在现如今的美国社会,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受到了冲击,高离婚率、单亲家庭和非婚生子女的增多带来了更多不稳定的家庭。而派瑞的电影受黑人观众的欢迎更反映了他们对传统“大家庭”的珍视以及对美好、和谐家庭生活的向往。

四、结 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而爱、理解和信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泰勒•派瑞执导的马蒂系列喜剧影片以轻松、诙谐、易于让人接受的方式向人们传递这一传统又重要的观念。黑人“大家庭”的历史变迁和特点是黑人在北美生存发展的必然产物。美国黑人的“大家庭”观念和我国文化中家庭道德以宗法血缘为基础,强调血缘认同并注重协调家庭人际关系的传统不谋而合。因此,这一观念易于被中国人认同。介绍更多的中国观众了解和观看有关此种类型的电影,对促进我国家庭和睦及建立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志杰.试论美国奴隶制时期的黑人家庭[J].史学集刊,2006(01).

[2] [美]斯图尔特•A•奎因,罗伯特W•哈本斯坦.世界婚姻家庭史话[M].卢丹怀,译.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社,1991.

[3] [美]罗伯特•斯特普尔斯.美国黑人家庭[J].黄兆群,摘译.世界民族,1991(05).

[4] 胡锦山.美国中心城市的“隔都化”与黑人社会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5] 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侯静(1979―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西安邮电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