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加坡的美食经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不久刚刚闭幕的“2010新加坡美食节”是新加坡举行的第十七届美食节,为期十天的美食节吸引了全球各地30多万人前来品尝具有浓郁东南亚风味的各种美食,为新加坡的美食经济又添写了浓重的一笔。
今年的美食节主要体现了华人美食特色,各地来的游客不仅品尝到广东云吞面、海南鸡饭、客家人的算盘子和擂茶饭,还有福建风味的扣肉包、卤面,以及潮州卤鸭和菜头等。美食节设在新加坡河畔克拉码头里德桥上,长约50米的美食街集中了108种风味小吃,当地30多家各具特色的餐馆参加了此次活动。美食节期间,主办方还推出了“名厨烹饪课程”等节目,让南来北往的游客有机会向当地的名厨学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厨艺技术。
该活动组织方说,“新加坡美食节”就像一个活的美食博物馆,如果人们对于新加坡的社会和文化感兴趣,那么,通过美食了解新加坡就是一个最好的途径。
据统计,2009年到访新加坡的游客在餐饮方面的消费高达14亿新元(约合70亿元人民币),约占他们在新加坡总消费的11%左右。新加坡美食节每年参与的人数约有20%是来自海外的游客,由此带动的美食经济是非常可观的。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等。在新加坡旅行,最大的乐趣就是能遍尝各国风味,尤其是独具东南亚特色的美食。把新加坡称为“美食者的乐园”,绝对是名不虚传。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各国的名菜均汇集于此,同时也可以在各大饭店内享受西餐美食。当然,狮城新加坡也有它自己独特的菜系,即众所周知的“娘惹菜”。
一部《小娘惹》电视剧,使得中国观众对新加坡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所谓娘惹,其实就是对过去生活在新加坡、马六甲以及槟榔屿一带的马来族女性和华族男性结合而生的女孩儿的称谓,也就是小姑娘的意思。娘惹菜实际上就是中国菜和马来菜的融合而发展出来的颇具当地土生文化特色的狮城传统菜系。由普通的中式菜肴,加入几许马来西亚偏辣风味烹煮,就成了独具特色的娘惹佳肴。最为普通的食品是“乌打”,配上椰汁和香料,包在香蕉叶里的鱼肉,美味异常。
粤菜在新加坡是非常受欢迎的中国菜,以清淡及推陈出新而闻名。从简单的叉烧面到精心制作的上汤鱼翅或脆皮乳猪,都令人食欲大增。新加坡的许多餐馆在午餐时都推出粤式点心,以蒸或炸的点心为特色,颇受欢迎。除了粤菜,其他比较有名的中国菜还有北京的烤鸭、上海的鳝鱼、潮州卤鸭、海南鸡饭、客家酿豆腐以及辛辣的四川菜等。
除了具有地方色彩的本地食品,在新加坡主要商业区和住宅区也可以看到许多快餐店、西餐馆等。西餐在新加坡非常普遍,而且价格也公道,美式快餐、意大利比萨、英式午茶、法式菜肴,无不令人大快朵颐。
新加坡确实是个各地美食齐聚的美食天堂,到新加坡河畔的热门餐饮区走走,您会看到不同风味的日本寿司、韩国烤肉、泰国酸辣饮食、菲律宾的特色烹调,等等;一家又一家的风味餐厅,令人目不暇接。此外,种种别具特色的主题餐厅以其新时代饮食方式,以及融合了东西方口味的新式菜肴,也深受年轻人的欢迎。
其实,最具新加坡饮食特色的应该是遍布全岛的小贩中心(也称熟食中心或食阁),那一个挨着一个的摊位简直就是新加坡美食的大荟萃。到新加坡旅游的游客可以不去大饭店就餐,但是却一定要到小贩中心去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佳肴。
在新加坡最方便的就要数吃饭了,几乎每个街区、邻里、组屋区、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都有一个到几个小贩中心,人们从来不会为吃饭发愁。每到夜晚,这些小贩中心热闹异常,感觉上新加坡人好像都不在家自己做饭,而是全部到小贩中心去吃饭了。
新加坡地处赤道,常年一季,炎热如夏,白天人们多数时间都是待在空调制造的冷气里,傍晚天气稍微凉快一些以后,都愿意在户外享受一下自然的气息,所以晚上在户外就餐的人就格外的多。到了周末,那些位置比较好的小贩中心(比如海边、河边等)更是人满为患,人们常常需要排队等候座位,但新加坡人以此为乐。
新加坡的小贩中心能做到今天这样好,新加坡政府可是功不可没,多年以前可绝对不是这样。建国之初的1968年,新加坡政府曾对街边小贩进行在册登记,总数竟然多达18万多人。这些流动摊贩给城市管理带来许多的难题,数以千计的流动小贩在人行道和大街上随意售卖食物,根本不管交通、卫生和其他一些市政问题。结果是街道上垃圾成堆,腐烂食物到处散发出恶臭气味,整个城市显得污秽不堪。
从1971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对街边小贩实施严格管理和迁徙计划。政府为此专门成立小贩管理部门,划归国家环境局属下的卫生署管辖。新加坡政府指示建屋局在组屋区和街道邻里规划建设小贩中心,以优惠的津贴吸引街边小贩进入。完成这个过程整整用了15年的时间,直到1986年,新加坡政府才完成全部街头小贩的迁移计划。
以优惠津贴吸引街边小贩进入小贩中心的政策,一直实施到1990年,在此之后,新加坡政府不再把空置的摊位以津贴价格分配给申请者,而是启动了摊位顶让制。对那些第一代以政府津贴方式获得承租权的小贩,允许其转让承租权,但新接收的承租者必须以市场价付给政府租金,以使小贩对自己的摊位有更大的自,并能以获得一笔收益的方式退出经营。
