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难题的破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难题的破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初中历史是高中历史的基础,高中历史是初中历史的升华。但长期以来,初、高中历史教学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客观原因是中学大多采用初、高中分离的小循环教学,一级达标中学已完成到独立高中的过渡,加上传统教材明显是初、高中分离。主观上初、高中历史教师缺乏沟通交流,在教学方面的相互了解很少。因此在高一历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很难适应的情况,这已成为困扰高中历史教师的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如何尽快破解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推进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成为一项很迫切的任务。

一、初、高中历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的差异

1.教学目标

初、高中历史课程新标准均包含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注重结果和过程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等方面的理念。但高中历史明显有进一步的提高,增加了“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等理念。同时,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方面,梯度要求差异较大。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历史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历史则要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历史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高中历史侧重于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高中历史均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放到了首位。初中历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高中历史突出了对人文精神、世界意识的培养。

2.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侧重于对历史进行感性描述,中国史和世界史各自分块,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讲、听写、识图、阅读、理解和记忆能力等。高中历史则突出理性分析,必修内容以三大学习模块、25个专题的形式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更加关注了学生发展的均衡性和选择性,要求学生会多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认识历史与现实和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内在联系,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辅之于多达六个模块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选修内容。选修内容供学生选择,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高中教学内容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知识体系,改变了编年史体例,很明显,高中历史中外史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取代了初中历史的通史式基础教学,具有容量大、跳跃性强的鲜明特点。

二、有效衔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教学内容的衔接

对于初中已出现过的重点历史知识,我们在高中教学中既不能简单重复,更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讲,而应从已知过渡到未知,充分利用原有知识,找到突破口,经过启发思考,进行深化和拓展,为高中教学服务。如在讲到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新文化运动”内容时,笔者先设计了一个小专题式问题:1、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什么?2、辛亥革命完成了哪些民主革命任务?哪些没有完成?3、辛亥革命有哪些教训和启示?4、以后是哪个阶级何时如何完成的?经过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相关内容,初中历史知识灵活迁移到高中教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初中简单地“死记硬背”知识,过渡到高中比较、联系和理解等新要求。

对于初中没有作为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不够的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有效的补充,以利于掌握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初中没有涉及到或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高一教学可增加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如相关的电视、电影或科教片等的片段,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中的感知、想象、联想,产生共鸣。当然,如果能提供合适的情景材料,又通过设置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在增进了解新知识的同时,又训练材料解析题的审题答题的方法,提高信息阅读、搜集、概括、分析和论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失为“一箭双雕”的好做法。

根据实际情况,开学时在高一新生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通史知识的专题补课,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2.教学方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差异,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水平的经验型抽象阶段,初中历史强调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高中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逐渐趋向成熟,需要我们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同时,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而高中历史教师由于会考尤其是高考的压力,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可以说并没有真正突破瓶颈制约。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得知识的条件。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在创设历史情境、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要将能力培养一以贯之,分层次有步骤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特别要落实课程改革理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师生关系,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呼声的倾听者,让历史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气氛。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历史学习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具备“我能学”的独立学习能力,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一步一步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历史内容较为简单,许多要求局限于理解和记忆的层面,机械记忆的旧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方式中还相当大的影响。高中历史内容多,跳跃性大,课时安排较紧,如果仍沿用老一套学习方法,学生倍感困难,无法适应。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回答提问、认真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规范等一系列基本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其次,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开卷考试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教会学生勾划知识重难点、理顺基本的知识网络以及掌握相应的解题答题基本方法。高中历史教学在上述基础上,则进一步深化到学会归纳、分析、论证,学会探究和质疑,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用逐渐有机结合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学会阅读,筛选历史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对情景材料的解题答题能力有质的提高。从被动学习的方法到主动学习的方法的积极过度,显得尤为重要。

4.初、高中历史教师的衔接

初高中历史产生了很大的“断层”,这是很令人遗憾的。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比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早,但高中历史教师实际了解却很少,因为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没有深入调查分析,就谈不上了解初中历史的现状。不了解初中历史的现状,肯定会影响高中历史的教学。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自觉主动学习初中历史课标、教材,到初中听课,参加教研活动,与初中历史教师和学生多沟通,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对初中历史教学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才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样,初中历史教师也应了解高中历史课标、教材、到高中听课,与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多沟通,了解高中历史教学,夯实初中历史的基础,为高中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初、高中历史教师要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积极主动相互交流,这一点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必要。初、高中历史教师要共同努力,以良好的合作精神,才能促进初、高中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断层”问题的解决。

当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非一日之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在初、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层面上作通盘考虑,更需要初、高中教师站在发展历史学科的高度上来认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一项战略任务,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师生共同完成这项艰巨而又意义深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