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炸”出的一段美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案例背景】
在我校四年级老师中提起小磊(化名)同学,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总是喜欢提出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的怪问题。尤其在公开课上,小磊更是出尽了“风头”,常常在关键的时候他便“积极”要求发言,然而回答的问题让很多执教的老师一时不知如何作出评价,而因此下不了台阶。所以老师们戏称他为“定时炸弹”。
面对威力十足的“炸弹”,难道我们只能哑言?恰好一次市里的优质课评比,地点设在我校,我抽到的正好是小磊所在班级,并领教了这枚炸弹的“威力”。今将本次案例呈现出来,试图在反思新课程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捕捉课堂上瞬刻即逝的评价契机,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
【案例描述】
我上的是四年级数学上册《一亿有多大》,是通过测量一些可想像的素材(实物),来推算和想像一亿的大小,从而培养对大数的感性认识。我给每组准备了一摞打印纸(100张),要求先测量出100张纸摞起来的厚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课过一半,一切都按照我的预设如流水般顺利进展。同学们根据100张纸大约1厘米厚,推算出了1亿张纸摞起来是10000米,当得知比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还要高时,全班发出了一片惊叹声!课堂气氛自然而和谐。
“老师,我有个问题!”就在这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什么问题呢?”课上得已经热血沸腾的我早已忘记了他们班数学老师的提醒。“100张纸不是1厘米!是6毫米!”
哎呀!是“定时炸弹”!我才反映过来,心中一阵翻腾……怎么办?6毫米,这样的误差也太大了,他刚才一定没有好好量,故意捣乱来着。不理他肯定不可以,找错因得花时间,这可是在比赛呀……思想斗争了几秒钟,凭着有着多年课改实验经验的本能,我走到了小磊的身边。“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量的吗?你再量一次。”我微微俯下身子问他。我想当面量出是“1厘米”看他还怎么说!“就这样量的嘛!”小磊将纸放在桌子上,把直尺放在旁边一比划,不服气地说:“明明就是6毫米嘛!”
这时的我恍然大悟!已经肯定小磊不是故意捣乱。但我并没有直接作出评价,而是直起身来对全班说:“从他的尺子刻度上看是6毫米耶,我可以证明哦!”“啊……”本来就不安静的课堂又增加了些骚动。“知道为什么吗?”刚才不太安静的课堂立刻变得一片寂静,我环视整个教室一周,没有人回答。“我知道!”大约3秒钟后,一位女生举起了手。“我也知道了!”5、6秒钟以后,又有几位同学相继举起手来。“请你说一说。”我请了第一个举手的小女孩。“他不是从零刻度开始量的!”我再次环视全班,发现不少同学在点头。“她说得对吗?”我轻轻拍拍小磊的肩膀,问道。“嗯……”小磊点了点头。“以后测量时可要记住方法哦!不过我们还应该感谢你,用你的‘6毫米’给我们大家都提了个醒,谢谢你!”我抓住这个教育大家的绝好机会并给了小磊一个体面坐下来的台阶。就在我握住小磊的手的同时,教室里想起了自发的掌声。这一刻,我已经预见到了结果。并且,似乎对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思想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案例反思】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像案例中这样的所谓“定时炸弹”时有发生,让教师一时无法应对、不知作出怎样的评价。其实只要具有某种教育的可能,我们都应予以重视,如何准确地抓住此类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可能,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评价是关键。课堂上学生出错的地方是体现教育价值的所在,应将评价“一分为二”。假如不是经过了多年课改实验的磨练,面对今天的“6毫米”,很可能会给予这样简单的评价:“你量错了,请坐下吧。”然后按照自己的预设去完成这节比赛课的教学任务。想必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了。因此我觉得,在对学生做出否定评价的同时,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发掘,发掘出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加以肯定。无论它是“炸弹”,还是“导弹”,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害怕,只要沉着面对,善于捕捉,巧妙地给予评价,定会让“炸弹”也“炸”出美丽,“炸”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