新加坡通过政府主导兴建小贩中心并逐步引小贩进入市场的做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小商小贩的管理和环境保护问题,而且还形成了新加坡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给国民以极大的方便。
目前新加坡的小摊贩总数达到近5万家,约16000个摊位,遍布于全国125个小贩中心,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定点经营、集中管理。据称,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所有的街头摊贩都必须持牌设摊的国家。为了加强管理,小贩管理部门的职责之一就是保证小贩中心内没有无牌经营的摊贩,并向有意在小贩中心内设摊的摊贩签发牌照。小贩管理局对于小贩的管理采用“犯规记分制”,即对小贩的违规行为按性质记分,根据累积的分数和时间等,分别采取临时吊销或者撤销营业执照的处罚。同时还组建小贩理事会,开展小贩自治活动,增强管理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目前,遍布于新加坡全岛的小贩中心不仅能够提供地道的狮城美食,还俨然成为新加坡各阶层聚会、交流和联络感情的场所。新加坡的小贩中心之所以吸引如此多的人光顾,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是无处不在。无论是组屋区、街道社区还是商业街,无论是旅游景点、商业大厦还是政府办公楼,到处都有小贩中心的存在。人们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想吃饭,都不用走远路,不远处肯定会有一个小贩中心。
二是物美价廉。与新加坡的人均收入相比,小贩中心饭菜价格可以说非常便宜,一份饭菜价格一般在3~5新元左右,甚至在社区内有低至1.5新元一份的海南鸡饭和2新元一份的印尼炒饭。当然,社区、商厦、办公楼以及旅游景点等地方的小贩中心由于装修标准和有无空调的差别,同类饭菜价格会略有差异,但一般也就相差1~2新元左右。
三是配套设施完备。这里任何一个小店内,都有规范完善的供水、排水、供电、燃气、通风、排烟、冷冻、冷藏等设施。其中绝大部分是作为基础设施先行安置好,业主谁来谁用。因此,绝无乱泼脏水、乱拉电线、乱接管路之患,整个小贩中心看起来整洁干净。
四是卫生放心。新加坡政府对小贩中心的食品卫生管理非常严格,建有一整套体系完备、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并且雇有专门的人员打扫卫生和收拾碗筷。政府还要定期对小贩中心进行评级,挂牌警示,其中个人卫生和处理食物方式占了评分比例的60%,而摊位的卫生占了四成。这里开业不仅要有正规厨师的资格,而且对个人卫生状况也有明确要求,每半年必须进行一次例行体检,发现有传染性疾病或其他规定疾病,必须立即停业,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所以来这里吃饭跟在餐厅里吃饭没有太大的区别,卫生条件绝对让人放心。据当地媒体调查,绝大部分新加坡国民认为本地小贩中心的清洁与卫生水平让人满意,特别是那些翻新以后的小贩中心,看起来更加干净和卫生。
五是美食花样繁多。小贩中心一般都是由几十个不同食品类型的摊贩组成,管理部门或者业主在招商中也有意形成错位竞争,因此少则几家、多则达几十家小贩往往经营不同风味饮食,这给就餐者提供了多样选择。有的小贩中心摊位因为光顾的人多,还因此成为著名的美食点,许多人会特意绕远道赶来品尝。
小贩中心由于物美价廉,就餐方便,许多新加坡人已把它作为日常解决用餐和家庭聚会的“餐厅”。许多家庭特别是年轻人的家庭很少自己做饭,基本上都是通过小贩中心或其他食阁等饮食中心解决一日三餐。
如今的小贩中心已经成了新加坡旅游的一大招牌,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旅游署署长张晓云曾评价说,小贩中心是新加坡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也逐渐地在我们旅游业中扮演更大角色。事实上,新加坡政府一直注重利用电视、广播以及平面媒体等媒介,将这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推介给全世界,不少旅游作家对此也十分推崇,为此写出了许多美文。有的人甚至说,不到小贩中心,就不算游历过新加坡;不亲自体验小贩中心的食品,就难以真正了解新加坡的美食。
为了把美食经济做大,并进一步把新加坡的美食推广到全世界,2004年由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协同新加坡食品厂商联合会与新加坡制造商联合会共同创办了新加坡食品产业的联合品牌――“食尚新加坡”,旨在为新加坡食品打造一个进军海外市场的共同品牌,将新加坡的美食文化以及食品安全理念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食尚新加坡”从最初的二十几个企业成长到现在的54个企业,先后在美国和欧洲市场打响了新加坡美食战役,颇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前不久,该品牌又成功地登陆了中国大陆,在广东和北京掀起了一股“食尚新加坡”的风潮。广为中国消费者所熟识的美珍香肉干、龙标燕窝等都是“食尚新加坡”品牌下的典型代表。这些不同的品牌食品共同诠释了新加坡食品的独特性――美味、多元、创新、安全和优质。
美食经济确实为新加坡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无尽的活力。